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大学的人,都经历过毕业典礼,但在绝大多数人眼中,这个典礼不过是一个固定程序,领导讲讲话,无非是鼓励大家今后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辜负学校的一番培养,然后是学生代表上台发感言,感谢学校的培养,云云。很俗套,很无聊,却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走的过程。“根叔”的演讲,其实也是一种固定程序,只不过在这个令人昏昏欲睡的环节中,“根叔”的演讲更平易近人,更能够让学生接受而已。
“根叔”红了,甚至被诸多毕业生所追捧,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不应该让所有大学的领导们反思吗?“根叔”说的东西,我想很多校长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其他人不说?是他们不会说,还是对毕业典礼这种活动本身就存在一种敷衍情绪呢?离开母校最后的一次课,如果连学校领导都不重视,都用官话套话来敷衍,可想而知,毕业生会如何对待了。
“根叔”演讲的精华之处在于他将某些感情因素用最普通的语言进行了表达,而这种表达就像父母的忠言一样,尽管很多人并不会按照他的话去做,但至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忠告,一种嘱托,一种寄托了学校期望的叮嘱。某种程度上说,毕业典礼因为“根叔”的一番话,而产生了极大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感情会让毕业生们感受到大学不过是人生的一个中转站,接下来的人生挑战会更激烈。这样的毕业典礼才是毕业生真正需要的大学最后一课。
可是,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典礼是流程化和程序化的,尤其在大学行政化的侵害下,校长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学生们在想什么,而总是忙于打探上级领导在想什么。这种思维深处的一种责任缺失已经让很多大学校长丧失了教书育人的本职。换句话说,“根叔”火了的背后是一些大学精神和教育责任丢失的悲哀所在。
套用此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词,不要迷恋“根叔”,其实“根叔”也不过是一个传说。当某个人因为打破了某些潜规则而受到空前的支持时,最应该感到羞愧的就是那些潜规则。我想,受到“根叔”的启发,很多大学的校长在随后的毕业典礼中,或许会在演讲稿上有所创新,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形式,当什么时候整个毕业典礼成为一种贴近毕业生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序,或许,我们再去迷恋或者推崇,才真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否则,迷恋任何人,都只是一种暂时的感情寄托,无法从深处获得革命性的改变。
“根叔”红了,甚至被诸多毕业生所追捧,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不应该让所有大学的领导们反思吗?“根叔”说的东西,我想很多校长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其他人不说?是他们不会说,还是对毕业典礼这种活动本身就存在一种敷衍情绪呢?离开母校最后的一次课,如果连学校领导都不重视,都用官话套话来敷衍,可想而知,毕业生会如何对待了。
“根叔”演讲的精华之处在于他将某些感情因素用最普通的语言进行了表达,而这种表达就像父母的忠言一样,尽管很多人并不会按照他的话去做,但至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忠告,一种嘱托,一种寄托了学校期望的叮嘱。某种程度上说,毕业典礼因为“根叔”的一番话,而产生了极大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感情会让毕业生们感受到大学不过是人生的一个中转站,接下来的人生挑战会更激烈。这样的毕业典礼才是毕业生真正需要的大学最后一课。
可是,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典礼是流程化和程序化的,尤其在大学行政化的侵害下,校长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学生们在想什么,而总是忙于打探上级领导在想什么。这种思维深处的一种责任缺失已经让很多大学校长丧失了教书育人的本职。换句话说,“根叔”火了的背后是一些大学精神和教育责任丢失的悲哀所在。
套用此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词,不要迷恋“根叔”,其实“根叔”也不过是一个传说。当某个人因为打破了某些潜规则而受到空前的支持时,最应该感到羞愧的就是那些潜规则。我想,受到“根叔”的启发,很多大学的校长在随后的毕业典礼中,或许会在演讲稿上有所创新,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形式,当什么时候整个毕业典礼成为一种贴近毕业生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序,或许,我们再去迷恋或者推崇,才真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否则,迷恋任何人,都只是一种暂时的感情寄托,无法从深处获得革命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