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在匈奴时正是“胡、狄雄张” ,边境不靖之时,诗中所述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文姬入匈奴后未必长住河东平阳,且匈奴活动范围遍及陕、甘、晋,说不到地理环境不合。况且诗歌可以夸张和想像,所谓陇水,可以解释为陇山之水。诗中写到长城、陇水是很自然的。
该诗不见于著录、论证和征引是因为它不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只能以民间文字形式流传下来。另外,蔡琰的《蔡文姬集》亡佚了,才造成了无据可查。不是“文人”著录、论述和征引的作品,不见得不可靠。还有,南宋以前为什么无人怀疑过它?现以六朝文字为例,六朝文献大多散失,六朝文字的存在不也没人怀疑么?
关于风格与体裁方面的问题,更不该对《胡笳十八拍》进行非议。诗中的两句精炼工整的对仗,可能是蔡文姬的独创,也可能是后人的润色,但全诗一千二百多字,仅有此两联与全诗迥异,怎么就能否认此诗不是东汉风格呢?至于“泪阑干”在东汉的《周易参同契》和《吴越春秋》中早已有之,绝非唐代始有。另外,用韵方面,否定者举之例句只是偶合,而且唐人作近体诗才守官韵,作古体诗则不一定遵守。
文姬入匈奴后未必长住河东平阳,且匈奴活动范围遍及陕、甘、晋,说不到地理环境不合。况且诗歌可以夸张和想像,所谓陇水,可以解释为陇山之水。诗中写到长城、陇水是很自然的。
该诗不见于著录、论证和征引是因为它不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只能以民间文字形式流传下来。另外,蔡琰的《蔡文姬集》亡佚了,才造成了无据可查。不是“文人”著录、论述和征引的作品,不见得不可靠。还有,南宋以前为什么无人怀疑过它?现以六朝文字为例,六朝文献大多散失,六朝文字的存在不也没人怀疑么?
关于风格与体裁方面的问题,更不该对《胡笳十八拍》进行非议。诗中的两句精炼工整的对仗,可能是蔡文姬的独创,也可能是后人的润色,但全诗一千二百多字,仅有此两联与全诗迥异,怎么就能否认此诗不是东汉风格呢?至于“泪阑干”在东汉的《周易参同契》和《吴越春秋》中早已有之,绝非唐代始有。另外,用韵方面,否定者举之例句只是偶合,而且唐人作近体诗才守官韵,作古体诗则不一定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