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庙应该是指民间蝗虫信仰中为蝗虫建庙的习俗。
“蝗虫庙”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八蜡庙”,《礼记·郊特牲》记载:“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郑玄注:“其方谷不熟,则不通于蜡焉,使民谨于用财。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
也就是说,八蜡庙祭祀的有:神农,后稷,田地之神,庐舍之神,猫(吃鼠),虎(吃猪),水利设施,以及城隍,昆虫,明代修建了许多八蜡庙,而且这些庙宇一般都和城隍庙相邻,可见其职能性质较为相似。
而后由于蝗虫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较大,八蜡庙又与驱除蝗灾的刘猛将军庙相结合,逐渐演变成“蝗虫庙”,《光绪鹿邑县志》载:“刘猛将军庙,旧在八蜡庙旁,今与八蜡同龛。”《虞城县志》载:“八蜡祠,在县北关外,内并祀刘猛将军,相传将军神司蝗蝻”。
蝗神原本是八蜡庙中的虫神,然而却与灭蝗之神同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此时蝗神在民间的形象已经发生改变,人们试图通过祭拜灭蝗之神来控制蝗灾。
蝗虫庙与其前身有所不同:蝗虫十分难以消灭,且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无论怎么祭祀灭蝗之神,也不能避免灾祸,这导致在人们心中,蝗虫的形象日渐妖异化,被视为“神虫”,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人们希望通过祭祀蝗神来避免其发怒,造成蝗灾破坏,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蝗虫庙”诞生了,实际上蝗虫庙分布并不广泛,到清末,由于战争破坏等影响,庙宇基本都被毁坏了。
农民居然会祭拜蝗虫,听起来很诡异,但说到底就是一种民俗信仰而已,有其完善的发展历程,只要理解其中变化原因以及过程,其实还算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