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精緻藝術討論(甚至說反擊)取消文化、woke 青年的電影。
2.當一個性少數buff疊滿(出櫃女同志),在權力架構絕對專制如暴君的指揮界中,也殞落成暴君⋯⋯有人說這部片換成男性主角也成立,我完全不同意;因為導演要諷刺或探討的,正是身分政治vs取消文化。
3.導演Todd Field選擇聚焦指揮,表示因為觀察到指揮界的權力腐化(片中談到一堆這幾年被控性侵、性騷擾的男指揮家)。我倒是懷疑他內心真正想拍的是「導演」——一個同樣在工作場域享受絕對權力的職業。別忘了Todd Field在電影暴君庫柏力克手下共事過。
4.凱特演這部片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熟悉朋友」凱文史貝西呢?或是讓她得奧斯卡的伍迪艾倫?
5. Tár是她演技前三名,另外兩部是《藍色茉莉》《伊莉莎白》。
6.最後一段某個「意味深長」的場景,去過泰國的男同志應該會看懂並會心一笑。很多人嫌棄這最後一段,但我覺得這段的雙面性(失去權力才能保持初心)(並且不再聽到噪音)跟電影前半部呼應。
2.當一個性少數buff疊滿(出櫃女同志),在權力架構絕對專制如暴君的指揮界中,也殞落成暴君⋯⋯有人說這部片換成男性主角也成立,我完全不同意;因為導演要諷刺或探討的,正是身分政治vs取消文化。
3.導演Todd Field選擇聚焦指揮,表示因為觀察到指揮界的權力腐化(片中談到一堆這幾年被控性侵、性騷擾的男指揮家)。我倒是懷疑他內心真正想拍的是「導演」——一個同樣在工作場域享受絕對權力的職業。別忘了Todd Field在電影暴君庫柏力克手下共事過。
4.凱特演這部片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熟悉朋友」凱文史貝西呢?或是讓她得奧斯卡的伍迪艾倫?
5. Tár是她演技前三名,另外兩部是《藍色茉莉》《伊莉莎白》。
6.最後一段某個「意味深長」的場景,去過泰國的男同志應該會看懂並會心一笑。很多人嫌棄這最後一段,但我覺得這段的雙面性(失去權力才能保持初心)(並且不再聽到噪音)跟電影前半部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