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处置远东华人问题的历史考察1937—1938(尹广明) https://c.m.163.com/news/a/JM1QMNID05566S53.html?spss=newsapp&spsnuid=LSXnTbqxqVpoTtsmk2ZB0zaU6mggNISwqMZiBZ1ZCLw6bEYTujNb%2BV%2FezQ0sQK0wLKLFB1b60t5bfMyo%2BfU9vA%3D%3D&spsdevid=C257CF01-4D11-4FCC-97AD-FDDB98FAB9AA&spsvid=&spsshare=default&spsts=1737081487578&spstoken=nL5%2F6GnOMso2Ur%2BkMSCFe4zmL3yiLYj65W0mVuP22uNP%2BvTn1AGoODEW%2Fq0FFOgIWSEcqXcTuauavPMrBTryYA%3D%3D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中国人进入俄国远东地区,人数一度多至20万—25万。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边界线长达4300公里,距欧洲部分的政治、经济中心直线距离却有6000公里之遥。这里的民族、文化等方面不同于俄欧地区,尤其是中国人聚居的滨海地区,其首府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当时是一座具有典型“东方民族”特色的城市,1930年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第11卷,对此做了如下描述:“中国的搬运工、中国的店铺、中国的小饭馆和小戏院、奇特的中国帆船,所有这些赋予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的情调。”然而1939年后,远东华人几乎销声匿迹。时至今日,对此问题仍然缺乏研究,国内研究不充分,俄罗斯的研究不够系统且存在误读。目前,虽然可以从俄文档案和华侨回忆录中找到这一事件的部分线索,但这些俄文档案内容过于零碎,而华侨回忆录所述仅为个人经历,对苏联抓捕、迁移中国人及中苏交涉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整体性把握。仅凭一方材料,很难将这种涉及中苏两方的复杂历史事件考察清楚。有鉴于此,本文同时使用中、俄双方档案,结合俄国学者现有研究成果,对1937年至1938年苏联抓捕、迁移远东华人的过程和动因,中苏两国围绕此事进行的交涉,以及远东华人去向等问题进行考察。一、迁移前远东华人规模变化19世纪60年代,当俄国从中国手中攫取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之地时,由于清政府的长期封禁政策,那里地广人稀。在乌苏里江东岸地区大约有2000—3000名中国人,包括猎人、淘金者、采参者、逃人以及流放到这里的罪犯,其中定居人口为341户,872人。在黑龙江北岸的中国居民构成与乌苏里江东岸地区差不多,但人数更少,只有在黑龙江和精奇里江之间聚居着一些中国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海参崴港口工事的需要,俄国开始招募中国劳工,同时由于清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这段时间俄远东境内的中国人开始大量增加。1897年俄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境内的中国人总数为57459名,亚洲部分为55138名,如果除去生活在中亚七河州的东干人,亚洲部分中国人数量为41008名,其中滨海州为30704名,阿穆尔州为7816名,萨哈林岛为146名,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外贝加尔州为2342名。很明显,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滨海地区已是旅俄中国人主要聚居区。至1910年,人数达111466名。当时,中国移民进入远东有两个主要途径,一个途径是越过中俄东段边界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西伯利亚,另一个途径是乘船从山东半岛直接抵达俄罗斯远东港口城市海参崴,这些中国人多数是贫苦农民,他们的籍贯地大多是山东、河北等省。由于入境中国人多为季节性打工者,不断有人入境,又不断有人返乡,因而实际数量要远比统计的人数多。一般推测在一战前夕,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的实际人数应在20万—25万人之间。 一战爆发后俄国政府在中国招募大批华工,关于赴俄华工人数说法不一,根据李志学的研究,一战期间赴俄华工总数约在40万至50万之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中国人进入俄国远东地区,人数一度多至20万—25万。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边界线长达4300公里,距欧洲部分的政治、经济中心直线距离却有6000公里之遥。这里的民族、文化等方面不同于俄欧地区,尤其是中国人聚居的滨海地区,其首府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当时是一座具有典型“东方民族”特色的城市,1930年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第11卷,对此做了如下描述:“中国的搬运工、中国的店铺、中国的小饭馆和小戏院、奇特的中国帆船,所有这些赋予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的情调。”然而1939年后,远东华人几乎销声匿迹。时至今日,对此问题仍然缺乏研究,国内研究不充分,俄罗斯的研究不够系统且存在误读。目前,虽然可以从俄文档案和华侨回忆录中找到这一事件的部分线索,但这些俄文档案内容过于零碎,而华侨回忆录所述仅为个人经历,对苏联抓捕、迁移中国人及中苏交涉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整体性把握。仅凭一方材料,很难将这种涉及中苏两方的复杂历史事件考察清楚。有鉴于此,本文同时使用中、俄双方档案,结合俄国学者现有研究成果,对1937年至1938年苏联抓捕、迁移远东华人的过程和动因,中苏两国围绕此事进行的交涉,以及远东华人去向等问题进行考察。一、迁移前远东华人规模变化19世纪60年代,当俄国从中国手中攫取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之地时,由于清政府的长期封禁政策,那里地广人稀。在乌苏里江东岸地区大约有2000—3000名中国人,包括猎人、淘金者、采参者、逃人以及流放到这里的罪犯,其中定居人口为341户,872人。在黑龙江北岸的中国居民构成与乌苏里江东岸地区差不多,但人数更少,只有在黑龙江和精奇里江之间聚居着一些中国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海参崴港口工事的需要,俄国开始招募中国劳工,同时由于清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这段时间俄远东境内的中国人开始大量增加。1897年俄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境内的中国人总数为57459名,亚洲部分为55138名,如果除去生活在中亚七河州的东干人,亚洲部分中国人数量为41008名,其中滨海州为30704名,阿穆尔州为7816名,萨哈林岛为146名,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外贝加尔州为2342名。很明显,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滨海地区已是旅俄中国人主要聚居区。至1910年,人数达111466名。当时,中国移民进入远东有两个主要途径,一个途径是越过中俄东段边界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西伯利亚,另一个途径是乘船从山东半岛直接抵达俄罗斯远东港口城市海参崴,这些中国人多数是贫苦农民,他们的籍贯地大多是山东、河北等省。由于入境中国人多为季节性打工者,不断有人入境,又不断有人返乡,因而实际数量要远比统计的人数多。一般推测在一战前夕,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的实际人数应在20万—25万人之间。 一战爆发后俄国政府在中国招募大批华工,关于赴俄华工人数说法不一,根据李志学的研究,一战期间赴俄华工总数约在40万至50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