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吧 关注:13,141贴子:814,584
话说,牛逼的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这老赵打仗出身,非常重视军事装备的生产研发。
 


1楼2011-07-16 05:46回复
    这种大规模的武器装配生产,使得宋朝武器装备的形式形成完整的官定制度。同时也能看出,宋朝之甲胄划分细致。


    来自掌上百度2楼2011-07-16 05:47
    回复
      诸州有作院,皆役工徒,限其常课。南北作坊岁造涂金脊铁甲、素甲、浑铜甲、黑漆皮甲、铁身皮副甲、锁襜(一种短便衣)兜鍪(古代打仗时戴的盔)、金钱朱漆皮马具装、铁钢朱漆皮具装等,凡三万二千,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弓丅弩……皮甲、兜鍪、铁甲叶、箭簇等凡六百十余万”。


      来自掌上百度3楼2011-07-16 05:48
      回复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武经总要》一书,总结了当时的兵器装备制度,做了详尽的记录。在该书前集卷十三《器图》中,有五领甲胄和一领马具(具装)的图像,使人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北宋的甲制和组成铠甲的各部分的具体形制。
         书中对铠甲的图像有简要的说明“其制有身甲,上缀披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项”。


        来自掌上百度4楼2011-07-16 05:49
        回复
          以《器图》中所示的“步人甲”为例,甲身(图中又作身甲)是一整片,由十二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保护胸、背的部分,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先前束,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甲身上缀披膊(图中又作“掩膊”),左右两片披膊在颈背后联成一体,以带纽结在颈下。兜鍪呈圆形覆钵状,后缀顿项,顶部洒插着三多长缨.另一领铠甲的装饰较为华丽,身甲的胸、背部分上作山文,腰带以下有腿裙、鹘尾,披膊肩部作虎头状,可以清楚地看出与唐代甲胄之间的承继关系。对现存于河南巩县的北宋诸陵钱的石刻进行观察,里面的擐甲武士的兜鍪和铠甲,正是合于《武经总要》所记录的甲胄制度的.


          来自掌上百度5楼2011-07-16 05:49
          回复
             形制如此,那么宋甲的做工如何呢?
             我们先从书中一些有关唐宋甲胄制造的一些问题说起。
             甲胄是军队的主要防护装备,在我国古代一直是有国家控制生产的。
             唐初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把沿袭至隋代的少府设甲铠署的制度改为“甲坊署”,专门负责铠甲的生产。据《六典》,甲坊署设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监作二人,从九品下。又说:“甲坊令、弩坊令,各掌其所修之物,督其缮造,辨其粗良,丞为之贰。凡财务之出纳,库藏之储备,必谨守之。”


            来自掌上百度6楼2011-07-16 05:50
            回复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赵匡胤亲自校阅所制造的各种装备,十日阅一次,谓之旬课。由于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戎具精劲,近古未有”。以后,随着最高通知阶级转向因循保守,对军备极不重视


              来自掌上百度7楼2011-07-16 05:54
              回复
                甲胄制造:唐宋时期生产的铠甲,主要是铁甲。一副铁甲的制造,是相当花费工时的,制时,大约学要以下几道工序,首先要把铁制成甲札(甲片),再经过打札、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稜、精磨等工序。将甲札制好以后,再用皮革条编缀成整套铠甲。铠甲里面还要挂衬里,以防止磨损披铠战士的肌体。


                来自掌上百度8楼2011-07-16 05:55
                回复
                  补充一下唐朝的甲胄制造情况:  唐代的甲胄制造情况,没有中文文献保留下来,日丅本延长五年(公元927年)仿效唐制撰定的《延禧式》,可以作为研究唐制的参考。该书卷四九《兵库寮》中记录了造一领挂甲所需要的工序和工时,录文如下: “挂甲一领『札八百枚』长功百九十二日,中功二百廿日,短功二百六十五日。(长工日):打札廿日,麁(粗)磨四十日,穿孔廿日,错穴并裁札四十五日,错稜十三日,砥磨、青砥磨并莹四十日,横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1-07-16 05:58
                  回复
                    . 缝并连七日,缝颈牒并继著二日,著缘一日,擘拘并裁韦四日『擘缩有手力,下同』。 中功日:打札廿三日,麁(粗)磨四十六日,穿孔廿三日,错穴裁札五十二日,错稜十五日,砥磨、青砥磨并莹四十六日,横缝并连八日,缝颈牒并继著二日,著缘一日,擘拘并裁韦四日。 短工日:打札廿七日,麁(粗)磨五十六日,穿孔廿八日,错穴裁札六十三日,错稜十八日,砥磨、青砥磨并莹五十六日,横缝并连九日,缝颈牒并继著二日,著缘一日,擘拘并裁韦五日。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1-07-16 06:00
                    回复
                      又,其中还有修理挂甲料: “修理挂甲一领,料:漆四合(盒?),金漆七勺六撮,绯(绞丝旁一个拖的一半)二尺五寸,绯丝三铢,丝五铢,调绵一屯六两,商布一丈三尺,洗革四张半,扫墨一合,马革一张半,丝一两三铢,单功四十一人。”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1-07-16 06:01
                      回复
                        关于铠甲的型号,据《唐书×马燧传》,当时制造的铠甲,是根据士卒高矮,分别规定了大中小三种尺寸不同的型号,以区别不同对象,按体分型发给,以利于进趋战斗。又因为铠甲重量较大,所以选兵时先要注意到是不是能够“胜举衣甲”,过分尪(wāng)弱的则予以淘汰。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1-07-16 06:02
                        回复
                          关于宋代的铁甲仅《宋史×兵志》中保存一些南宋时期的资料。据此书,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规定全装甲的总重量是45-50斤,不得超过50斤.甲叶1825片,要求内外磨锃,每个部分的甲叶数、分重和每片甲叶的重量如下: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1-07-16 06:02
                          回复
                             按,原文弓箭手甲,“甲身叶一千八百一十八斤”,斤为“片”字之误。弩手甲“头牟叶三百五十斤” 斤为“片”字之误。又弓箭手甲,甲身的甲叶数“一千八百一十八斤至一千八百一十二片” 斤为“片”字之误,而一千八百一十二片,似为一千六百一十二片之误,因三十六斤十二两作一千八百一十八片,每片约三钱二分重,则三十一斤十二两,应作一千六百余片较合适。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1-07-16 06:03
                            回复
                               制造铠甲的工数和费用,据《宋史×兵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提举制造军器所言:以七十工造全装甲一,又长齐头甲每一甲工百四十一,短齐头甲工七十四”。又朱熹《与曾左司事目子札(zhá同札)》讲到了打造“步人弓箭手铁甲”的用工和费用:“打造步人弓箭手铁甲,一年以三百日为期,两日一副,昨已打造到一百五十副毕了,申乞迟发继准枢密院札子,检坐元降指挥只令如法椿收,窃缘上件铁甲计用皮铁匠一万八千,工钱五千二百余贯……”可知每副铁甲所需用皮铁匠工一百二十,工钱约三贯半左右。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江东漕臣褚宗谔造“明举甲”三千,每幅工费“八十缗(mín古代计量单位,即十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有奇”。足见当时制造一副铁甲所需的工时和工费时相当可观的。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1-07-16 0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