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2月15日
漏签
0
天
垣曲吧
关注:
210,613
贴子:
5,608,487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7
回复贴,共
1
页
<<返回垣曲吧
>0< 加载中...
马兰的歌声
取消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亦一忆
贵人相助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视频来自:
优酷
“但音乐能让他们内心强大起来,他们抵抗灰暗,渴望美好,无论未来怎样,都要为了自己去追求与创造。”
这也许是中国最特殊的管弦乐队。
演出场所,是山村猪圈边的泥地;乐手,是十多个指甲缝里都是黑泥的农村孩子;指挥棒,是一截干硬的玉米秸……不过,只要指挥者一声令下,小提琴、吉他和曼陀铃等乐器齐响,一首首西方名曲便流淌而出。
亦一忆
贵人相助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纪录片的魅力,
纯真的童年,
教育的魅力,
一切一切
洗涤你的心灵。
我也希望垣曲能有许多这样的老师,
这样的教育者。
这不是关乎钱的事。
亦一忆
贵人相助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还是贴出这个视频的前因后续吧,虽然很长,帖子也沉得快。
指挥者名叫邓小岚。7年前开始,每个月,这个68岁的北京女人,会接连坐公交、地铁、火车、大巴、乡间汽车,行程近300公里,前往位于河北保定深山里的马兰村,给80多个农村孩子上两天音乐课。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她还组建了一支管弦乐队,取名“马兰”。
今年6月,有前去拍摄此事的音乐人,将30分钟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放到了网上。无数网友被其打动。
一个网友这样评论道:“如果你相信爱,就请像邓小岚这样,把音乐带给这些纯净的如水一般的孩子,相信音乐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带给他们生命的美好。”
亦一忆
贵人相助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二·
柔和的夕阳从教室门外探进来,打在站着的白宝剑身上,肩上的小提琴反射出莹莹的暗光,修长白皙的手指在琴弦上按下,《山楂树》的前奏就如泉水一般汩汩流淌出来。
紧接着,13岁的刘爱玲弹响了怀中的曼陀铃,8岁的白璇吹响了手中的竖笛,13岁的陈鑫拉响了肩上的小提琴,教室一角的梁三斌——一个9岁的小胖男生,拉响了手风琴,12岁的马红艳唱了起来:“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
这是八月夏日的傍晚时分,悠扬的乐声,从教室里飘出来。不远处,几排杨树下,一只满身黑泥的猪,躺在用石头垒成的猪圈里,打着舒服的哼哼儿。
“他们练琴的时候,眼神都很亮,你能看出他们对于音乐的渴望。”邓小岚高兴地说。
可一开始,决定把音乐带到马兰的邓小岚,得到的回应却很尴尬。
“几乎没有人找我。”回忆当初的情景,邓小岚笑道,“我问他们谁想学小提琴,谁想学手风琴吉他什么的,他们都坐在那里,眼瞪着我,不说话。”没有办法,邓老师只好自己挑学生。
“不是孩子们不想学,而是他们对乐器,根本没有概念。”50岁的孙建芝老师,是马兰教学点的老师。她并不识谱,更别提教孩子们音乐了。
16岁的白宝剑回忆起2003年第一次见到邓小岚的情形:一年级的自己抱着小狗,坐在小板凳上,看到一个“陌生女人”拿着摄像机和图纸,在自家后面的山坡上溜达。他对着她笑,她也对着他笑,还给他拍了人生中第一张相片。
不久,白宝剑在课堂上再次见到了“陌生女人”,身份是他的音乐老师。他也第一次见到真实的小提琴,“之前只在电视里见过。”
也是在第一次见面课上,陈鑫对邓小岚的声音印象深刻:“可好听了”,“和电视里的一模一样,我们都不会说,可是那天不敢应声儿。”
现在,孩子们显然已经和邓小岚混熟了。坐在教室前排的孩子会用本地话纠正她偶尔的错误,后排的几个小孩儿甚至嚼起了5毛钱一根的冰棍。
白宝剑说,自己“珍视每一次练琴的机会”。对邓小岚,他内心充满着感激:“如果没有邓老师,我这样的农村孩子,哪能学会拉小提琴,能不能见到还不一定呢?我们这里太穷了。”
马兰是一个“石头村”:石头盖的房子,石头垒的院墙,石头围成的围栏,猪圈也都是用石头砌成的。马兰村的人自己养猪,养了一年,到年底杀掉,用油把肉炸透,挂在屋檐下,吃的时候就割一块下来。
过多的石头让马兰村的耕地少得可怜,人均不超过一亩。地里主要种的是玉米和土豆,人吃土豆,猪吃玉米,地里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出去打工,几乎是唯一挣活钱的出路。
“我爸出去打工一个月挣2000多。”白宝剑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骄傲,很快又黯淡下去,“可他太累了。”
这是一个眉目清秀的农村男孩,说话的声音很轻,脸上会不时浮现出羞涩的表情。他的衣服甚至比女孩子都要整洁,指甲修剪得干净,手指修长。
说起自己喜欢的曲子《卡吉德洛森林》,白宝剑的眼神亮了起来:“拉这首曲子,我的心情会很平静,让我忘掉烦恼。”
亦一忆
贵人相助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五·
吉普车像蛇一样在半山腰盘绕穿行。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每一次大幅度的转弯都让人感觉车子好像要被吸进山沟里。
司机桂石绷直了身子,警惕地盯着前方。“来一趟可费劲了。邓老师真了不起。”他感叹道。
桂石来马兰,是为了拍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的最后几个镜头。他的同伴——制片人阿里、导演刘汉祥已经在那里等他了。
2010年1月,阿里跟随邓小岚走进马兰村,见到了这支山村里的乐队。在听完他们拉的《欢乐颂》后,整个人“愣在那里说不出一句话来”。
“他们的琴声让你平静,他们的眼神让你羞愧。”回想当初的震撼,阿里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太牛×了!”
于是,阿里决定,为邓小岚和孩子们拍一部片子。他还为这个村子写了一首村歌,取名《马兰童谣》,“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了唱一首动人的歌谣……”现在,每一个马兰人都能给你哼上几句。
不止阿里一个人感到震撼。2010年8月8日,马兰乐队去了趟北京,在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上做了表演。在得知这些孩子来自300公里外的一个贫困山村时,全场先是惊愕,继而报以如雷掌声。
但邓小岚更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够拥有歌声里所蕴藏的美好的梦想,还能把它持续下去。
她通过朋友联系了河北大学,如今,河北大学艺术系已经在马兰村挂牌成立授课基地,从6月开始,三个礼拜来一次,每次三人。
而更让邓小岚高兴的是,去年十月,一段新的高速公路通车,她不必再倒火车了,可以直接在北京和马兰村之间汽车往返,路程由原来的一天,缩短到6个小时左右。
最近一个周末的清晨5点半,邓小岚右手拖一个行李箱,左手提一个布袋,肩挎琴盒,走出小屋,来到村头,等当天最早的一班车回北京。
太阳从远处的山顶渐渐升起,阳光从树枝间倾泻而下,打在树下独自一人等车的邓小岚的身上。突然间,村子里传来了悠扬的小提琴声,这意味着,马兰村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亦一忆
贵人相助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亦一忆
贵人相助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不能沉
亦一忆
贵人相助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不能沉!!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