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鼓乐器有:单面陶鼓、双面圆鼓、苯教圆鼓、祭祀鼓、圆形大鼓、热巴手鼓、神舞鬼卒手鼓、佛教色阿鼓、供奉鼓、长桶鼓、藏戏鼓和高低达玛鼓等等;以上鼓乐器中,只有单面陶鼓已基本名存实亡。
西藏出土文物中出现的大量陶制器具,证实产生单面陶鼓的历史年代是新石器时期。这种鼓乐现在虽然已经基本失传,但在少数古老的宗教寺院壁画中仍能见到它的原始风貌。在许多古书和当代出版的大型辞典中都称它为“杂阿卡吉巴”,藏语意为“单面陶鼓”。我们对该鼓的基本情况与西藏其他传统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他传统鼓大都是在单面陶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
阿卓圆鼓:它是源于新石器时期“百兽起舞”的一种主要专用伴奏乐器。根据传统民间舞蹈的需要,在单面陶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成双面鼓。在当今西藏民间少数家庭中作为传家之宝而收藏着这种较为原始的阿卓圆鼓。
苯教圆鼓:这是西藏原始本土宗教所拥有的标志性典型鼓乐之一。它是在民间阿卓圆鼓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演变而成。苯教使用此鼓进行祭祀、诵经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因此在西藏许多传统民间故事或宗教传说中,人们大都把此鼓作为苯教的象征之一进行描述。
祭祀鼓、圆形大鼓、热巴手鼓和鬼卒手鼓:鼓:它们由于演奏时的需求不同,所以从木制鼓框的大小宽度到鼓面直径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外观造型不同,音乐个性也是各具特色。如祭祀鼓的音色发闷,有恐怖之感;圆形大鼓的隆隆巨响仿佛是空中的雷声;热巴手鼓音色清脆而刚强;鬼卒手鼓音色阴沉弓沉而幽暗。
佛教色阿鼓和供奉鼓:这是吐蕃时期佛教传人西藏之后渐渐出现的两种鼓。从形制特点明显看出它们是在民间圆鼓和苯教圆鼓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但是这种鼓的装饰图案和色彩等方面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和气派。它们都是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表演密宗金刚法舞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长筒鼓、藏戏鼓和高低达玛鼓:它们的形制特点各不相同,但都是民间歌舞、戏曲和佛教宫廷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如长筒鼓,它源于吐蕃时期,主要用于民间和宫廷歌舞的伴奏。在阿里古格壁画中留下了当时演奏长筒鼓进行舞蹈表演的动人场面。但因这种鼓乐的流传区域比较有限,至今只能在极个别地方才能见到它;藏戏鼓源于吐蕃时期,藏族的几个不同剧种都使用这种鼓伴奏。八女传统戏中表现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时都要通过不同的鼓点节奏来表现。关于高低达玛鼓,据传是在公元1642 – 1682年五世达lai时期从拉达克传人西藏地区的。它的形制特点与阿拉伯打击乐中的同类鼓十分相似。在西藏,此鼓主要用于宫廷“供云乐舞”中的伴奏。
在西藏,每当举行盛大典礼或迎接贵宾的时候,都能够见到一位面戴猎人面具、手持五色彩箭的藏族老者,带领两位身披野牦牛皮的舞师狂舞的场面,这就是古老民间艺术“喜荣仲孜”。藏语“喜荣”是地名,“仲孜”意为野牛舞。过去,节庆举行各种活动时,各地百姓必定为地方政府的官员、贵族们表演此歌舞,后来,政府官员从众多表演者中选定喜荣地方的野牦牛歌舞,年年为他们献演,喜荣仲孜这一名称就成为野牦牛歌舞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