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江山吧 关注:97,254贴子:3,167,320

看看真实的空前强大的武则天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5-23 22:55回复
    武周时期(684一705年)的农业状况,应一看土地制度及相关政策,二看水利工程的兴建,三看粮食产童和储备。出土的敦煌资料证明,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在《周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中,有邯寿寿和张玄均两户受田的详细记载,其应受田及永业、口分田的数额,完全符合唐朝前期均田令的有关规定。武则天为发展农业,还鼓励将帅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的屯田、营田。天授初(690年),姿师德在丰州“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铜和来之费’,受到武则天降书夸奖,认为“王师外镇,必借边境营田’。长安元年(701年)十一月,武则天任命的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郭元振,至后令地方官“开置屯田,尽其水陆之利’,积军粮可供数十年。武则天还以境内农业优劣为标准奖惩州县官吏,“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予以奖升;若“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加以惩处,“轻者年终贬考,甚者非时解替’。武则天还很重视地方水利建设。刘文以有的专家认为唐代的“水利工程都是小修小补”为根据,推论“整个唐代都是如此,武则天也自然不能例外,由此可知她在这方面并无多大建树”。其实,在武则天独掌政权的21年中,地方水利建设仅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就有19项之多。(详见附表)岂不知有些“小修小补”,既节省民力财力,又能及时抗早保苗,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
    在上述政策的促进下,武周时期的农业是颇有发展的。当时的粮食产量虽很难估计准确,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中可见其储粮丰富。陈子昂说“太原蓄拒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杨齐哲说“神都努藏,积年充实,淮海嘈运,日夕流衍’,武则天还救令“州县军司府官等,不得辄取和杂物,亦不得遣人替名代取’,保护地方和朵粟。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的义仓粟以备荒年,其后至“高宗、武太后数十年间义仓不许杂用’,1971年考古队在洛阳发掘隋唐含嘉仓时,仅一个窖中发现的一大堆炭化谷子,估计存放时约有50万斤左右。根据从窖中发现的许多刻有“天授”(69任一692年)、“长寿(692一694年)、“万岁通天”(696一芍97年)、“圣历”(698一700年)等年号的砖铭推断,这堆绝大部分是武则天为女皇时储藏的。在社会户口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国家和地方储粮如此丰富,足以证明当时农业是比较发展的。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交通事业的发达。长安三年(703年)凤阁舍人崔融在给武则天的上疏中,描述说:“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蔽,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炯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这段话常被史家用来说明盛唐的繁盛景象。
    参考文献:
    《新唐书》卷108《娄师德传》。
    《旧唐书)卷93(娄师德传》。
    《资治通鉴)卷207、(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
    《唐大诏令集》卷110《诫励风俗救》。
    《陈子昂集》卷94《谏灵驾人京书》,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会要》卷27《行幸》。
    《唐会要》卷89《和杂》。
    《通典》卷12(食货·轻重)。见《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刊《文物》1972年第3期。
    (旧唐书》卷94(崔融传)。


    2楼2013-05-23 22:55
    收起回复
      武周时期的文化,应主要看武周时期人才的文化素质。刘文认为“一个满朝官吏竞相苛暴、寡廉鲜耻、风气极度污浊的社会,其文化发展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其实,一个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绝不是“可想而知的”,必须深人研究,全面掌握有关史料才能知其概貌。近十年来海内外学者从武周时期的佛教、道教、经学、史学、诗文、书法、音乐舞蹈、科举等诸方面,发表了许多篇高质量的论文。笔者亦有专论。。武周时期官吏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科举选人的状况加以分析。武则天在唐代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殿试和武举。殿试始于载初元年(690年)二月。史书记载说“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或云,这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试贡举人于洛城殿前,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或云,这年“二月,辛酉(十四日),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初设武举’,其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促使科举制蓬勃发展。以常举中最重要的进士科及第者为例,高宗在位34年(649一683年,其中660年以后武则天参与执政),进士及第者555人,武周21年进士及第者远远超过。科举制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中枢机构的人员构成。高祖朝宰相12人,通过科举人仕者没有多少人,占宰相总数的8%;太宗朝宰相29人,科举人仕者3人,占1%;高宗朝宰相47人,科举人仕者n人,占23%;而武周朝宰相75人,科举人仕者27人,占36%。比例之大,远超前代。。大批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进士,经过吏部锉选迈人州县行政机构,甚至升为宰相、重臣,促使官僚集团的结构,从唐初的贵族士族型向中后期的文人学士型的转变,不仅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文化素质,而且给整个社会带来浓厚的文化氛围。
      《唐会要》卷76《制科举)o
      《资治通鉴》卷ZO4a
      《新唐书》卷44《选举志》。
      〔清〕徐松:《登科记考》上册卷7eeg,中华书局1984年版。
      文献参考。
      个人认为武则天出身小贵族家庭,很多大贵族都看不起她。
      同样她也需要打击大贵族和李唐皇族掌控朝政 ,给朝臣补充新鲜血液。来俊臣之辈是有,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能臣干吏何尝不是更多呢。据说武举就是诞生于武则天时代。


      3楼2013-05-23 23:01
      收起回复
        ╮(╯▽╰)╭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5-23 23:02
        回复


          5楼2013-05-23 23:03
          回复
            “试官”成为一种制度,先给一个职位,以试其才能,让想当官的人进行“试职”,在做事的过程中证明自己。
            武则天即位后,运用了不少选拔治世贤能的方法,比如推行《姓氏录》,破门阀世俗,这打破了门阀世俗,使众多过去沉溺于下层的普通地主、寒门俊杰,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同时也成为武则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线的得力工具。
            武则天选拔治世贤能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科举取士,推行“试官”制度。唐太宗执政23年,每年取进士都不过几名至十几名。到武则天执掌朝政时,不仅改变了考试内容,还在公元702年首次开创武举,招收天下有武艺的人。而且增加录用人数。在她执政的五十多年中,取进士达一千多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以示皇恩。从此,贡生考试都有了殿试。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放手给人官做。长寿元年(692年)一月初一,武则天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全部试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开始。
            当时,想为官者,不管是九品以下的官吏,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可以通过自荐,请求做官或者升官。还可以通过他人推荐,或者地方推荐,做“试官”,称之为“试用之官”。
            既然当官这么容易,如果大家做百姓做腻了都去过把官瘾怎么办,那国家不是乱了?那不造成用人过滥的问题?
            在当时,曾有一段时间确实出现过这种状况,那段时间通过非正式途径当上朝廷官员的人很多。有个叫沈全交的举人作了这样一首打油诗,对这种滥封官的现象进行嘲讽: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这是一名名叫张口的人作的一首歌谣。沈全交在后面用补了两句:“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前面已在说补阙一车一车地运,拾遗满斗满斗地量,铁齿耙耧来的侍御史,碗筷子脱出的校书郎。沈全交又在后面火上浇油,说什么浆子糊心的存抚使,谷糠眯眼的圣神皇。“抚使”是管理举荐人才的官,“圣神皇”指的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当时的尊号就叫“圣神皇帝”,沈全交居然说她耷拉着眼皮装着没看见。这不是在诽谤朝廷恶毒攻击武则天吗?奇的是,武则天听了此事后,居然笑说“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并无为难沈全交。


            6楼2013-05-23 23:04
            回复
              幸亏她前面是唐太宗和唐高宗,后面是短暂的中宗睿宗和唐玄宗。。。。。


              IP属地:山东7楼2013-05-23 23:04
              收起回复
                话说武则天创造过四项世界记录,有一项就是曾经先后任命了73位宰相,也许是因为唐朝的宰相定义比较宽泛,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数量总体上要超过其他朝代。譬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宰相就任用了二十五位,不过这个数字比起武则天来就是大巫见小巫了。武则天任用的宰相前后达73人。


                8楼2013-05-23 23:06
                收起回复
                  武则天时期花钱一枚
                  武则天时期背龙凤大钱一枚


                  9楼2013-05-23 23:09
                  回复
                    唐军同吐蕃的战争,不是武则天挑起的。早在贞观末年,唐便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咸亨元年(670年),吐蕃侵陷安西四镇。高宗两次派大军欲收复四镇,皆兵败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长寿元年(692年)九月,西州都督唐休摄上疏给武则天,请求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阂、疏勒、碎叶),武则天立即批准,派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军击吐蕃。十月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武则天“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刘文说“收复安西四镇的胜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辉煌,因为当时吐蕃在四镇并未驻有重兵”。“吐蕃在四镇并未驻有重兵”,这正是唐休爆上疏请求出兵收复四镇的理由,亦说明他对四镇熟悉,侦察准确,“休绿尤谙练边事,自褐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则天遣王孝杰破吐蕃,拔四镇,亦休曝之谋也’,而武则天对唐休爆的请求能立即批准,说明她善于抓住战机。王孝杰在第三次大非川战役中兵败被俘,吐蕃国王见孝杰哭泣说“貌类吾父”,甚为敬重,使孝杰“久在吐蕃中,悉其虚实’,后归武周朝。武则天欲击吐蕃,能在众将中摧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说明她知人善任,慧眼识英雄。这些史书皆有记载,并非出自人们的想象。


                    10楼2013-05-23 23:12
                    回复
                      应该指出,武则天在收复安西四镇以后,还有一壮举,那就是长安二年(702年)十二月,她下令又“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掌管天山北路西至楚河流域的特伽、鸡洛二州,蒙池、昆陵二都护府和二十三个都督府,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而武则天复置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的安西大都护府,则掌管安西四镇及天山南路西至波斯的二十个都督府(葱岭以东四个、葱岭以西十六个),“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包括帕米尔以南、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土地。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北南两路包括巴尔喀什湖、楚河流域和帕米尔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和设置北庭大都护府,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重新畅通了中原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武则天自制的新字在敦煌、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等地都得以推行,这不仅说明当时交通的发达,亦证明国家的强盛。武则天仅此两项功绩即可名垂青史。


                      11楼2013-05-23 23:12
                      回复
                        我们这位女皇果然与众不同,请看她把三省六部给改的名字就看出来她女性的特质。她把并称为宰相衙门的帝国三个最高行政机构——门下省改名为“鸾台”,中书省更名为“凤阁”,尚书省改名叫“文昌阁”。然后,把御书房叫做“麟阁”;把叫了几百年,一目了然的吏、礼、户、兵、刑、工六部,改名为天、地、春、夏、秋、冬六部。
                        神探狄仁杰这部戏就是讲武则天时代最著名的一代名相狄仁杰的故事,狄公在任职大理寺丞时扬名立万,又经过几任刺史的历练,终于在他62岁的时候首次拜相,虽然后来被来俊臣迫害,但是在公元697年他东山再起,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展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篇章,狄公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的代表,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对内他举荐人才,严谏官吏,并且说服女皇立李显为太子,对外他曾经担任幽州都督,河北道副元帅抵御契丹和突厥的侵袭,说他是武则天时代的的宰相代表完全不为过。现在我们放下狄公不说,看看其他的后武则天时代的宰相的表现,他们中有像狄公一样的睿智的忠臣,也有明哲保身的滑头,也有阿谀奉承的马屁精,也有扶不起的阿斗,真是五花八门,大家听我慢慢侃来。


                        12楼2013-05-23 23:15
                        回复


                          13楼2013-05-23 23:15
                          回复
                            驱驴宰相王及善。
                            唐朝武则天时,王及善官居右相,后又改为文昌左相,时人说他是“鸠集凤池”,就是说他才能平庸。他在位期间,只作出一条规定,各部官员不准骑驴上班。为了实施这条规定,他派人终日驱逐,有时还要亲自参加,于是得了一个“驱驴宰相”的外号。
                            其实王及善也是个忠诚正直的宰相,但他很愿劝谏,也有点犟脾气。当武则天宠张易之兄弟时,王及善在内宴上看不慢,屡上奏疏。武则天就说:“卿既年高,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王及善听了不高兴,请假一月不上朝,等着女皇召他,武则天知道他的脾气上来了,也不理他。王及善火了,叹曰:“岂有中书令而天子可一日不见乎!”乃上书告归。女皇不允许他退休,反而让他担任文昌左相[ 《资治通鉴》,卷206,圣历二年八月。],实职提高了,王及善供此职直至他去世。


                            14楼2013-05-23 23:17
                            回复
                              从这件小事上看,王及善的确是一个正直忠诚的宰相,虽然没有太大的作为,脾气也很倔犟,但是女皇对他还是很看重的。不过留下一个驱驴宰相的名声,也的确让人感慨。


                              15楼2013-05-23 2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