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game吧 关注:1,724,166贴子:24,727,554
  • 20回复贴,共1

茸雪-Tiny Snow深度评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篇评论,多日连更,各位闲坐莫急。
前言
注:本文后部分术语使用较多,学术成分较重,理解难度较高,难以实现通俗化。阅览时推荐配合百度搜索功能,而阅览后各位有疑惑都可于评论区留言。当然,于前篇末尾便尽早敲起退堂鼓也全然可以,毕竟一寸光阴不可轻,读而囫囵吞枣不如不读。不过,若能借此吸引起大家一些对学术的兴趣,本文便也值得。
笔者对此篇评价以构思良久。对本全年龄佳作而言,似本便打着“思想深度”的旗号在猛冲(见百科介绍)。实际上,作品内借人物“教授”之口已传达了不少作者的观点,既是评论,照本宣科地读一读显然没有必要。网上对于此类作品确是有深入的评价的,但许多被限制在了作品之内(当然,此非说此类评论不好,侧重不同而已,读者老爷们各取所需即可)。作品篇幅较短,各位有时间自可尝试,而本文无论是否接触过本部作品都可来赏玩一番。
此文之意义在于对作品以分析、挖掘并传播思想,本文的观点均来自作品,为方便对本作不熟悉者,笔者亦尽可能地减弱了原作的影响,仅将观点放出。当然,要与网上已有的观点全然划清关系而完全独立显然难以实现,故笔者不多在意文章观点是否重复。无论各位是否在网上已有阅览,希望来赏者新有所收获,此亦为我之荣幸。
前言少叙,早入正题。
自由
本段开头,各位不妨思索:我是否自由?
百科中写道: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不过众所周知——也许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不难发现,此二者自相矛盾。
矛盾为何存在?那个答案我们早已知晓:若是人得到绝对的自由,那不是想谋杀就谋杀?因此,似乎是法律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但事实当真如此?
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自由真的被法律剥夺,谋杀便也不会再发生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此证明,法律仅仅是审判与惩处的道具,而非束缚我们的枷锁。我们一定是出于我们的意志而选择了合法的道路,与此同时,另一条路从未被堵死并也有无数人“奋不顾身”。
那我们的自由真的完全不被限制么?
显然不可能。我们仅仅是人类,宇宙无比浩瀚我们却无法以肉身于其中穿梭;天空无比辽阔我们却不能以翅膀于其中飞翔。这是生物学的限制,不可避免。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注意的是——我们的心灵。
是谁夺走了我们心灵的自由?
——是我们错误的信念。
在马戏团有一头被细绳套住脚的大象。它从小被套住,在幼年无数次挣脱尝试的失败让它坚信绳子是不可挣脱的。于是它长大后也无法摆脱那根绳子的束缚。
大象从来不是被绳子夺走了自由,而是被自己的信念夺走了自由。
我们本具有着选择的自由,但当我们被告知“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并对此深信不疑万般认同。本属于我们的自由便被我们自己剥夺。
许多人常常抱怨:我身不由己,我无能为力,我被时代裹挟。而最简单的驳斥便是:你可以选择去死。对死亡的讨论不在本作品的范围内,故于此不多加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本来具有自由,我们本可以以高傲的姿态选择:是否存活并接受这个时代;但我们从小被灌输: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你不可以反抗,你也无力反抗,你没有选择的自由。于是,当我们真的相信这个结论,我们真正的自由已然消失。于此同时,当你抛弃了一个人的自由,当你被紧紧地束缚,你也必定陷入消极厌世或麻木不仁当中,你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资格。
真正的自由,从意识到自己的不自由开始,也就是从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信念开始。当大象明白,它的不自由仅仅来自它的内心,它就具有了反抗绳子的能力。而当一个人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一切都完全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他也可以对生活的现状坦然接受。毕竟,他一直有反抗的权利。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1-05 00:18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1-05 16:48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3-01-05 18:28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1-05 20:32
        回复
          快快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1-05 21:42
          回复
            mark一手 ,茸雪也是我有兴趣的游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1-05 22:42
            回复

              (本文至此进入后篇部分,如各位所见,后篇才是本文主体,故特此告知)
              雪篇番外在本作品中是同一世界观下的不同故事,对于茸雪竭力提出的“被操纵的爱”的问题需从多角度考虑,此处仅就此篇番外进行评析。
              写此段之原因,也在于网上的评价已成压倒性的批判力量,甚至有称“喂屎”之类污言秽语四处流窜。大家对于雪篇普遍是不理解的。实际上,番外与本体的意义是不同的,故有必要在此对其进行解释,消除偏见对各位观点的影响。
              根据拉康理论,爱在三界有不同体现:想象界的自恋、象征界的欲望、实在界的享乐。三者几乎独立存在,都为爱之形式,而只是根据主体的不同,往往对其有着不同的偏好。故对爱的评析离开主体是万万不可的,必先从主体切入,才可为行为提供可供分析的动机与意义。
              而我们可以发现,雪是典型的癔症主体,她的主体在结构上联系着大他者并遭到了大他者的欲望所异化。我们可以说她是完全服从于大他者的、她是不断追求着象征界的。而最有力的论证便是在作品中她对理想自我的执着追求(渴望有所成就、渴望得到大他者的认同)——而这个自我形象其本身便是我们对于大他者要求的响应。
              同时,番外中还有一位“肥猪”的形象。好的作品植根于人的潜意识,就像是一场美梦,故我们有必要借用解梦理论,将次要非主体人物意象化、功能化。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不难发现肥猪所象征的便是实在界的享乐。通过药剂的改造,雪明明并未欲望着肥猪,但在与他sex时却体验到了无比的快乐。这份快乐在单纯的讨论中可以是无限的,而肥猪也即是即是享乐的化身。
              以此二人物的性质为基础,人物的行为便不难理解。二者的矛盾是必定发生的,因为追求象征界欲望的雪不可能接受实在界的享乐,因为享乐——sex是被大他者所厌恶的——正如肥猪的形象——肮脏龌龊自私,充满了兽性。大他者的厌恶直接被赋予了雪,因此对于雪来说二人誓不两立。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二者的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雪的癔症主体,而这也决定了这份破裂是必然的趋势。这篇故事的结局是必然的,也意味着雪最终摆脱了肥猪去追求她的理想自我,无疑是好结局。
              解释于此结束,但评析依旧可以深入。
              我们可以借助这篇番外看出癔症主体的倾向。在作品中,雪最终杀死了肥猪,即杀死了她的享乐。之所以这篇故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与无法理解在于——这种直接杀死自己的一种爱的类型的反抗形式过于激进,其完全打破了三界的平衡。癔症终究是症,由此可看出癔症主体的坚定的苛刻,也证实了大他者存在着对人心的腐蚀。作为癔症主体,其对大他者的绝对服从,使其倾向于牺牲享乐与自恋去成全大他者、去追求欲望(对于牺牲自恋,可从雪的理想与共情能力的缺失看出),而这份来自于大他者永恒的匮乏的欲望永远也无法填满,其三界的平衡将被击碎而使其陷入深深的痛苦与焦虑——正如最后雪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孤独的未来,她毫无怨言地接受了痛苦——但这份痛苦是不属于她的,这份痛苦来自大他者的匮乏。癔症主体的痛苦焦虑不安无法解除之原因在于这些本不属于主体,大他者的匮乏是语言的匮乏其具有必然性,故这份痛苦无法消除,只会引导人义无反顾地走向深渊。
              但同时,对于这篇番外,我们在其中也可以看到存在主义的影子。不得不说在Gal中存在主义的出现频率极高——而这也许源自现代人集体潜意识中的对自我存在意义的寻求。“我反抗,故我存在。”雪明显走上了一条反抗的道路,她表面上反抗肥猪,实质上反抗的是一个时代——她在反抗被时代所裹挟,她就如西西弗斯一次次地将滚回山脚的石头向上推动一般反抗着命运。这是她人格的高尚与坚定,同时她杀死肥猪,选择孤独也意味着反抗的最终胜利,从此点亦可看出好结局的实质。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01-06 01:22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1-07 00:07
                回复
                  被操纵的爱
                  (由此进入正篇讨论)
                  首先,至此、我们需要直面茸雪所提出的问题,各位不妨考虑一二:假设你被强行使用某种技术而爱上了一个人,你是否会接受这个你所“爱”的人?这里的技术即是能让一个人喜欢另外一个人的技术。人天生具有审美的差异,有着自己喜欢的“美”,而这种差异性是存在于基因的。同理,人也天生具有爱上某个人的不同标准,而这里的“技术”便是从基因出发改变你的标准,强行使你“爱”上某个人。
                  那你是否会接受这样的未来呢?
                  其实简单来看,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甚至不需要运用任何学术知识。我们只需换个角度:如若我偷偷使用技术而不告诉你,又会如何?很明显,届时你会凭借自己的意志与所爱之人交往。那么于此二模型中变量是什么呢?是技术的有无么?显然不是的。其实,变量、即影响你抉择的仅仅是你“知不知道”而已。而显然,在第二个模型中我们与一个人交往的理由仅仅是爱上了那个人,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爱上那个人的原因,亦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被操控,我们只是天真地倾向于认为:我是自然而然地爱上了那个人。在第二个模型中,你喜欢上了某人,无论是否是我使用技术造成的,你都会走向交往的未来,因为追逐幸福是人的天性。已然得证,是否交往只与爱的有无有关,而与是否使用技术无关。那既然如此,为何还会有人在知道了被使用了技术后想要放弃交往呢?“知不知道”的变量是如何左右结果的呢?明显,知不知道只是主观的概念,也必然只能引起主观的影响:因此不难得出——这是因为他们主观地自认为受到了欺骗、受到了裹挟即失去了自由而选择了反抗的道路。前者来自于他们无理由的选择相信自己的爱一定是来自内心的天真;后者则来自前文那头马戏团的大象。是无知让他们放弃了眼前的幸福而选择自我满足的“反抗道路”。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3-01-07 00:58
                  回复
                    初见
                    既然说是评析,仅仅解决作品提出的问题自然不够。接下来,我们就将回到到作品当中而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回答另一个问题:“这是自由的感情,还是被操纵的爱?”读至此处,已然出现了问题:难道都已经使用了技术,还存在“自由的感情”?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技术是有局限的。各位不妨耐心读下去。
                    我们需要的剧情主干仅为“男女主以义兄妹的关系,在幼年被使用技术,而于初见之时一见钟情。”
                    在原作中,对技术的叙述十分模糊,只点名从基因出发而并未说清作用的原理。因此,前人未完的事业我将再一次拿起来并重新将其完成。
                    前文有提:爱在三界分为三类:“自恋”、“欲望”、“享乐”。因此技术的作用方式我们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分类讨论。
                    首先,最容易发现的是,“欲望”是绝不可能被技术所左右的。因为“你的欲望即是大他者的欲望。”而大他者是绝对不会因主体的改变而改变的,它可是整个符号界。而大他者赋予你的欲望是无论用任何药剂都无法改变的。毕竟唯一改变欲望的方式是改变大他者:例如将人放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当中,或让人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当中(洗脑),这与技术的定义不符合。从雪篇我们也不难看出,技术是无法改变欲望的——哪怕使用了技术,雪依然无法在她追求的那个象征界爱上肥猪。因此,技术的作用绝非在操纵“欲望”。
                    其次,容易解决的是与上段的“必不存在”相对的——“必然存在”的“享乐”操纵。享乐——sex欲——冲动说到底是激素与多巴胺,运用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完全可行,并且大家甚至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现成的例子——毒。而在恋爱中,也只需要以类似的方式,提高sex时的快感就可以使人产生依赖心理。然而,各位看到此处又不难发现,这却与“一见钟情”的描述明显不符合。
                    那最后,答案已经揭晓,技术的影响只能是在想象界的“自恋”上。而大家此时定然会产生极大的怀疑与困惑,毕竟想象界可是完全的主观世界,技术又不是不成是魔法,客观物质世界的东西怎么可能入侵人的内心?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自恋”上来。自恋是如何作用的?顾名思义:自恋即爱自己。“但我爱的明明是他者啊?怎么才会又变成爱自己呢?”因此,此处必然存在着主体的转移——即投射。因此,自恋的作用过程浮出水面:首先,主体将自己部分投射到他者之上,而以爱他者(爱他者之上的主体投影)的形式满足自己并使自己完整。其实我们通过这道理论也能解决很多问题:为什么说“爱人如爱己”?因为你真的就是在爱自己。为什么分手那么痛苦?因为你的主体被分割而无法整合。为什么分手的痛苦过一段时间才会消失?因为一段时间后你才能完成对投射之主体的回收——但与此同时必然要消耗精神力,也正因如此分手后会有一段消沉期。
                    当然,以上问题只是题外话,不过不可否认其也可为自恋的理论提供证据。但我们还需要再回到问题上来,因为仅凭以上内容其依旧无法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荣格的理论进行更进一步的追问:投射的究竟是什么?技术是如何改变投射的?
                    此时不得不搬出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与集体潜意识理论。不难发现,在神话也好、文学也好、艺术也好、二次元也好都存在着一类几乎于标准化的“理想男性/女性”形象。这类形象具有着人心中对异性的幻想,而这份幻想在不同人处可以不谋而合——也只有在大家有着相同的幻想的前提下,才能使这类形象达到如今的标准化。实际上这就是著名的阿尼姆斯/阿尼玛二原型,象征着女性心中的理想男性/男性心中的理想女性。人是追求美好的生物,我们渴望着原型——但原型是抽象的,对它的渴望是空乏与不可实现的,因此为了满足主体的要求它定然需要一个具体的寄宿的客体——此时投射就发生了,心理原型投射至他者之上,我们抽象的对原型的渴望变成了具体的对他者的渴望而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对象越符合你的原型形象——即他者形象与原型契合度更高,投射就越容易发生。心理原型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而潜意识又分为集体潜意识与个体潜意识:前者生来具有、存在于基因之中;后者后天养成,可以来自多种原因。而明显,大家对异性的共同幻想就是集体潜意识的功劳,同时这也为技术的作用提供了一种解释——通过改变基因的形式篡改人心中的集体潜意识部分而更改阿尼玛原型使得其符合恋爱对象的形象从而让人爱上对象。
                    同时,这种爱的特点也是符合男女主的关系的。因为主体总在寻求实现自身的完整,所以当投射已经发生,两人便不可分割(“我和她只能相爱,不能分离。”)。故当男主独自上山,茸也必定地跟了上来。对于二人来说,对方都是自身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自我的碎片。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男女主之间存在的绝对的无私奉献,这也仅能用自恋解释。不可否认,无私是被大他者鼓励与褒奖的,其确是象征界的东西,但在故事中的无私超出了大他者鼓励的“无私”的范围(“不管怎么伤害她,她都会原谅。”)。明显,这在大他者眼里是病态的。因此,对其唯一的解释便是自恋的作用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01-08 00:31
                    回复
                      ——除非受大他者的影响(被大他者指责),否则人永远不会指责自己——而这也可以体现二人人格的内倾性(偏向于想象界)。此段的例子与自恋也是相互论证的关系。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01-08 00:32
                      回复
                        (茸雪不同结局性质完全不同,以下进入各结局讨论)
                        End1-简单的幸福
                        在此结局中,男主不再在意真相,单纯的与茸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厨房play什么的)。这个结局其实是很好解决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层虚伪的关系与肉体的享乐定然是不被大他者所鼓励的,也正因如此才有无数人不愿走上这样的结局。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们内倾的人格作用下,想象界凭借着实在界的帮助战胜了象征界——即二人为了自身的幸福(也不能完全排除享乐,但更多依然是自恋)放弃了普世、世俗标准(我们也可以在许多追求自身超越的作品中看到类似的例子,此不赘述)。选择这个结局的朋友也定然如我一般具有内倾型的人格,而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意味着那个屏幕外的人还未完全被社会驯化——那我的祝愿便是其能不忘初心,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当然,除此以外,End1还隐含着对于现实的讨论:还是提出缸中之脑模型(笛卡尔的恶魔有点难理解,有兴趣可去了解“普遍怀疑”)其实有这样一种可能:我们只是缸中的一颗大脑,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通过电流植入我们脑中的的。你或许会想:这太可怕了,这怎么可能?但是,你是否有能力证明你不是这个缸中之脑呢?显然没有办法。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世界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已然身处这个世界之中,而这个世界先于我们而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对真实的讨论之后真正要提出的是:在我告诉了你这个世界很有可能是虚假的之后,你是否依然对它感到留恋呢?是否依然愿意生活下去呢?因此,我们真正追求的不是现实(因为哪怕现实是虚假的我们依然愿意选择生存),我们真正追求的只是简单的幸福。
                        当然这也是现象学的观点: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比起现实,最重要的从来都只是现象而已;比起爱的原因,最重要的从来都只是爱而已。
                        (End2中有需要由End3中引出的理论解释的问题,故先行讨论End3)
                        End3-茸
                        本结局男主接受了真相并选择坦白。教授的实验被社会叫停(即被大他者叫停,因为社会往往是受符号界直接操纵的。即是符号是人所创造但不可否认其已经可以自然生长并反过来影响人),两人的药物作用也已经解除。
                        此时如果仅依靠上文的理论,按照道理,象征界的爱自不必说:本就没有;想象界与实在界的爱在药物消失后也应该消失了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
                        两人在药物作用消失后对彼此的爱虽然明显不在如之前一般(不断吵架),但本可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两人依旧没有分开——也抗拒分开(不断和好)。无论什么时候茸尝试结交男友都会被男主抢回,其也从来不抗拒这样的行为。而最终二人也在教授的建议下选择了“凑合”成婚。
                        有许多人赞成此结局是认为此结局与现实无二——都为凑合过日子。实际上这种看法或许过于浅薄了。在此结局当中,因为二人间有“不可分割性”的存在,所以其必然意味着爱的存在。并且这种爱其实是巨大的,因为哪怕茸找到了象征界的爱的对象(学校同学)其亦依然选择了男主(不抗拒被男主带走)。而这份爱,这份“不可分割”性,明显是自恋带来的。之前有提到,自恋来自潜意识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潜意识又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药物对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已被解除,那可以确认的便是:这份爱来自个体潜意识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的投射。个体潜意识是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不断改变的,这其实不难理解,二人之间的联系其实从来都不仅仅是药物——长久的互相关照、互相保护、互相信任已经将二人紧密相连,改变了二人的个体潜意识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因此哪怕没了药物的影响,两人之间长久的羁绊造就的爱不会消失。而至此,当爱情经过时间的考验、我们终于可以回答之前的问题:虽然不可否认这份爱情有操纵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其间必然有双方自由的感情存在。而即便操纵消失,双方依然会选择成婚,这也意味着自由的占比定然大于操纵的占比。
                        因此,即便有一个完全反对所有操纵的人,其也无法以此为由不支持茸雪中的技术。许多对此技术的抨击都可迎刃而解。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01-09 01:35
                        回复
                          End2-几年后的小木屋
                          此结局男主接受了真相并最终选择了隐瞒,在意义上与End1类似,都为现象学,也不必再抄一遍写过的句子。便引用一段原句:“哪怕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但是喜欢你是真的!”
                          而与End3的理论相同的是,哪怕当时选择了隐瞒,但在几年后再来到小木屋时,“现在把这件事告诉小茸是没问题的,只是没有必要而已……即使没有教授的实验我还是会喜欢小茸。”这便是感情的自由性战胜了操纵的证明。
                          同时,我们还需注意的是,本结局中又蕴涵了其他的东西:信任与谎言。
                          (此二段文字过少而合成一段)
                          很多人说,信任是有限度的,信任是会消失的,因此对信任嗤之以鼻,并对他人的信任报以不屑态度,也为自己的不义之事找寻理由。其实,他们又一次成了马戏团的大象。大家总说,真正的信任是无条件的;那为何被欺骗就不去信任了呢?因为大家自以为的“信任”其实不是信任,而是利己,可信任的本质是利他的。真正的信任是无条件的,此再一次提起这段话,而无条件也就包含:哪怕我明知自己的信任会被辜负。在End2中,茸在被男主告知自己会被男主继续欺骗、而男主不会告诉她真相后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但依然坚定地选择相信男主。并责怪男主不该将此(男主会欺骗她)告知自己,好让自己更好地装作不知道。这份真正的信任让人深深的感动,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装作不知道真相”的信任、“知道自己会被欺骗”的信任我们还在哪里看到过?已经当上父母的朋友可能更有体会,当你小时候调皮而找借口,是否曾以为父母真的被你所欺瞒?其实,这就是真正信任的最好例子,但不可否认——如今这份真正的信任越来越少见了。所以,当这份信任在茸雪中、在我们的面前再一次被提出,我们才会被深深触动——我们忽然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自私,也同时意识到了这世界存在的美好信任。就我个人而言,这使得我改变了曾经对信任的错误看法,也懂得了“装作不懂”的伟大。
                          后记
                          此篇文章构思许久,此终搁笔。
                          当然,可以预见的是,能读至此处的朋友恐怕不多,但若已经读至,想必各位定有所收获。或许很多朋友对此文无法理解,其实不必在意,囫囵吞枣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当然,如果这篇文章能激起哪怕一位朋友对学术的兴趣那便也不枉我辛劳。
                          如有问题,欢迎提出,本人尽力作答;若有问题,欢迎指出,本人尽力改正。
                          作为中肯的评价,茸雪这部全年龄作品当真不错,各个方面的论述不在此文考虑的范围内。
                          同时对于作品中作者借“教授”之口传达的理念虽然有很多内容,但我于此便不提了,有兴趣者大可自行游玩、自行理解,因为其由我再复述一遍没有多大意义。
                          最后,希望各位生活愉快。
                          -以上-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3-01-09 01:35
                          回复
                            一知半解地读到了最后,实话说,对于没有涉猎过这一专业的读者来说,确实很晦涩。原著里那种大白话加实例更容易理解一些


                            IP属地:广东14楼2023-01-09 10:59
                            回复
                              没接触过相关知识,也没玩过这个游戏,但根据楼主的陈述,我有一个问题(就不用那些专业术语了),既然女主与肥猪自由那一部分的爱来自于相互信任,可相互信任本身不就是基于原先药物对女主投影对象的窜改吗?被操纵后诞生出的自由的爱真的可信吗?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1-13 17: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