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吧友可能都听过这顺口溜:旁白实战,访问对白。所谓的论武,一般来说就是拆解组合这些元素,讨论书中人物的武学。但如果我告诉你,除了这些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呢?
.
许多论武高手其實對此心知肚明,但大多不愿明说,因为一旦拆穿就不好玩了。这个要素就是终止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
.
这其实是非常自然的。虚构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读者,使他们接受作者所创造的世界观。好的作品并非由作者一手决定,而在於作者能否说服读者相信他的故事。如果无法说服读者,即使情节写得再好,也会被视为漏洞,令人感到不合理。
.
这适用於情节设计,而在武侠小说中,作为情节一部分的武学描写自然也同样如此。因此,当我们说「看武功要看旁白,要看实战」,这个前提是作品必须能让读者终止怀疑。否则,即便作者写了一千句旁白,比如说描写角色如何多智近妖,如果读者无法接受这个设定,那也毫无意义。
.
金庸作为一位极具说服力的故事讲述者,他的作品往往能够让读者完全沉浸其中。我还记得有一则报导,某位中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将《神雕侠侣》中的襄阳事件当作真实历史写进了考卷。这正是金庸故事说服力的证明。虽然仔细分析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会发现不少夸张的成分,但这并不妨碍读者接受他的设定。在论武中,金庸创造的世界观说服力之强,可以使得论武争辩时,一方只要能引用旁白,便能终止争议,让双方信服。
.
所以,说到底,真正重要的其实不是旁白,实战,对白,而是这些元素能否被读者所接受和信服。
.
然而,这与论武有什麽关系呢?
.
论武时,熟悉原文,逻辑严谨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谁的说服力更强。谁能让看帖子的路人觉得他的论点更合理,谁的观点就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
但现实中,九成九的论武者并不具备金庸那样讲故事的能力。所以最终结果往往是,越接近金庸原意的论点,越能借助金庸的文笔,使得自己的论点更加有说服力。
.
在我们继续谈下去之前,我想大家先看看这一段原文:
.
『原来张无忌这一掌,是他父亲张翠山当年在木筏上所教「武当长拳」中的一招「七星手」。「武当长拳」是武当派的入门功夫,拳招说不上有何奥妙。但武当派武功在武学中别开蹊径,讲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在以己劲伤敌,而是将敌人发来的劲力反激回去,敌人击来一斤力道,反激回去也是一斤,倘若打来百斤,便有百斤之力激回,犹如以拳击墙,出拳愈重,自身所受也愈益厉害。当年觉远大师背诵《九阳真经》,曾说到「以己从人,后发制人」,张三丰後来将这些道理化入武当派拳法之中。如为宋远桥丶俞莲舟等高手,自可在敌劲之上再加自身劲力。张无忌所学粗浅之极,但在这一拳之中,不知不觉的也已含了反激敌劲的上乘武学。
.
卫璧但觉手上酸麻,胸口气血震荡,当即斜身挥拳,往张无忌后心击去。张无忌手掌向後挥出,应以一招「一条鞭」。卫璧见他掌势奇妙,急向後闪时,肩头已给他三根指头扫中,虽不如何疼痛,但朱九真和武青婴自然均已看到,自己已然输招。』
.
大家觉得这一段剧情如何? 也许你认为武当武学厉害,或觉得张无忌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表现太强了!又或你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段写得好,非常精彩! 无论你怎麽想,认为这段描写有违和感的人应该不会太多。
.
然而,如果我们看看连载版本的同样段落:
.
『张无忌这一掌,竟是使上了「降龙十八掌」中一招「亢龙有悔」。这降龙十八掌,在普天下掌法中威力第一,当年洪七公和郭靖恃此而傲视群雄,那是何等厉害?只可惜谢逊学到的已是破碎不全,而张无忌再学到的,更是这破碎不全掌法的一些皮毛,这时使将出来,连原来掌法的一成威力也及不到。饶是如此,这一掌击出,仍是风声虎虎。卫璧忙挥掌相迎,拍的一响,他竟是身子一晃,退了一步,武青婴更是「咦」的一声,大为诧异。...
.
...卫璧却不知张无忌这一掌的来历,只是双掌相交,但觉手臂酸麻,胸口气血震荡,一斜身,挥拳往张无忌後心击去。无忌手掌向後挥出,正是一招「神龙摆尾」。卫璧见他手掌来势神妙无方,急向後闪时,肩头已被他三根指头扫中,虽不如何疼痛,但朱九真和武青婴都已看到,卫璧已是输了一招。』
.
我们可以看到,在连载版本中,张无忌的武功设定完全不同。武当长拳在新修版中取代了降龙十八掌。「一条鞭」的原典是居然是「神龙摆尾」。哪怕是最资深的吹黑者,恐怕也不敢轻易将武当长拳与降龙十八掌相提并论。然而金庸敢,而且他还能将其改得非常有说服力。
.
这正是以"接近金庸原意"为基础的论武讨论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金庸对於武功的设计确实有其重视(这从他两度改版都有刻意调整书中武学可看出),但相比之下,他显然更注重故事情节的流畅性和整体的说服力。因此,当故事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改变武功设定。
.
金庸为了故事性不想要张无忌学降龙十八掌,所以虽然实战的前因後果都一样,但降龙掌变成了武当拳。 如果纯粹以逻辑看待,哪怕福尔摩斯的演绎法恐怕也不可能推出来。
.
因为金庸小说有这些因为剧情而妥协武功的存在。 所以论武时,我们是不可能从中推演出一个完美无瑕的武学逻辑体系。
.
不過这并不代表论武就没有意义。就像金庸在修订版中既考虑了故事的流畅度,也考虑了武学的合理性,我们在论武时同样可以在不完美中找到乐趣。或许我们无法完美地将所有武功分高低,但正因如此,武侠世界的讨论永远不会终止。从某种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呢?
.
大家认为呢?
.
许多论武高手其實對此心知肚明,但大多不愿明说,因为一旦拆穿就不好玩了。这个要素就是终止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
.
这其实是非常自然的。虚构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读者,使他们接受作者所创造的世界观。好的作品并非由作者一手决定,而在於作者能否说服读者相信他的故事。如果无法说服读者,即使情节写得再好,也会被视为漏洞,令人感到不合理。
.
这适用於情节设计,而在武侠小说中,作为情节一部分的武学描写自然也同样如此。因此,当我们说「看武功要看旁白,要看实战」,这个前提是作品必须能让读者终止怀疑。否则,即便作者写了一千句旁白,比如说描写角色如何多智近妖,如果读者无法接受这个设定,那也毫无意义。
.
金庸作为一位极具说服力的故事讲述者,他的作品往往能够让读者完全沉浸其中。我还记得有一则报导,某位中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将《神雕侠侣》中的襄阳事件当作真实历史写进了考卷。这正是金庸故事说服力的证明。虽然仔细分析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会发现不少夸张的成分,但这并不妨碍读者接受他的设定。在论武中,金庸创造的世界观说服力之强,可以使得论武争辩时,一方只要能引用旁白,便能终止争议,让双方信服。
.
所以,说到底,真正重要的其实不是旁白,实战,对白,而是这些元素能否被读者所接受和信服。
.
然而,这与论武有什麽关系呢?
.
论武时,熟悉原文,逻辑严谨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谁的说服力更强。谁能让看帖子的路人觉得他的论点更合理,谁的观点就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
但现实中,九成九的论武者并不具备金庸那样讲故事的能力。所以最终结果往往是,越接近金庸原意的论点,越能借助金庸的文笔,使得自己的论点更加有说服力。
.
在我们继续谈下去之前,我想大家先看看这一段原文:
.
『原来张无忌这一掌,是他父亲张翠山当年在木筏上所教「武当长拳」中的一招「七星手」。「武当长拳」是武当派的入门功夫,拳招说不上有何奥妙。但武当派武功在武学中别开蹊径,讲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在以己劲伤敌,而是将敌人发来的劲力反激回去,敌人击来一斤力道,反激回去也是一斤,倘若打来百斤,便有百斤之力激回,犹如以拳击墙,出拳愈重,自身所受也愈益厉害。当年觉远大师背诵《九阳真经》,曾说到「以己从人,后发制人」,张三丰後来将这些道理化入武当派拳法之中。如为宋远桥丶俞莲舟等高手,自可在敌劲之上再加自身劲力。张无忌所学粗浅之极,但在这一拳之中,不知不觉的也已含了反激敌劲的上乘武学。
.
卫璧但觉手上酸麻,胸口气血震荡,当即斜身挥拳,往张无忌后心击去。张无忌手掌向後挥出,应以一招「一条鞭」。卫璧见他掌势奇妙,急向後闪时,肩头已给他三根指头扫中,虽不如何疼痛,但朱九真和武青婴自然均已看到,自己已然输招。』
.
大家觉得这一段剧情如何? 也许你认为武当武学厉害,或觉得张无忌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表现太强了!又或你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段写得好,非常精彩! 无论你怎麽想,认为这段描写有违和感的人应该不会太多。
.
然而,如果我们看看连载版本的同样段落:
.
『张无忌这一掌,竟是使上了「降龙十八掌」中一招「亢龙有悔」。这降龙十八掌,在普天下掌法中威力第一,当年洪七公和郭靖恃此而傲视群雄,那是何等厉害?只可惜谢逊学到的已是破碎不全,而张无忌再学到的,更是这破碎不全掌法的一些皮毛,这时使将出来,连原来掌法的一成威力也及不到。饶是如此,这一掌击出,仍是风声虎虎。卫璧忙挥掌相迎,拍的一响,他竟是身子一晃,退了一步,武青婴更是「咦」的一声,大为诧异。...
.
...卫璧却不知张无忌这一掌的来历,只是双掌相交,但觉手臂酸麻,胸口气血震荡,一斜身,挥拳往张无忌後心击去。无忌手掌向後挥出,正是一招「神龙摆尾」。卫璧见他手掌来势神妙无方,急向後闪时,肩头已被他三根指头扫中,虽不如何疼痛,但朱九真和武青婴都已看到,卫璧已是输了一招。』
.
我们可以看到,在连载版本中,张无忌的武功设定完全不同。武当长拳在新修版中取代了降龙十八掌。「一条鞭」的原典是居然是「神龙摆尾」。哪怕是最资深的吹黑者,恐怕也不敢轻易将武当长拳与降龙十八掌相提并论。然而金庸敢,而且他还能将其改得非常有说服力。
.
这正是以"接近金庸原意"为基础的论武讨论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金庸对於武功的设计确实有其重视(这从他两度改版都有刻意调整书中武学可看出),但相比之下,他显然更注重故事情节的流畅性和整体的说服力。因此,当故事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改变武功设定。
.
金庸为了故事性不想要张无忌学降龙十八掌,所以虽然实战的前因後果都一样,但降龙掌变成了武当拳。 如果纯粹以逻辑看待,哪怕福尔摩斯的演绎法恐怕也不可能推出来。
.
因为金庸小说有这些因为剧情而妥协武功的存在。 所以论武时,我们是不可能从中推演出一个完美无瑕的武学逻辑体系。
.
不過这并不代表论武就没有意义。就像金庸在修订版中既考虑了故事的流畅度,也考虑了武学的合理性,我们在论武时同样可以在不完美中找到乐趣。或许我们无法完美地将所有武功分高低,但正因如此,武侠世界的讨论永远不会终止。从某种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呢?
.
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