辩论吧 关注:156,038贴子:1,235,807
  • 7回复贴,共1

【探讨】是不是对所有人都该讲道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见某个朋友一篇文,忽然有些感悟。
人生存在不同的境界,在不同时期,人的道德层次也不一样,而人和人之间的个别差异,也导致了,道德水平的不同。
假如一个君子遇见一个小人,会发生君子守德,小人耍赖,还是君子固守,小人仿之;还是君子弃德,狼狈为奸?等等……
各抒己见吧。
考虑吧友知识水平的差异性,特准备白话:对于一个不讲道德的人,你还要不要和他讲道德?


1楼2014-01-30 19:40回复
    1。你认为有没有终极的善?比如,人类的整体幸福,个人的自我实现,等等。
    2。你认为有没有一些所谓的善,是可以超越国家、民族、种族、文化的?比如人的生命权、自我实现的权利,不杀人、不伤害人、公平、正义,等等。
    2。你认为所谓的善,是否可以归结为一个或一些因素,从而可以作为我们的评价标准,比如,自己或他人的快乐、个人自我实现、社会的幸福、国家的福祉,等等?
    4。你认为所谓的善恶,是应该从意图上论定,还是从结果上论定,还是从二者的角度论定?如果是最后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5。你认为所谓的善恶,有没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从指导行为的角度来说,还是从评判是非的角度来说?或者,从根本上说,你认为是否存在着真正的是非善恶,无论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上面几个问题,可能太抽象。下面稍作细化:
    1。无论是儒、道、佛,还是杨朱、墨翟,都提出了一个或者成为“道”、或者成为“佛”、或者称为“利”、或者称为“良知”、或者称为“理”、或者称为“至善”的终极范畴,你认为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存在?或者说,这些东西有没有可能存在?
    2。现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人提出了“普世价值”和“普世道德”这样的说法,包括人的生命权、财产权、自我实现的权利、自由、平等,等等,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3。你认为什么才是更好的:1)自己快乐;2)自己不快乐但他人的快乐;3)一小部分人不快乐,包括自己,但整个社会更多的人的快乐?可以把这里快乐替代会“自我实现”,然后再问一个问题。
    4。一个人有好的意图,但是却办坏事;另一个人有坏的意图,但是结果办了好事。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5。有人说,关于善恶的任何讨论,包括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空想出来的东西,是非常主观,而且不可相互比较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6。有人说,道德神马的,只不过都是统治阶级编出来骗人的东西,信它才傻呢,我只要自己随心所欲就好,自己的快乐比任何其他人都重要;为此,哪怕伤害了别人也在所不惜。你怎么看?


    3楼2014-01-30 19:41
    收起回复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关于人的评价。事实上,有一派哲学认为,评价某种行为是不是道德的,既不需要看动机,也不需要看结果,看的是这样的行为有没有体现会某种美德。那么我们不如再假设下面情境:
      (1)一个人一辈子为善,最后做了一件小恶事,比如说对一个无辜的人吐了口唾沫;
      (2)一个人一辈子为善,最后做了一件大恶事,比如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3)一个人一辈子为善,最后做了一件大恶事,比如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是他动机是好的,比如为了救个小孩神马的;
      (3)一个人一辈子为恶,杀了一万个无辜的人,但是最后做了一件善事,比如救了一个无辜的人;
      (4)一个人一辈子为恶,杀了一万个无辜的人,但是最后做了一件善事,比如救了十万个无辜的人;
      (5)一个人一辈子为恶,杀了一万个无辜的人,但是最后做了一件善事,比如在与外星人的斗争中,拯救了地球和人类。
      (6)一个人一辈子为恶,杀了一万个无辜的人,但是最后做了一件善事,比如在与外星人的斗争中,拯救了地球和人类,但是他动机是为了灭亡地球,不过阴差阳错。
      (7)一个人这辈子有善有恶,随心所欲,救了一些人,也伤了些人,结果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被人生开了一个玩笑。他随心所欲的一件事情,他本来以为只是一般不好,比如就向别人吐了口唾沫,结果引起了连锁反应,毁灭了整个人类。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该怎么评论这个人是善还是恶,还是无善恶呢?还是说就事论事,或者三七开?


      5楼2014-01-30 19:41
      回复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几乎都是纯思辨问题,类似于通常所说的“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它们有一些可能会跟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类似,有一些则几乎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不过,无论它们是不是有可能的,我们都可以对它们加以讨论,即使仅仅是从智力游戏的角度来说。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有很多哲学流派的争论,其中许多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有争议性的。所以,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见仁见智的,或者是所谓的“信仰”的问题。哲学家有哲学家的看法,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看法,不需要我们的看法和哲学家的看法一致。不过,如果在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前,有机会了解一下这些思辨之士是怎么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我们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很难有对错之分,也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主要的是看你的出发点是在哪里,以及由此衍生的逻辑推导。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了解这些哲学上引起争辩的问题,正好可以检验我们自己在思考这些问题时的出发点,以及逻辑严密性和一致性。


        6楼2014-01-30 19:41
        回复
          1。无论是儒、道、佛,还是杨朱、墨翟,都提出了一个或者称为“道”、或者称为“佛”、或者称为“利”、或者称为“良知”、或者称为“理”、或者称为“至善”的终极范畴,你认为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存在?或者说,这些东西有没有可能存在?
          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是道德本体存不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古老的东西方哲学都给了肯定的回答。比如,在儒家看来,存在一种“止于至善”的可能,那就是做到“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道德层次上,那就是做到“仁”:仁是最好的,至于“言必信、行必果”之类的,根本就无法跟仁相比。在道家看来(例如庄子),最好的善,是“至人”、“神人”,清静无为、与物同化,齐生死、一万物,有着绝对的自由。在佛家那里,成佛是最大的善,寂静涅盘,无有苦楚。在西方,柏拉图通过“洞中人”这样的例子,提到了理想型的观念,认为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至善、至美的投影。
          之后,儒家的理学和心学又有“理”、“性”、“心”、“良知”这样的范畴。在他们看来,始终存在着一个理想和现实的二分。朱熹说,性即理也;王阳明说,心即理也——这两种看法,有手段的区别(“道问学”和“尊德性” ),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让人回归到人性的至善处。在他们看来,圣人是可以做到的,“人人皆可为尧舜”。在西方,又有康德,跟儒家的心性之学非常类似。在康德看来,存在着“道德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即不需要任何限制条件就是善的善,这种善把目的和手段合二为一,从而不会出现马克思所说的“异化”、韦伯所说的“铁笼”问题——而对这两位思想家来说,也存在着“终极目的”:在马克思那里,是人类(human species-being)的自由和自我实现;在韦伯那里,虽然他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什么,但是他认为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存在。
          与此相对,一些哲学家认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道德本体,或者否认道德的客观性。甚至,有些人认为,道德本身就只是建构出来的,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更有一派哲学认为,我们根本就无法理解道德这样的东西,所有关于道德的判断,都是虚假的。
          1. 我们常说普通人或者坏人会“良心发现”,比如,一个大屠夫突然“良心发现”不忍心杀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但是不杀这个孩子对他没有任何快乐而言(佛经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这里所说的“良心”是什么东西?
          这里的“良心”,在孟子那里,是“不忍人之心”,就是所谓的仁之四端。在朱熹、王阳明那里,则是人性之善,或者“良知”。
          2。现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人提出了“普世价值”和“普世道德”这样的说法,包括人的生命权、财产权、自我实现的权利、自由、平等,等等,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2。你认为有没有一些所谓的善,是可以超越国家、民族、种族、文化的?比如人的生命权、自我实现的权利,不杀人、不伤害人、公平、正义,等等。
          在这两个问题背后,有很多可以争论的地方。现在西方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功利主义或者说新自由主义的那一套。在他们看来,所谓的善,就是使整个社会的幸福(happiness)最大化,虽然这样可能会对一小部分个人而言,是不幸的。这是一种结果导向的道德观,也就是说,单纯地从结果来论定善恶,不管行为的动机。所以,在他们看来,民主、人权、高度发达的市场不是最好的,但是是达到这样的结果的一手段。


          7楼2014-01-30 19:41
          回复
            问题是,即使是从结果来看,什么是整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幸福,可能会随着不同的国家、民族、种族、文化而变;最大化结果的手段也有可能不一样。“甲之美酒,乙之砒霜”,很难说有绝对普世的价值或者道德——这正是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哪怕是生命权,或者对生命的尊重,也存在着争议。
            那有人可能问,那你上面所说的“道德本体论”又如何解释呢?在我看来,要注意的是理想和现实的对立统一。终极之善,未必能够为现在的我们所知。甚至,在康德看来,本来就不应该从结果来论善恶。在他那里,善恶根源于个人内心的动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不存在多数人的利益这样的说法。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观点是,有一些东西可能是普世的(比如良知),有一些则不是,至少从结果论定的如自由、民主等等不是。
            2。你认为所谓的善,是否可以归结为一个或一些因素,从而可以作为我们的评价标准,比如,自己或他人的快乐、个人自我实现、社会的幸福、国家的福祉,等等?
            这个问题,涉及到可否用一些标准来衡量什么是“善”的,或者“好”的。这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如中国的杨朱、古希腊的犬儒学派,都认为个人的享乐,是最大的好,也是存在的目的。如马克思,最大的好,是人类的自由。如利他主义,是他人的快乐。如功利主义,则是把善归结为整个社会的福祉。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善是不可以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标准。在他们看来,大多人的幸福(happiness),也未必是好的。在哲学流派的分辨上,善是否能归结为某种标准,是道德自然主义和道德非自然主义的分野所在。
            3。在讨论什么是好的时候,有人认为自己快乐最好;有人认为为了自我实现(更高的快乐),可以牺牲一时的快乐;有人认为自我实现也不一定是好的,为了亲人、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快乐和自己的自我实现;有人认为,亲人朋友的快乐也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为了整个国家或者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可以牺牲自己,也可以牺牲亲人、朋友的快乐。如果要你必须选择一种说法,你会选择哪种?如果你无法选择,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跟上面的问题一脉相承,也就是看人们究竟把什么定义为好的,或者更好的:是个人的快乐还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是亲人朋友的快乐还是自己的快乐?是整个社会的快乐,还是自己“小家”的快乐?
            比如说,一个人想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但是这样会对他的亲人、朋友带来痛苦。这个时候如何选择,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宗教对于自杀是否是一种罪,就有不同的界定。
            4。你认为所谓的善恶,是应该从意图上论定,还是从结果上论定,还是从二者的角度论定?如果是最后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4。一个人有好的意图,但是却办坏事;另一个人有坏的意图,但是结果办了好事。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究竟是从行为的结果上论定道德,还是行为的动机上论道德。上面说到,功利主义等等哲学流派,更愿意从结果上论善恶,不管行为的动机。所以,在他们看来,只要行为是有助于更多的人的利益,那就是善的。比如,十个人的生命价值大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以要救十个人;一个科学家的生命价值大于是个普通人的生命价值,所以要救一个科学家;一个普通人的价值小于是个社会精英,所以没有必要牺牲十个社会精英;一个亲人的生命价值可能大于十个普通人,也可能小于十个社会精英——如果是坚定的实用主义或者功利主义者,那么理性的选择是牺牲一个亲人,这样才是更好的(牺牲亲人或者大义灭亲的例子,比比皆是)。
            对于本体导向的道德哲学流派而言,则根本就不问结果。在他们看来,杀一个人是杀人,杀十个人也是杀人,不存在善恶大小之别。一个人的生命和十个人的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们都是生命。换句话说,善的就是善的,在任何情境下都是善的;恶的就是恶的,善恶之间不能相互加减和计算。这一派包括康德,他只问动机,不问结果。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好的动机才是不证自明的善。
            儒家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灵活,动机和结果(包括一时的结果和长远的结果)都有提到。我们常说,“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不过,在涉及到君臣父子等“大义”的问题上,更重“诛心之论”——“赵盾弑其君”,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单纯地以结果来论善恶,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上帝视角),一个是行为者的动机究竟需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是对结果论者非常有力的挑战。后一个问题,则是在法律判决中非常重要的参考。
            写到这里,写得累了,最主要的意思也表达出来了。下面的那些具体的问题,就不再一一回答。对这些问题,不同的立场,会导致不同的看法,毕竟世事太过繁杂,而天下的道理又太多。不过,大道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真正能够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和标准,做到“一以贯之”,而又游刃有余的,那是圣人的境界,非我等凡夫所能知了。


            8楼2014-01-30 19:42
            回复
              在回答具体问题之前,我先列一些我所认为的孔子的一些观点。在孔子看来:
              1. 仁是最大的善,行一不仁,虽天下弗取;
              2. 有杀身成仁,为了仁,可以牺牲自己;
              3. 就道德修养而言,圣人大于贤人大于民众,但是这是后天的修养,而非任何先天的或者跟身份有关的,换句话说,是merit-based;
              4. 从结果上看,有一时之利,有长远之利,通常长远大于一时;
              5. 未知生,安知死,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将其归之于时也、命也;
              6. 孔子是正名主义的,在群体的层次上,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优先考虑的,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实现社会秩序,“道”比社会秩序更高,遇到乱国,道可以卷而藏之;
              7. 孔子是讲究差序格局的,亲人大于普通人,甚至亲人大于天下(比如舜),其背后的逻辑是,仁,或者道,是第一位,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下面是我所理解的孔子的回答,不当之处,敬请拍砖:
              1。你认为有没有终极的善?比如,人类的整体幸福,个人的自我实现,等等。
              答:有,那就是仁、中庸。
              2。你认为有没有一些所谓的善,是可以超越国家、民族、种族、文化的?比如人的生命权、自我实现的权利,不杀人、不伤害人、公平、正义,等等。
              答: 有,仁、中庸(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2。你认为所谓的善,是否可以归结为一个或一些因素,从而可以作为我们的评价标准,比如,自己或他人的快乐、个人自我实现、社会的幸福、国家的福祉,等等?
              答: 可以,仁。一日行仁,天下大同。
              4。你认为所谓的善恶,是应该从意图上论定,还是从结果上论定,还是从二者的角度论定?如果是最后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一个人有好的意图,但是却办坏事;另一个人有坏的意图,但是结果办了好事。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答:1)论心亦论行。有心为善,善减一等;无心为恶,恶减一等。
              2)不在一时,而在长远。
              5。你认为什么才是更好的:1)自己快乐;2)自己不快乐但他人的快乐;3)一小部分人不快乐,包括自己,但整个社会更多的人的快乐?可以把这里快乐替代会“自我实现”,然后再问一个问题。
              答:社会更多的人的快乐或者自我实现更重要,更多的仁人更有助于秩序的维系。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更接近结果导向的道德观。


              9楼2014-01-30 19:42
              回复
                又及,补充说明两条:
                1. 孔子有权变的思想,比如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孟子首先提出经、权的概念)。
                2. 易有简易、变易的思想,与时推移。这里姑且认为易经含有部分孔子的思想。
                1。我们常说普通人或者坏人会“良心发现”,比如,一个大屠夫突然“良心发现”不忍心杀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但是不杀这个孩子对他没有任何快乐而言(佛经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这里所说的“良心”是什么东西?
                答: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在讨论什么是好的时候,有人认为自己快乐最好;有人认为为了自我实现(更高的快乐),可以牺牲一时的快乐;有人认为自我实现也不一定是好的,为了亲人、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快乐和自己的自我实现;有人认为,亲人朋友的快乐也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为了整个国家或者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可以牺牲自己,也可以牺牲亲人、朋友的快乐。如果要你必须选择一种说法,你会选择哪种?如果你无法选择,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在孔子的价值体系里面,道/仁大于实际社会秩序(忠)大于亲人大于普通人。所以,在不违背仁的情况下,为了仁可以牺牲享乐,为了亲人可以牺牲自己,为了社会可以牺牲亲人。但是,在违背仁的情况下,仁是最高的目标,为了亲人可以牺牲社会。子曰:人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
                3。如果你现在要去救一个人,但是你不得不牺牲10个人,下面有不同情境,你会做出那些相应的选择?
                (1)要救的人是普通人,牺牲的人也是普通人;
                (2)要救的人是一个白痴,牺牲的人是普通人;
                (3)要救的人是一省的省长,牺牲的人是普通人;
                (4)要救的人是一个科学家,他刚研究出一个马上可以就成千上万的人的治疗癌症的配方,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配方,但没有马上投入实施,而你恰好知道这件事;但是要牺牲的人是普通人;
                (5)要救的人是一个科学家,现在他有一半的可能在一个月内研究出一个马上可以就成千上万的人的治疗癌症的配方,而你恰好知道这件事;但是要牺牲的人是普通人;
                (6)要救的人是普通人,牺牲的人是十个精英人士,比如拯救大兵瑞恩。
                当你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时候,你再想一想,如果你没有这么多的信息,只知道是一个人对十个人,这一个人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这十个人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你会怎么选择。
                然后想一想,如果这一个人或者十个人里面,有自己的亲人,你又会怎么选择。
                答:圣人大于贤人大于普通人,“道”大于人的生命或者社会的存亡;在必须牺牲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的是尽量地不违仁、不害仁。所以:
                1)牺牲一个普通人,救十个普通人;
                2) 牺牲一个白痴,救十个普通人——因为人后天的内在品德,决定了人的价值不一样;类似于柏拉图所说的贤人政治;
                3)救一省之长,牺牲十个普通人——一省之长事关教化,在此时更有利于社会秩序;
                4)救科学家,牺牲十个普通人;
                5)比较难,在一念之间,倾向于救科学家,或者投骰子;
                6)救十个精英人士。
                在特定情况下,如果救人有其他的考虑,比如示范效应等等,另作考虑,这里不讨论。
                如果没有信息的话,毫无疑问,救十个人。如果救错了,时也、命也。
                如果有亲人,看亲人是谁。父母大于兄弟大于五服之内的其他人大于五服之外的人,孝道所系。但是忠大于孝,在没有君主的情况下,亲人大于普通人、省长、一般精英,甚至科学家。如果造成了更多的人死亡等等因素,只能归结于命。


                10楼2014-01-30 19: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