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吧 关注:299,977贴子:8,461,848

回复:【科普】中国禁止出国展出国宝级文物。。。。神一样的东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春秋中期。
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
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左图:河南省博物馆藏 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真的好漂亮!!


IP属地:重庆53楼2013-02-10 13:35
回复
    齐王墓“龙纹矩形铜镜”
    西汉时期。
    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
    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IP属地:重庆54楼2013-02-10 13:36
    回复
      铸客“铜鼎”
      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
      战国。
      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 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 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 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
      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IP属地:重庆55楼2013-02-10 13:36
      回复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局部)
        北齐。
        《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IP属地:重庆57楼2013-02-10 13:37
        回复
          涅盘变相碑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刻於唐代武周时期。该碑原为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庙宇早毁,石碑于1957年移至山西省博物馆(今山西博物院)收藏。


          IP属地:重庆58楼2013-02-10 13:38
          回复
            常阳太尊石像
            常阳太尊石像:收藏在山西博物馆。像高一点五米,以白石雕造,形象丰颐,神态和穆。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座的四面刻有铭文及供养人姓名。其形像优美,技法娴熟。四川一城山天师洞三皇石刻像,造于唐开元十一年。


            IP属地:重庆59楼2013-02-10 13:39
            回复
              大玉戈
              商代前期。
              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IP属地:重庆60楼2013-02-10 13:40
              回复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发掘出来后就演奏过3次!!经过国务院特批才能动!千古绝唱!!


                IP属地:重庆61楼2013-02-10 13:43
                回复
                  曾侯乙墓“外棺”
                  战国。
                  曾侯乙墓位于今湖北随州,1977年发现,1978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发掘,其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IP属地:重庆62楼2013-02-10 13:43
                  回复
                    彩漆凤鹿木雕座屏
                    战国。
                    通高15、长51、座宽12、屏厚3厘米。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包括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蛙二只,鹿、凤、雀各四只。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除边框为直线外,鹿。凤和蛇的轮廓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各种鸟。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
                    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IP属地:重庆64楼2013-02-10 13:44
                    回复


                      IP属地:重庆66楼2013-02-10 13:46
                      回复
                        不要让我玩单机贴吧啊!!!


                        IP属地:重庆67楼2013-02-10 14: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