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吧 关注:195,308贴子:1,655,043

心理咨询与传统文化的出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到现象学,我们都知道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联系紧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他是将《道德经》翻译成德文的作者。
可见,现象学与《道德经》是有很深的渊源。现象学也在海德格尔手中发扬光大。
在这里提这件事,我只是有些遗憾,或者我本就不应该遗憾。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德”者为之用。就象经济现象中的出口转内销一样。原材料从中国出口,在国外进行深加工,然后再贩卖到中国来。
不该遗憾的是,发生就有它的合理性。为什么传统的文化的精髓,没有在中国产生一个“现象学”,成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理论?这值得深思。
现在,看着国外心理学理论的渗入,发现原来其核心材料,很多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仁人志士,开始提倡心理学本土化。这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只是本土化的道路何其漫长。本土化,求的是名?还是利?还是一个觉醒?还是一种境界?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张悟本之流借传统中医而扬名,大学教授借传统文化而出书著名获利。可有曾想过或做到过,有人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也建立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的理论?
每每想到这,我只能勉励自己,静下心来读一读老子,孔子,庄子。如果我能抛开历史所谓大家的注释,也许能发现一点端迹。也许,正因为海德格尔是个德国人,不受那些注释的影响,所以才能将老子的精神,融入现象学而发扬光大。
其实,这就是老子说过的“无知”。无知,不是指没有知识,不是指愚民政策,而是说,我们的思想、思维、探索精神,不受已往知识的束缚。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不受记忆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不受已知知识的影响,不受过去的影响,那么,它就能“苟日新,又日新”,它就能如佛一样看一花一世界。所以,海德格尔悟了。
传统的力量何其大,权威的力量何其大。只不过,这种力量就是你我给予的。


1楼2011-07-18 19:41回复
    毕亚德写了一本书,叫《庄子四讲》。这又是一种旁证。
    其中不泛精采的观点,为的是还庄子本来面目。
    而这种还,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怀疑的态度。
    历史上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们的注释就真的权威吗?这就是毕亚德给我的启示。
    当然,我发现,中国人中也有一位毕亚德,那就是沈善增。从他的书里,我看到了这种精神。


    2楼2011-07-18 19:46
    回复
      举一个毕来德的例子。看他如何来解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传统的权威注释,一般都是这样说的: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
      这个注释,让道成为了一种玄学,一种远离人们生活的,不可言说的道。也束缚了许多人的行为,以为真的不可言说,言说的就不知道了。
      毕是这样注释的:“人在知觉的时候,就不曾言说;在言说时,就不能知觉”。看到这,这与心理学的理论是多么的相合。经历过灵性静修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用头脑思维的时候,是不可能同时感悟周围环境的;而一个人用心去感悟环境时,是需要放下思维或念头的。这与佛家的许多说法,都是非常吻合的。这样,才能真正地静啊。


      4楼2011-07-18 20:04
      回复
        由此,心理咨询与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在于是否是中国人或外国人。而在于一种境界,一种“无知”。
        也许中国人学古文相对有一种便利,但这种便利,同时束缚了中国人的思维。发生就有它的道理,我想,真正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在于悟道,还在于脱离社会文化的束缚,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是希望有志之士,共同为之奋斗努力。


        5楼2011-07-18 20:09
        回复
          人都喜欢懒,喜欢现成的,喜欢即有的答案。
          这就像吸食鸦片,会上瘾。
          一旦上瘾,
          人就会逐渐失去一种能力:独立思考。
          一旦上瘾,
          人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从外在寻找客观的原因。
          而这
          只是一个死胡同……


          6楼2011-07-19 21:14
          回复
            独立思考
            这种能力意味着
            我们要摆脱权威的影响
            意味着
            我们要摆脱过去记忆的影响。
            今天,你是怎么想的?
            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不再是什么人说的……原因。
            这似乎有点矛盾
            因为独立思考
            又需要我们不断放下思考
            来倾听我们身体的信号
            如果一个人常期压制身体的信号
            结局只有两个:
            情绪受伤
            躯体疾病
            所以,独立思考
            需要明白
            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当你做事不爽时
            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
            当你不自然地想不去做的时候
            ……
            这些,你需要一点点时间
            来体会一下
            身体想告诉你什么?


            7楼2011-07-19 21:20
            回复
              关注情绪背后的事
              有人称为内观
              也有人称为聚焦
              当然还有人称为独立思考
              这只是一种称呼
              这代表的是一种能力
              一种自我觉察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
              能让自己快速摆脱情绪的影响
              摆脱过去的影响


              8楼2011-07-19 21:22
              回复
                所以,老子的无为不仅仅是无所做为。
                它有三个基础
                一是要在无欲的基础上:即不受个人欲望和需要的束缚
                二是要在无知的基础上:即不受个人知识结构的束缚
                三是要在无德的基础上:即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
                能够站在这三个基础之上的
                才是无为
                否则
                那只是一种伪装
                那种无为
                君子得之固穷
                小人得之轻命


                9楼2011-07-19 21:26
                回复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忧道不忧贫。
                  就凭这句话
                  已经让诸多的注释真相大白
                  所以,注释不符合道的
                  绝对是个人的理解
                  代表的不是孔子
                  而是其个人
                  可怜孔子这个圣人
                  替无数的人背负着误解
                  但也因为孔子是个圣人
                  才会让非圣之人所误解
                  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不在于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孔子
                  而在于我们要提高我们对“道”的领悟
                  世间的一切终归是一个幻想
                  但为什么万物却又那么具有生命力?


                  10楼2011-07-19 21:38
                  回复
                    世间的一切终归是一个幻相
                    但为什么万物却又那么具有生命力?


                    11楼2011-07-19 21:39
                    回复
                      “和其光,同其尘”新解(摘自沈善增)
                      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
                      没有特别推崇的,物(生命体)的竞争就可以避免偏向;没有特别轻贱的,物厌弃就可以避免偏向。
                      于是,后世对“和光同尘”的解释是:与世浮沉,随波逐流而不立异。


                      12楼2011-07-20 13:59
                      回复
                        现在对“和其光,同其尘”的解释是:涵蓄着光耀,混同着诟尘。(任继愈)


                        13楼2011-07-20 14:00
                        回复
                          但要真正理解其原义,还需要先理解一下“礼”,“乐”的含义。
                          《乐记》将“乐”归之于“天”,“礼”归之于“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天有两层含义:一是先天,它是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发展的结果;一是天的功能是“生”,是创造,所谓“天生之,地成之”。“乐”是民间自发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故而归之于“天”。


                          14楼2011-07-20 14:06
                          回复
                            相对于“乐”来说,“礼”是后天的,是对行为规范的总结,是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如祭祀、婚庆、治丧、交友、宴宾等活动中礼仪习俗的沉淀、升华,故归之于“地”。
                            所以《乐记》推论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自,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15楼2011-07-20 14:10
                            回复
                              “礼”的主要功用就是“和”。“和”的概念就是从音乐中来的。“和”就是不同个性融合成内容丰富的整体存在。所以,古人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一词就出于此。
                              “和”是一种高级的同,一种充满活力的同。它不同为了维护个体的统一性而要压抑个性,相反,却要发扬个性;不是要消灭整体内部的差别,相反,却是要维护整体内部的丰富性。所以要这样,就是为了使整体富有整体活动,故说“大乐与天地同和”。
                              而“礼”的最主要的就是“节”,就是有所约束。孔子说,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而说“大礼与天地同节”。


                              16楼2011-07-20 14: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