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卓别林 卓别林后来说,“我的名字能让人想起什么?一个衣衫褴褛,戴着一顶皱巴巴的圆形礼帽、下穿一条宽松长裤、足登特大号皮鞋、手执一根不同凡响的手杖的落魄流浪汉而已。不过这根手杖对于我这样一个角色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说体现了我的人生哲学。我保存这根手杖不仅作为体面自尊的标记,而且也用它来和命运、厄运抗争。” 1899年的圣诞节,卓别林寻觅到一个机会,他在舞台剧《灰姑娘》中出演一只猫。虽然只是一个小角色,可卓别林喜不胜收,他终于重返舞台了。 在剧团长达7年的龙套生涯里,卓别林一点点锤炼着演技。这段日子对他表演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英国海峡群岛演出时,卓别林发现他讲的笑话并没有人笑,因为当地人根本不懂英语。他马上改用哑剧表演,效果出奇的好。卓别林由此受到巨大的启发:情节喜剧和哑剧因为使用哑语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表演,这种形体语言就超越了语言障碍,所以能为世界任何地方的人们所理解。 艺术之门的钥匙找到了,卓别林紧紧攥在手心,他开始试着去打开那扇此前紧闭的门。1913年,他来到美国,寻觅拍电影的机会。当时还是无声电影时期,所谓拍电影,往往是导演有一个构思,然后任由演员表演。这给了卓别林无限发挥的空间。1914年,他主演的第一部喜剧电影《阵雨之间》上映,那个不朽的形象,流浪汉夏尔洛初现银幕,当小胡子,肥裤子,大皮鞋,鸭子步的小个子流浪汉一亮相,便引发欢声雷动。一年后,卓别林在美国成了被人们广泛热爱的演员。 他的名声越来越响,拍得电影开始风靡世界,“在那些人们不知道耶稣的地方,我也很有名。”卓别林对默片情有独钟,在一生拍摄的81部电影中,只有5部有声片。他并不惧怕有声电影,只是他认为声音一出现,电影的魔法便消失了。因为他的电影是要拍给所有人看的,包括穷人、富人、懂英语的、不懂英语的。他要全世界都快乐,而只有无声电影可以做到这一点。 他功成名就,金钱潮水般涌来,早年的清贫一去不返,但他心中始终充满悲悯,遇到贫苦的影迷,他毫不厌烦地签着名,甚至说:“我希望他们想要我的钱。”他对自己塑造的流浪汉夏尔洛满怀深情,那不仅仅是一个喜剧形象,还包含了他对人生,对苦难的态度:“我在银幕上扮演的是一个胆小怕事、身体单薄、营养不良的可怜生灵,但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向使他受尽折磨的人屈服,他藐视苦难,他是悲惨境遇的牺牲品,但拒不接受失败,即使在希望、梦想和憧憬被微不足道的琐事化为乌有时,他也只是耸一耸肩,转身而去。” 他的电影告诉人们:比起华服政客,戴礼帽的小丑更像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