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啦啦公主吧 关注:239贴子:29,972

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细说两晋南北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宝贝啊!!!老娘终于找到全版了!!!


IP属地:陕西1楼2012-01-27 20:30回复
    作者:迅发
      上大学的时候,魏晋南北朝文学是王立群老师讲的,当时,自己对竹林七贤十分神往,就到图书馆里借来晋书里的相关传记,一字一句的抄录在笔记上,时时把玩。后来,因为喜欢历史,自己就涉猎了一些历史书籍,不过,因为没有多少目的性,拿起书来总是“眼中了了,心下匆匆”。尤其对于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总是感到纷繁复杂,弄不准确,然而,魏晋人独特的风格,却时时勾起我弄清楚那段历史的渴望。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文字。
      那么,就让我们细细地追寻那段曲折离奇的历史吧!
    


    IP属地:陕西2楼2012-01-27 20:31
    回复
        第一卷 序曲
      一、蛰伏河内
      所有讲这段历史的书籍,总也忽略不了一个人。有人说他奸诈无比,有人说他智慧超群,有人说他迫不得已,有人说他处心积虑。
        虽然他不是晋朝表面上的开创者,但是,他就象魏之曹操、清之努尔哈赤,对于晋的建立起到决定性作用,每一个研究这段历史的人都难以逾越他。
        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孙高阳的儿子重黎,(《史记楚世家》则称:重黎是高阳的孙子。)为高辛帝的火正。在上古时代,人们崇尚火,司火的火正地位也比较高。因为重黎有功劳,所以比帝高辛封为“祝融”。意思是象祝融神那样可以光照世界。随后,重黎的后代也一直做着这个官职,直到周朝的时候,官职的名称改为“司马”。
        《尚友录》说,在周宣王的时候,程伯林父担任司马,攻克了许方,被赐以官族,因而得姓。
      楚汉争霸的时候,司马昂作为赵将与诸侯一起进攻秦国,秦国灭亡以后,被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朝建立以后,司马家就居住在河内郡了。(今河南焦作市)
        又过了八代,司马家出了一个征西将军司马钧,东汉安帝二年(公元95年),司马钧任左冯翊与其同僚右扶风仲光一起征讨先零羌,两人发生矛盾,后来,仲光率兵深入,被敌人伏击,司马钧因赌气而见死不救,致使仲光兵败战死,司马钧因此入狱,自杀。
        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做到豫章太守。
        司马量生了司马儁,为颍川太守。
        司马儁生了司马防,做到京兆尹,从爷爷、爸爸的地方官,做到了京官。
        而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老爸。
      公元179年,司马懿就出生于河内郡(今焦作)温县孝敬里(今安乐寨村)的这样一个世家望族里。
        司马懿是家中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大哥叫司马朗,字伯达。(和董卓的哥哥同岁,三国志上有传)。
        司马懿字仲达;
        下面还有六个弟弟,——司马防的老婆真伟大,司马防也伟大。
        老三司马孚,字叔达;老四司马馗,字季达;老五司马恂,字显达;老六司马进,字惠达;老七司马通,字雅达;老八司马敏,字幼达。
        司马防的这八个儿子,在当时都很出名,所以,附近的人们都把他们八兄弟称为“司马八达”。
        史书记载,司马懿很小的时候,都不同凡响。河内的老乡杨俊(后来做曹操的南阳太守)见到司马懿,当时司马懿才15、6岁,杨俊一见之下,就说:“你可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啊!”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很早都有名气了,司马朗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其父的字,司马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而司马懿的同族哥哥司马芝却默默无闻,可是,只有杨俊说:“司马芝虽然名气没司马朗大,但是内心有原则和坚持,司马朗却比不过的。”崔琰后来做到曹操的尚书,原来和司马朗关系好,也曾经对司马朗说:“你弟弟司马懿不仅聪明,而且果断,是一世英雄,不是你老兄能比的啊!”
      建安6年(公元201年),司马懿23岁。
        那年,司马懿被河内郡推荐为本郡的上计掾(会计官)。当保举信送到司空曹操的手上时,曹操听人说过“司马八龙”的事情,就问手下这司马懿如何,有人就把司马懿的情况如实向曹操做了汇报,曹操一听司马懿“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就要征召司马懿在自己的手下做事。
      当曹操的使者来到河内郡,传达了曹操的意思以后,司马懿却作出了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的决定,——他拒绝了曹操征招自己作司空椽属的要求。
        司马懿的家人对司空府来的人说:司马懿突然得了风痹之疾,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风湿病,这病临床表现时好时坏,在本郡还能勉强应个名,作个上计椽,根本难以远去许昌做官,这不,就象现在,临床表现就十分严重:肌肉疼痛难忍,卧床不起。
      


      IP属地:陕西3楼2012-01-27 20:31
      回复
          接着,就发生了著名是赤壁之战。
          那么,司马懿是否参加了赤壁之战呢?按照我的看法是:司马懿并没有参加赤壁之战,而是和曹丕在后方,与之游处。这是因为,曹操一直以来并没有让司马懿插手武事,给司马懿的官也仅仅局限于文官。
          那又是为什么呢?
          那是曹操对司马懿的第一感觉。
          看人的第一感觉绝对是正确的。看人的眼也好,看人的眉毛也罢,看人的气质和精神也好,我相信第一感觉真的很准确,随后的变化都是虚假的。
        见到司马懿之前,曹操就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把他叫来,让他面正向后而身子却不用随着往后动,相术上说:拥有这种相的人,心狠手辣,狡诈善变。
          从此,曹操就对司马懿心存戒备。他曾经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绝不是当人臣的主,以后肯定会给咱家添麻烦。”
          可是,曹丕却和司马懿关系很好,估计把老爸的话多多少少给司马懿透露了点。
          司马懿咋听之下,心里一惊。
          从此,更加刻苦工作,常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即使丞相府割草放牧的事,诸如:马喂的饱不饱?割的草够不够什么的,都要亲自查看。
        属于踏实肯干型的。
          于是,曹操才慢慢释然些。但从建安13年到建安20年,长达7年的战争年代里,曹操还是没有让司马懿染指军事,哪怕是作自己的军事参谋。
          建安14年,军出合肥;建安16年,西征韩遂、马超;建安18年,进军濡须;建安19年,夏侯渊攻击韩遂等,都没有看到司马懿的踪迹,如果司马懿参与了这些战事,那么,晋朝的摇尾系统是不会放过呐喊的机会的。
          可能的解释就是:曹操对这个人始终还是不太放心。
        一直到建安20年,司马懿才有机会跟随曹操,并在随后的两件事上,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第一件事情是显示司马懿的“雄才大略”:
          建安20年,司马懿跟从曹操大军进攻马超、韩遂、氐王以及张鲁,在迅速收拾了这四个人以后,曹操想要退兵。这时候,司马懿说:“刘备刚刚以欺诈得到四川,(前一年的夏天,刘备刚刚返兵攻降成都刘璋),四川的人心不服,还出兵与孙权争夺江陵,(刘备拿下四川以后,按照孙刘本来的约定,荆州要还给孙权,但是,刘备却说,等我再拿下凉州以后再给,孙权大怒,派兵去夺,刘备也亲自提兵5万出四川迎战)”因此,劝曹操趁机进攻四川。
          曹操说:“人们就是不知足,既然得了陇,还望蜀!”
          对此,后人也以曹操随后自己说的后悔话而反衬司马懿的远见,也让曹操对司马懿有了新的认识。
        


        IP属地:陕西7楼2012-01-27 20:34
        回复
            即使在如今局势企稳的情况下,曹操的死对于曹魏的打击也不啻为晴天霹雳,引发了一系列的骚动:驻防洛阳的青州兵擅自向东散还故里;凉州叛乱等等。
            如果,在关羽兵盛之时,曹操去世,曹魏必陷于极大的混乱之中。
            而孙权还会偷袭荆州吗?
            似乎也将成为未决之事。
            就算曹丕顺利继位,以其能力是否能控制住局势,实属难料。
            可以说,曹操迅速稳定西北局势,并设计击败关羽,为儿子继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局面。因为,目前的局势是吴蜀交恶,曹魏坐山观虎斗,简直与前一年有天壤之别。
          那么,曹丕能否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呢?以后形势的发展,证明他没有这个能力。
            他只是一个冷酷、狠毒、虚荣、小器、偏执、固执、自负、不知兵不知权的碌碌之人。
            说到曹丕的冷酷与狠毒。
            当上魏王的第二个月,就把弟弟曹植贬为安乡侯,并逼着曹植作那首“七步诗”,逼得自己的妈妈卞夫人抱着自己的兄弟曹植的失声痛哭,面对亲生母亲和竞争失败的弟弟,我们能够想见那个身为儿子和兄长的嘴脸;这是对妈妈和弟弟。
            对待自己的妻子甄洛,也是如此。几年后,他不顾长子曹睿的感受和对未来帝国的潜在影响,听信小老婆郭女王的谗言,将远在邺县的甄夫人赐死,史书上说,是甄夫人因为失宠而恶言,如果仅仅为此,是否就要被赐死?不顾16年的恩爱、不顾膝下的孩子?还是另有隐情?是甄夫人有了外遇,并且与曹植有关吗?不能解释也不能接受这样冷酷的结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妈妈,老婆,曹植,而且对于自己所有的兄弟,都一以贯之地冷酷无情。对于即位之初,就把自己所有的兄弟赶回属国,形同软禁,受制于中央派来的官吏,诸侯王公连平民都不如。
            相比之下,其父曹操是怎么做的?不仅依仗本家兄弟,还与夏侯家兄弟相濡以沫,披肝沥胆,不仅如此,还前后多次下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令之内容、气度、文风直逼汉武帝征讨匈奴时下诏之气,充盈着求贤若渴的精神,至今未见此一等一的君王气度。
          只有大器,意才豁如;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嫉贤妒能,因为自己能驾驭那些人才,他充满了自信。
          说到曹丕的小器,也不乏其例。下面仅举三件。
            第一件还是在黄初元年的12月,也是曹丕当上皇帝的第二个月,(10月受禅)因曹**亡而引发的陇西兵变被平定以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得以恢复,曹丕收到了西域进献的几枚大珠,此时,陇西太守苏则也因平定陇西兵变有功而被升为侍中,调到了曹丕身边。看着色彩艳丽的西域大珠,曹丕的眼睛直了,他转身问苏则:这西域珠子真是不错,你看以后能不能拿什么东西再去换点?
            陇西的战略地位稳定关中,兵变仅仅是因为地方郡守的自发、自觉和智慧才得以艰难平定。
            苏则面对这样“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君主,心中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于是,他回答的很幽默,也很辛辣:如果君主威加海内,自然西域还会献来;作为君主,却以物易物去交换,即使弄来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值得珍贵的呢?(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史书上说,曹丕听后“嘿然”。——既无话可说,又感到尴尬。
          


          IP属地:陕西12楼2012-01-27 20:36
          回复
              回过头来,再说说曹丕的虚荣。
              第一件是对刘晔。刘晔每次的预言总被证明是正确的,自作聪明的曹丕的意见却总被事实无情的击碎。
              曹丕不是谦虚地向刘晔认错,却把人家叫到跟前,教训一通:“你别总是这样——看问题看的很清楚,(这固然很好啦)但是,还是多想想有什么办法把二贼(指吴蜀)灭了。”意思是,别给我得意,别以为你每次都说准了你就聪明了?你聪明,你怎么不给我说清楚怎么把吴蜀灭了?(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三国志,刘晔传》)
              简直如市井泼妇,不可理喻。
              你失忆了吗?刘晔老人家没给你说过怎么灭吴吗?你听懂了吗?!
            第二件是对蒋济。黄初6年,曹丕因为孙权不送质子,不禁大怒,双方又成敌国,曹丕要征讨吴国。而此时的吴蜀已经捐弃前嫌,和好如初了,此时伐吴战机已经失去,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曹丕还是固执己见。在出兵方向上也不听蒋济意见,一定要以战舰从淮入江,结果战舰因冰冻入不了江,10余万人马困在冰天雪地中,还被吴军偷袭,曹丕本人也险些落入吴军之手。
              危险过去以后,曹丕腆着脸对蒋济说:其实你每次的计策都和我内心想的一样的,(每得所陈,实入我意)以后还要继续努力。(自今讨贼计画,善思论之)
              天作证,你总赶不上人家的思路,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坚持你的错误意见,开头您可是说的东,人家说的西,老兄,到头来,还厚着脸皮对人家说,开头我们说的是一样的!!
              无聊无趣之人。
            曹丕在位7年,和吴国动过3次刀兵,都是虚张声势,吆五喝六的乱撞一通,就打道回府。也许是当太子的时候,留守后方腻味了,想学爸爸亲自带带兵?反叫司马懿留守许昌,其实,您老留守洛阳,叫司马懿带兵去一次也成啊。
            我甚至怀疑他对人的品质和事物有没有起码的判断力,对司马懿不用说了,曹操曾经提醒过他,他反而回护,这可能是基于当时培养自己势力的需要,因为不能自剪羽翼嘛。但等爸爸死后,却仍然对司马懿委任甚重,不能不说他根本就没把老爸的警告当回事;在孟达投降以后,立即就对孟达喜爱异常,而且仍委以西南边防重任,这不能不说他无知;对于蜀国黄权投降过来以后,只是听说蜀国杀了黄权一家,就匆忙想为黄家全家举哀,也是对事体不明。
              难怪陈寿评道:……曹丕如果“加以旷达之度,(你大气点)励以公平之诚,(你处事再公平点)迈志存道,(再要点高迈的志向、存心于大道,)克广德心(您再心底多一点道德),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
              其实,陈寿就是说您只是个文人,既没有胸怀,又不公平,还心底龌龊!即便如此,陈寿还是有保留的。让我们再看看曹丕的亲生母亲卞太后是怎么说的吧。
              曹**后,曹丕把曹操的姬妾全盘照收,曹丕的妈妈卞太后并不知情。等曹丕病重死后,卞太后来到曹丕的寝宫,才发现很多是以前的老熟人,询问之下才知道曹**后就开始服侍曹丕了,太后气得七窍生烟,指着曹丕的尸体大骂:“就是野狗,老鼠也恶心,不吃你的尸体,你死了,真是太应该了!”
              等曹丕下葬,作为亲生母亲的卞太后也不去下葬现场。
              这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最大的诅咒,最大的失望,最大的愤恨!
              可见曹丕做人是多么失败,也是多么污浊。
            


            IP属地:陕西14楼2012-01-27 20:37
            回复
                七、司马诸葛(1)
              诸葛亮几乎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机会,也没给魏国多少喘息的机会,就又卷土重来。
                他撤回简单休整以后,就立马于第二年(229年)的春天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这次,诸葛亮的战略目的,不再企图一下子占领陇西诸郡,而是把目标缩小到消除汉中的西部隐患,保障汉中西部安全。在诸葛亮的率领下,蜀军很快就占领了处于汉中西部的武都、阴平,并在那里驻扎了军队。魏将郭淮企图救援,却被诸葛亮出兵威胁后方,郭淮不得不退却。
                这次北伐以蜀国占据了2个人烟稀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魏郡为结束。
                你掐我,我也要掐你。


              IP属地:陕西18楼2012-01-27 20:41
              回复

                  到了魏太和四年(230年),魏晋封曹真为大司马,使之成为帝国的第一军人;晋封司马懿为大将军,成为帝国第二军人 ;晋封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为骠骑将军,(名义上的称号,也是为了羁縻公孙渊而已)。——都给你们升官了,该为国出点力了吧。
                  于是,到了这年的秋天,魏国命令曹真从北路长安出发,从子午谷南入;司马懿从东路宛城出发,溯汉水而上,进攻汉中,约定两支大军在南郑(今汉中南郑县)会合。结果,老天不作美,连日大雨滂沱,那时候也没水泥路,更没高速,在平地是一片泥泞,在崇山峻岭之中,时时出现泥石流险情,栈道断绝,这雨一下就是30多天,魏军的战斗力已经丧失一半了。


                IP属地:陕西19楼2012-01-27 20:41
                回复



                  IP属地:陕西20楼2012-01-27 20:42
                  回复
                      八、司马诸葛(2)
                    蜀军得知司马懿大军西进增援祁山以后,除了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祁山要塞以外,大部队迅速北上上邽,企图占领这个战略枢纽。
                      而此时,天却又下起了连绵的雨。
                      这该死的雨,使得双方的战争变成了一场争夺粮食的竞争。
                      蜀汉一方由于补给线太长,下雨使道路更加泥泞,木牛流马也举步维艰,粮草难以为继。
                      这种情况也同样的困扰着魏国人。
                    关中本来就乏粮,郭淮恩威并用,从胡羌等手中弄来了不少粮食,用来补给司马懿大军,但是,雨也使转运遇到了新的难题。
                      那么,上邽附近广袤的麦田就成了双方眼中的宝贝啦。
                      诸葛亮部队前插至上邽附近,开始化整为零,抢收这里的小麦。
                    眼睁睁地看到城外的小麦被蜀军收割,成为军粮,城中的郭淮、戴凌、费曜(共4000精兵)心急如焚,他们决定不等司马懿到来,主动提兵出城,企图打诸葛亮个措手不及。
                      然而,出城的魏军毕竟人数较少,蜀军虽然分散收麦,但是诸葛亮心细如发,早就准备好一支伏兵,时刻防备着城中的魏军杀出。
                      等魏军从城中杀出,蜀军的这一支警戒部队迅速迎战,将魏军杀败。(可惜没能就势拿下上邽,不过也有的说诸葛亮拿下了上邽)
                        


                    IP属地:陕西22楼2012-01-27 20:43
                    回复

                        司马懿大军迅速推进至隃糜(陕西千阳),对正在分散收麦的蜀军形成了威胁。
                        于是,诸葛亮开始收拢分散的部队,收割了上邽的一部分小麦(剩余的大部分可能被魏军收割,从《魏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以及诸葛亮最后以粮尽而退,似乎能够得出,魏军收割的小麦占大部分),开始迎击司马懿,诸葛亮将部队前进至上邽之东,企图和司马懿决战。而此时,司马懿却据险固守,两军只能喊话,打都打不着。
                        诸葛亮只好帅军往回走。
                        这是《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的记载。
                        而《晋书,宣帝》的记载却说,诸葛亮“忘尘而遁”。
                      


                      IP属地:陕西23楼2012-01-27 20:43
                      回复



                        IP属地:陕西24楼2012-01-27 20:44
                        回复
                            刘协作为刘宏的儿子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似乎注定要为父亲的荒淫无耻来还账,即使从小聪明伶俐也不例外。——人有的时候,从出生开始,就真的已经注定了是要还账的。从这个角度看,刘协太可怜。
                            他从小就没有了亲生母亲,妈妈王美人被何皇后弄死。
                            9岁继位,亲眼目睹嫡母(何皇后)被董卓杀死。
                            10岁,看到自己的兄弟(少帝)被董卓杀死。
                            10岁,从小生活的家被董卓焚毁,自己也随着离开了洛阳,来到陌生的长安。
                            10岁,看到董卓杀了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珌,杀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一家.。
                            10岁,被迫宣布自己的老老老爷和帝、老老爷安帝、老爷顺帝、爷爷桓帝没有功德,就差没宣布自己的亲生老爸也混账了(不过他的确名至实归)。以后代这样宣布,在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汉朝来说,以儒家“为尊者讳”的原则来审视那个在诏书上签名的孩子,无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自己把自己判了死刑,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大逆不道的境地。
                            12岁,看到王允杀了董卓,2个月后,王允又被李傕所杀,长安死了一万多人。
                            14岁,在西凉军人的“保护”下,为百姓祈雨;命令把仓库中的米拿出来赈济饥民,可是饥民死的还是很多,怀疑当官的欺诈,在大殿上亲自用量器量五升米豆,当场作出三大盆粥,才知道大臣们真的在作假,全体朝臣都谢罪,提出要把经办人处死,可是献帝不忍,只打了办事的50下屁股。这样献帝还不放心,竟然亲自为贫苦人们施粥,从此以后,官员们才实实在在地给饥民做粥,因此而救活了很多老百姓。
                            15岁,李傕和郭汜相互打架,殃及池鱼,把献帝的住宅也烧了。李傕随后把献帝挟持到北坞。同年7月,开始东归,一路艰险,宫人、大臣被杀在眼前。
                            16岁,这年7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流离,才回到洛阳,曹操接着又挟持到许昌。
                            20岁,看到自己的岳父董承、妻子董贵人被杀。
                            35岁,保护不了和自己生活了24年之久的皇后,也保护不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伏皇后和两个皇子被曹操所杀。皇后被着头发光着脚,来与献帝诀别,说:“不能复相活邪?(就真的不能救活我了吗?)”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
                            36岁,与朝夕相处的妻子阴阳分隔仅仅相隔1个月,就不得不立曹操的女儿贵人曹节为皇后。以刘协的聪明,也许是自己主动要求的吧?毕竟死人已死,人还是要“擦干眼泪”继续活下去的,这样做也是一种自保之计吧?(虽然是曹操的女儿,但曹节是站在丈夫一边的。范晔的《后汉书•献穆皇后传》:建安18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5万匹,小者待年于国——我们真的不知道曹操同日把三个女儿都嫁给刘协是什么意思?到底是爱?抑或是……?以曹操雄厚的国学基础,是不能不知道“三女为粲”的典故的吧:当密康公同时接纳三姐妹的时候,他妈妈对他说了一句话,“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即使是天子打猎也不猎取群兽,诸侯外出巡视对民众也要谦下行事,天子选妃嫔不娶三个同族的女子。三个孪生姐妹是美好的事物,这样美好的事物都归之于你,你有什么德行才能承受得了呢(是要犯天忌的)?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况你这种渺小的人物呢?小人物承受了美好的事物,终究要灭亡。”,后来密国真的就灭亡了。刘协也不能不知道娶粲灭亡的道理吧,但是,他不能不接受。曹操为了凑够这个数,把待子阁中的曹华也算上来充数,面对这种看似恭敬实则是含情脉脉的诅咒,献帝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接受。用三个女儿换来老天对汉朝的“厌弃”,曹操沾光大了。——19年,并拜为贵人。及伏皇后被弑,明年,立节为皇后。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人,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37岁,自己的儿子刘熙被曹操所杀。
                            41岁,(220年)禅让给曹丕,被封到偏僻的山阳(河南修武),都城在浊鹿城(今河南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相传刘协到山阳以后,以医为业,造福山阳百姓,多次到云台山采药。
                            54岁,(234年)去世,葬禅陵,(河南修武)
                          


                          IP属地:陕西36楼2012-01-27 20:48
                          回复
                              十六、最后的北伐(2)
                            不管如何,现在诸葛亮总算是顺利地走出了斜谷,他的十万大军出现在渭河南岸了。
                            渭河沿着秦岭北坡从西向东注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范围主要在陕西省中部。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至潼关县汇入黄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北有六盘山。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东为关中平原。
                            在诸葛亮的部队目前就是渭河,身后就是刚刚走出来的斜谷口,它通向汉中;西面是地势逐渐抬高的丘陵,一直向西通向上邽,陇西;沿着渭河东去,就是眉县,武功,直到长安。诸葛亮出现在这里,企图掐断陇西与长安的联系,如果能横跨渭河站稳脚跟,等于把魏军东西两军一分为二,象一颗钉子一样插在他们中间。
                              摆在诸葛亮面前的难题是:东进打击司马懿?还是西上围攻陇西呢?
                              在进攻以前,诸葛亮肯定做过认真的思量,但是,我们从以后的事态发展上看,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却很模糊。
                              此时,司马懿的兵力究竟是多少,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只是记下了魏明帝派遣秦朗(小字阿稣,是明帝的近臣,其父秦宜禄,为吕布部将,曹操攻围吕布的时候,关羽对此请求等城破以后,把秦宜禄妻杜氏许配给自己做老婆,曹操也是个色鬼,就怀疑小杜很美,等城陷以后,曹操先一看,果然美如天仙,就纳为自己的第n个夫人了,秦朗随着妈妈一直生活在曹操身边,曹操把他当亲生儿子,曾经对大家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率领2万精兵,帮助司马懿阻击蜀军。
                              现在多数人以为司马懿当时有5万左右的兵力,再加上秦朗的2万,大约有7万人马。——因为,魏国实在不能抽调出太多的兵力了,从荆州一直到东海漫长的魏吴边境上都需要屯兵,并且有消息说,孙权也要配合诸葛亮大举进攻。
                              因此,魏明帝确定了关中防守、东南进攻的策略。
                            几乎和诸葛亮出现在渭河南岸的同时,司马懿的大军也来到了眉县渭河北岸。
                              沿着渭河南岸与秦岭之间,是一片狭长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是粮食的主产地。如果诸葛亮全取渭河南岸地区,那么,蜀军就可以在这里屯田,变客为主。
                              因此,司马懿对部下说:“百姓囤积的粮食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
                              于是,他勇敢地引军渡过渭河,并勇敢地背水扎营。本来背水为营是自陷死地,因为如果敌人攻破营垒,大军将退无可退,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历史上韩信也曾经背水为营,自陷死地,却大破赵军;项羽破釜沉舟也大破章邯。并且,韩信和项羽的难度更大一点,因为他们二人是进攻,而司马懿自陷死地,只是防守。这也是随后司马懿任诸葛亮百般挑战拒不出战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一旦失败,将是全军覆没,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而战场上存在的偶然因素太多了。在死地出战的风险太大,即使是韩信那样一等一的名将,如果不是预先布置2000轻骑绕到赵营背后拔旗易帜,(使了个小诡计)当日的战斗的胜负,也的确难料。
                              司马懿坚守在此,实际上不仅封住了诸葛亮通往关中的道路,而且也不能使诸葛亮放心大胆地进行屯田,看似防守,其实暗藏杀机。司马懿只要在这里,对方除非有必死的决心,坚决不要后方,那么,就不敢越过司马懿的大军,去进攻司马懿背后的武功或者长安;即使诸葛亮有必死决心,也只能沿着秦岭,翻山越岭向东移动,而大部队从山路行军,成为一字长蛇配置,侧翼完全暴露给司马懿,那将是十分危险。
                            就算司马懿不敢全力进攻或者让诸葛亮的部队顺利地进军到司马懿的后方,由于蜀军走上山路,随身所带粮草必然很少,那么,东进能否掠来粮草或攻下城池将直接决定战争地胜负,但这都在未知之中。
                              对这一切,诸葛亮都没有把握。
                              而诸葛亮需要的是有把握的胜利。
                              可是,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就是一场博弈,或者叫赌博。而诸葛亮却不敢,于是,就形成了诸葛亮被堵在斜谷口的局面。
                              对于主军而言,时间拖的越长,对自己越有利,因为时间长了,客军的粮草就成问题,而对于客军来说,越早决战越好。
                              诸葛亮也深知悬军深入,利在速战。
                              问题是,怎么战?
                            


                            IP属地:陕西39楼2012-01-27 20:50
                            回复
                                而与此相应的是,蜀军的叫骂也越来越难听了。尤其是那个魏延,一副欠揍的横样,真叫人受不了,打得是什么窝囊仗啊,老子去和他们拼了!我们整天驻在这里,白吃白喝,百姓种粮容易吗?朝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正是用我们的时候,眼瞅着张牙舞爪的蜀军就是不让打。
                                不少有思想觉悟的将领就差对司马懿说:主帅,你想通敌?
                                此时的司马懿处境异常艰难。
                                他甚至能够看到对面的诸葛亮在暗自发笑。
                                然而,此时的司马懿表现出处变不惊的风度,那风度是:即使受到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也不动于心的名将风度。
                                这是作为优秀的将帅必备的要求。
                                兵法有云:“将不可愠而致战。”
                                他做到了。
                              虽然看透了诸葛亮的把戏,但是,手下目前的状态任其蔓延下去,军心不稳,兵将自溃,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于是,司马懿卖了个关子,郑重其事地说,诸葛亮欺人太甚,因为皇帝命令我不准开战,我将请求皇帝诏书,等皇帝命令下来了,我们和诸葛亮决一死战!
                                他把皮球踢给了皇帝。
                                真是狡猾!
                                于是,人们是等啊等。
                                等了好久,终于等来了皇帝的诏书。不仅如此,还等来了一个大臣——辛毗,并且带着皇帝的节。
                              


                              IP属地:陕西41楼2012-01-27 2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