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半吊子公众号科普文喜欢说"在中国月季传入欧洲前,欧洲月季是没有黄色的"
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欧洲原生蔷薇确实只有白-粉红-玫红-紫红这一个色系,缺乏真正的红色和黄色基因
红色来自中国的月月红(少部分来自华西蔷薇)同时也加剧了易白粉的性状;直到现在,一些现代的红色系品种还是容易白粉
淡黄香水月季的传入让欧洲出现了淡黄-杏色系品种,但明黄-橙红色系的源头,则归功于原产Asia Minor到Armenia一带干燥荒漠的异味蔷薇R. foetida:
其实异味蔷薇野生种有好几种,之间有细微差别,这里就不多说了。
1851年引入奥地利后,这种亮瞎眼的明黄令众人大惊,于是得到"奥地利黄"的大名。
5-6cm中等花春夏一季开放。强烈的令人不适的香气,故又得名"异味"蔷薇。
植株大小150-300cm*150cm,八爪鱼株型,非常凌乱。
耐寒,适应气候区3a-9b。
因为原产地及其干燥,异味蔷薇很耐旱,却对黑斑病没有任何抵抗力。这个特点也被广泛遗传到了它的后代中。相比之下,法国蔷薇类虽然也容易黑斑,但是叶片即便感染了也不会轻易掉落,而异味蔷薇就会直接光杆。
异味蔷薇还有个野生重瓣杂交种波斯黄Persian Yellow(它是三倍体,而不是异味蔷薇原种的四倍体,所以很可能是杂交种)
1861年传入奥地利。除了花是美丽的浅杯重瓣外,其他性状很类似原种"奥地利黄"。
一个野生种花朵能如此美丽确实很难得,所以波斯黄很快就风靡欧洲(注意,此种不耐修剪)
剩下一个重要变种是奥地利铜 Austrian Copper:
该种由异味蔷薇芽变而来,花比奥地利黄略小,株型更大,可达185-245cm*150-610cm,其他性状差不多
早在1590年就有关于它的记载,但到1921年才引入奥地利,从此进入欧洲
(它也是所有花瓣正反面双色月季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