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彝族服饰
芒。彝族服饰继承了先民服饰的风格特征,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彝族服饰的款式达300种之多,为中国民族服饰之服饰之冠。彝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师服、盛服等各种专用服饰。
美,彝族丰富的服饰文化化不仅体现了地域的划分,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等级观念的体现,同时又体现着婚姻状态,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彝族服饰文化的脉络。彝族服饰在领口、襟边、袖口、项背、头巾、荷包、腰带、围腰等等都运用了大量图案装饰,其图案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既有神秘古老的纹样,又有自然界的再现。根据彝族现有服饰的地域传统、色彩、质地、式样、着装习惯、服饰工艺等,可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在此仅对乌蒙山型作一简介。
1.乌蒙式彝装
乌蒙山型衣料多为青、蓝色,清《大定府志》记载,水西地区彝族妇女服饰“有方袍,以诸色帛为细方块,绣花卉鸟兽其上,连缀至方,二尺为一幅,方袍用数十幅为之。其为衣前短后长,四周连缀,一孔,自头笼下……”这种款式的彝族古代女装重于刺绣,工艺精美,色彩艳丽。另有古代女骑马装,上为宽袖大领短衣,下穿骑马裙,彝语称“姆仔着伟”,用数十幅布做成。这是比较古老的彝族服饰,只有极少数能够拥有。老百姓女子大多分发为二,头用青帕缠之,结髻如盘状,银作梅花以饰额,耳戴大环垂于项,长衣大领,裙细褶无数,下垂至脚。男子以青布束发,结髻向前如角状,短衣大襟右衽,袖长及膝,腰系蓝裙,行则披毡戴笠。到了民国初年,乌蒙彝族妇女仍保留着穿长袍着裙的服饰。
(1) 贵族服饰
彝族妇女勤于刺绣,她们用直针花、三针颗、钩云等技巧将花纹和虎头图案融为一体,寓传统的图腾文化于花纹图案之中。
据大屯土司庄园旁支阿市土目《杨氏宗谱》(民国杨仿岩著)载:“男子从各朝之官服。妇女辫发盘头,饰金银为勒条,发后垂飘帛谓之凤尾,系诸宝珠璎珞,不裹足。鞋如凤头,衣长拖地,类古官妆裙,以布帛为之,多至十余幅,细摺柳丝。其最重之礼服,曰披袍。以诸色白为方块。绣花卉翎毛其上,前短后长。每服用,必侍女数人捧袍尾随其进退跪起。上复加方块杂佩,状如圆领,谓之扇仪。又用青色布为云肩而宽大,则绣谓之披职,即古濯衣、展衣之类。其最重之礼冠曰武怎,范金银为凤,或九或七排立额间,各衔银吊拖垂领际。作胡椒眼镶人宝,璎珞蔽面。重或至数十两,即古六珈之义。非大礼,不服不戴。”其间,所谓“男子从各朝之官服”,一个“从”字,服装就不统一,奢崇明及前禄肇、奢效忠等为永宁宣抚司,最多着五品武职服;又从“奢辰卒,妻龙氏以功保举土巡检,未授卒,其地分司八夷目”看,奢辰及家人未着官服。又从《大屯土司庄园历史调查》“三世杨翰桢,叙永府学生员。六世杨廷栋,敕授武略校尉。八世余家驹,贡生,诰授武翼都尉,九世余珍,承管大屯、小河,诰授武翼都尉。戴蓝翎,袭大屯土千总”及“十一世余若琮,号达父,前清举人……以后受聘曾任过贵州省大理分院刑庭庭长,省政府名誉顾问”,很明显是着官服的,但品服不一。另外,除土司庄园即除贵族外,还有百姓任职授皇清敕封之人也着过官服。如苗岩生基坟墓主,其碑文撰日:“特赐皇清敕九品典吏陈公讳金凤享年八旬之八老大人神墓位。”序言有:“陈公乃先君第四子也。祖籍滇南始祖,随王入川,暂邑乾水田,复徒踩山坪,定居苗岩……于道光六年(1826年)曾充院吏,一十二载辞归故里……”之记载。又如《范(陈)氏家谱》云:“十四世陈在仰,1835年牛……20余岁任大屯土司头目,收租管库,迎送宾朋,供职四十余载,皇清敕授六蓝顶子。”
所谓“濯衣”、“展衣”之类,是指古代后妃的一种礼服。所谓六珈,是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据《辞海》注释。《诗,鄘风,君子偕老》载:“副笄六珈”。郑玄笺:珈之言加也。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按古代王后和诸侯夫人编发作假髻,叫做副;用笄把副别在头上,叫做珈。珈数多寡不一,六珈为侯伯夫人所用。贵族服饰有:宗母(官服)、沽母(披袍)、母蒙(披职)、武怎(礼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