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个冷门知识、这是一个盛行于宋元明三代的古地理专词术语,由于各朝代的定义难以统一且其本身过于生僻、现代人士对其的了解仍是相对甚少。
【山后】这个古代地理专词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史料文献记载早在残唐五代时期出现、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渐渐消失,所谓“山后”,指的是河北北部军都山、燕山山脉的长城一线以外地区,范围中心在今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那一带,长城以北的塞外草原地区,各位可以直接按昔日民国时期的【察哈尔省】、【热河省】、【绥远省】来理解
五代时这里就设有“山后八军”以防契丹,宋代时山后地区属于宋辽的前线交界地带,北宋年间在云中地区就有“山后九州”之概念、北宋名门杨家将就来自山后(今山西与陕西二省的北部),正经历史史书有记载的山后、也都以代北大同地区为代表,但是在元代以后、“山后地区”的疆域范围扩大至整个漠北,这是有论文说明的:2007年2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刊载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李鸣飞的论文《“山后”在历史上的变化》一文,明确说明:
“山后”是从残唐五代到明朝末年的专有地名,指的是燕山-阴山长城一线下的北方边塞地区。
所谓“山后”,指的是今晋、冀、蒙的交界之处,河北山西二省北端的长城内外地区,历史上从五代一直到明朝期间各时期对山后的定义各不统一,但都是指长城外面的塞北之地,从蒙西地区一直到东北西部在历史上都叫“山后”
传统意义上的山后,就是以燕云(今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为主及其周边的塞上边疆地区,这点是人尽皆知的历史性知识:
金军南攻宋朝时、都元帅府的将领常常【会于山后避暑议事】
海陵王欲征契丹军侵南宋、耨碗温敦思忠劝道:【山后契丹诸部恐未可尽起】
金章宗欲赴金莲川避夏时也说过:【朕欲巡幸山后,无他,不禁暑热故也。】
金莲川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朝大名鼎鼎的上都开平府就设立于此
——————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对“山后”这个地名都有专门的记载,北宋灭亡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山后九州】的说法就基本固定了,到元朝时期山后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因此没有了一级行政区的地位,但是在宗教行政领域、仍还有【京畿山后道】的说法
元代的京畿山后道仍就是指燕山以北的众多州郡,《元史·文宗纪》:“至顺二年二月戊申,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曰京畿山后道,曰河东山右道,曰辽东山北道……”
元代的【京畿山后道】是指今河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根据《元史·地理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
宋代所定义的山后地区,在元代包括上都路、兴和路的南部以及大同路的东部。
——————
进入明朝之后、山后这个专词再度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地名,明初徐达平定漠北、战场基本都是在山后地区,明代著名的洪洞大槐树大移民事件、也多有来自北平以北地区的“山后之民”,洪武三年,徐达击败王保保、李文忠击走元主,元朝在中原的势力被彻底驱逐,在此之后,明朝廷多次将边境的遗民移入内地。
《明史·太祖纪》:洪武四年三月,“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
《罪惟录·太祖纪》记载:“洪武四年六月……以山后民十九万六千余内徙,给粮入籍。”
《明实录·太祖实录》洪武六年三月丁巳条:燕山指挥朱杲等“于山后宜兴、锦州等处,搜获故元溃散军民九百余户”。
——————
这里说的宜兴是指元明时期的宜兴州,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收过遗民的地方,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西北,在元代属于兴州,这已经是在历代山后地区的东北界之外了,锦州更就是今天的辽宁省锦州市、在元代属于辽东山北道,在明代、山后的意义就如同北宋与契丹一样,具有了对峙政权划界而治,边境接壤的防御意义,辽东此时仍然在纳哈出的控制范围之下、是明朝边境的重大威胁,远非北宋时期的无关紧要,因此山后的范围也就东扩到了辽东沿海锦州一带。



【山后】这个古代地理专词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史料文献记载早在残唐五代时期出现、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渐渐消失,所谓“山后”,指的是河北北部军都山、燕山山脉的长城一线以外地区,范围中心在今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那一带,长城以北的塞外草原地区,各位可以直接按昔日民国时期的【察哈尔省】、【热河省】、【绥远省】来理解
五代时这里就设有“山后八军”以防契丹,宋代时山后地区属于宋辽的前线交界地带,北宋年间在云中地区就有“山后九州”之概念、北宋名门杨家将就来自山后(今山西与陕西二省的北部),正经历史史书有记载的山后、也都以代北大同地区为代表,但是在元代以后、“山后地区”的疆域范围扩大至整个漠北,这是有论文说明的:2007年2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刊载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李鸣飞的论文《“山后”在历史上的变化》一文,明确说明:
“山后”是从残唐五代到明朝末年的专有地名,指的是燕山-阴山长城一线下的北方边塞地区。
所谓“山后”,指的是今晋、冀、蒙的交界之处,河北山西二省北端的长城内外地区,历史上从五代一直到明朝期间各时期对山后的定义各不统一,但都是指长城外面的塞北之地,从蒙西地区一直到东北西部在历史上都叫“山后”
传统意义上的山后,就是以燕云(今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为主及其周边的塞上边疆地区,这点是人尽皆知的历史性知识:
金军南攻宋朝时、都元帅府的将领常常【会于山后避暑议事】
海陵王欲征契丹军侵南宋、耨碗温敦思忠劝道:【山后契丹诸部恐未可尽起】
金章宗欲赴金莲川避夏时也说过:【朕欲巡幸山后,无他,不禁暑热故也。】
金莲川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朝大名鼎鼎的上都开平府就设立于此
——————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对“山后”这个地名都有专门的记载,北宋灭亡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山后九州】的说法就基本固定了,到元朝时期山后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因此没有了一级行政区的地位,但是在宗教行政领域、仍还有【京畿山后道】的说法
元代的京畿山后道仍就是指燕山以北的众多州郡,《元史·文宗纪》:“至顺二年二月戊申,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曰京畿山后道,曰河东山右道,曰辽东山北道……”
元代的【京畿山后道】是指今河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根据《元史·地理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
宋代所定义的山后地区,在元代包括上都路、兴和路的南部以及大同路的东部。
——————
进入明朝之后、山后这个专词再度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地名,明初徐达平定漠北、战场基本都是在山后地区,明代著名的洪洞大槐树大移民事件、也多有来自北平以北地区的“山后之民”,洪武三年,徐达击败王保保、李文忠击走元主,元朝在中原的势力被彻底驱逐,在此之后,明朝廷多次将边境的遗民移入内地。
《明史·太祖纪》:洪武四年三月,“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
《罪惟录·太祖纪》记载:“洪武四年六月……以山后民十九万六千余内徙,给粮入籍。”
《明实录·太祖实录》洪武六年三月丁巳条:燕山指挥朱杲等“于山后宜兴、锦州等处,搜获故元溃散军民九百余户”。
——————
这里说的宜兴是指元明时期的宜兴州,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收过遗民的地方,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西北,在元代属于兴州,这已经是在历代山后地区的东北界之外了,锦州更就是今天的辽宁省锦州市、在元代属于辽东山北道,在明代、山后的意义就如同北宋与契丹一样,具有了对峙政权划界而治,边境接壤的防御意义,辽东此时仍然在纳哈出的控制范围之下、是明朝边境的重大威胁,远非北宋时期的无关紧要,因此山后的范围也就东扩到了辽东沿海锦州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