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023贴子:6,153,861
  • 4回复贴,共1

《死之孤独》 ,萧索在生离死别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死亡不会对真正死去的人造成困扰,它困扰着所有活着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变得对他人毫无意义,如果一个人在走向死亡时,感觉自己虽然还活着,但他对别人而言已经变得根本不重要,那这个人就会陷入真正的孤独。
——诺贝特・埃利亚斯,《死之孤独》


IP属地:浙江1楼2024-11-18 17:10回复
    生为匆匆过客,死后才是回归
    在杨朱看来,生命是接触世间真理的一次值得珍视的机会,所以他说“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在曹植看来,生命是一种璀璨却短暂的绽放,所以他说“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在孙思邈看来,生命本身就带有着一种珍贵的价值,所以他说“人生至重,贵于千金”。
    还有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说“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些中国贤哲都试图用精炼的文字传达对生命的寄望。而对于死亡,传统以来的观点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如何死得其所、重如泰山,几乎是所有仁人志士的追求。不过,自现代文明以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死亡观念无疑已经难以进一步扩充国人对死亡的认知边界,但由于长久闭塞和被动接受灌输的意识形态拥有巨大惯性,这种对生命与死亡的认知仍在或多或少地残续。关于死亡的这堂课,实际上是对生命展开全面了解和理解的最后一块拼图。


    IP属地:浙江2楼2024-11-18 17:11
    回复
      关于死亡认知的东西方差异
      普遍宣传口径上,大多数观点认为,与西方教育相比,中国青少年教育体系至今仍属于缺失一部分内容:性教育、爱教育和死亡教育。
      其实这一结论是过于武断的。仅以死亡教育为例,西方教育体系中也只是在中学时期的健康教育有所介绍,部分学校会辅以实践体验,比如参观殡仪馆、墓地等场所,并辅以一些模拟葬礼。极少部分学校会用一套全过程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关于死亡的系统认知,比如在幼儿园阶段,就会通过简单的故事、绘本等方式向儿童介绍死亡的概念;在中小学阶段,逐渐深入地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到了大学,死亡教育则更加注重理论的探讨和思维的培养。
      仅以笔者接触到外国青少年而言,这种教育实际上并没有在观念中形成远超国内水平的死亡认知体系。但长久上的人生发展来看,在青少年时期早早地植入一粒有关于死亡的种子,应的确有助于更早地唤发对生命的更深入地思索。
      诺贝特・埃利亚斯是一位颇具盛名的社会学家。19世纪末出生于原属德国、战后划归波兰的布雷斯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自幼进入约翰内斯文理中学的附属小学,该校具有普鲁士人文主义传统,对他影响深远。在中学时期,他成绩优异,喜欢钻研哲学,和同学组织了哲学兴趣小组。后进入布雷斯劳大学师从新康德主义者理查德・霍尼希斯瓦尔德,学习哲学和日耳曼学。有海德堡大学、弗赖堡大学等多校的学习经历,接触到不同的学者和学术思想。由于德国的排犹、反犹情况,他经历过漫长的流亡生涯。
      埃利亚斯在自己的成名之作《文明的进程》中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认为文明是一种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过程,人们的行为模式、情感控制等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
      埃利亚斯一生见证、经历了诸多死亡与苦难的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亡,母亲死于纳粹毒气室,自己的学术能力也长期不被承认,直到晚年才收获关注。这些都让他他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
      同时,20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临终关怀的缺失、人们对死亡的回避等。
      1982年,《死之孤独》首次出版,直面死亡这一主题,埃利亚斯进行了深入探讨。


      IP属地:浙江3楼2024-11-18 17:11
      回复
        死亡是一系列的事件
        死亡不仅仅是生命在瞬间的消逝。
        对个人而言,死亡首先是身体逐渐走向衰竭的一系列事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疾病的侵袭,身体会发出各种信号:体力下降、免疫力减弱、各种疼痛的出现,等等。这些身体上的变化是死亡过程的早期迹象,它们提醒着个体生命的脆弱和有限。
        濒临死亡的患者会从最初的轻微症状到后来的严重病痛,每一次病情的恶化都是死亡逼近的一个事件。
        死亡也是一系列的内心挣扎与转变的事件。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时,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等复杂的情绪。他们可能会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回忆过去的经历,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回顾和思考是死亡过程中的重要心理事件。
        同时,个体还可能会经历与亲人、朋友的情感纠葛,面对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临终的老人可能会因为担心给家人带来负担而感到内疚,或者因为与亲人之间未解决的矛盾而感到遗憾。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和情感冲突构成了死亡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死亡同样是一系列的社会事件。
        个体的死亡会对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在家庭中,亲人需要面对失去的痛苦,处理后事,调整家庭结构和关系。在社区中,死亡可能会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促使社会加强对临终关怀和老年人照顾的关注。
        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不同的文化对于死亡有着不同的仪式和习俗,这些都是死亡作为社会事件的表现。
        在《死之孤独》中,埃利亚斯还强调了死亡的孤独性。死亡是个体最终必须独自面对的事件,即使有亲人、朋友的陪伴,个体在面对死亡时仍然会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也是死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反映了人类在生命终结时的无助和无奈。
        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一个包含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每一个层面的变化和事件都构成了死亡的独特体验。
        死亡是一系列的事件。


        IP属地:浙江4楼2024-11-18 17:11
        回复
          死之孤独,亦是生命之希望
          书名《死之孤独》,实际上是概括了死亡作为一系列事件的冰冷底色。
          死亡的孤独,首先体现在个体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无可替代的体验。
          每个人都必须独自面对死亡,这种孤独是绝对的。正如书中所阐述,身体的衰竭、心理的挣扎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都使得临终者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孤独。身体的病痛只有自己最清楚地感知,心理的恐惧和对生命的反思也只能由自己去承受。即使有亲人朋友在身边,他们也无法真正分担这份孤独。这种孤独让死亡显得格外沉重和神秘。
          然而,正是这种孤独赋予了生命新的希望。
          死亡的孤独促使人类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当人真正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时,会更加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瞬间都不能被浪费。
          死亡的孤独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珍贵,从而激发我们去充分地生活,去创造美好的回忆。
          死亡的孤独也推动着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在面对死亡的孤独时,每个人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一生,思考曾做的每一个选择,所经历的每一个事件的意义。这种思考让所有人都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更加坚定地去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死亡的孤独成为了寻找生命意义的催化剂,促使人类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探索、去成长、去奉献。
          死亡的孤独还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生命。
          当我们深刻地理解了死亡的孤独,我们会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更加感同身受。
          我们会更加关心那些临终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同时,我们也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努力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社会环境。这种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和关爱,也是生命的希望所在,它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充实。
          “死之孤独”虽然带来了沉重的痛苦和无奈,但同时也蕴含着生命的希望。
          它让我们珍惜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关注他人的生命,从而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死亡如此孤独,孤独到我们不得不将其视为最不愿面对的必经之路。
          踏上必由之路,回头望去,才知道来时一路的难能可贵。


          IP属地:浙江5楼2024-11-18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