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们在商代后期就开始做面条。生活和劳作过程中,人们找到了面条演变为挂面的方法。相传古时,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劳作,兵卒不分昼夜参战戍边,家人们为使亲人能够吃上面条,便把擀好的抻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并调配好汤汁送往劳作之地,让亲人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汤食用。这种方法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被誉为上等饭食。后来人们将晒干的面条改进成为挂面。 在唐代贞观年间中国先民们就已经食用挂面(须面)。在研究敦煌历史后,敦煌饮食研究专家曾写道:“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须面”。因挂面是干制品,又有盐分可防霉、防变质,便于长期保存,可四季享用。同时,由于做工精良,营养丰富,又成为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送礼佳品。在阅读敦煌文书中,就出现了挂面装入盒中送礼。婚俗中作为聘礼记载的字样。在唐代民间零星作坊,就开始生产挂面,到明清年代已到了生产盛期。
在1286年夏,马可波罗来到哈寒府(正定藁城一带),在沿途驿站就吃到了挂面,对宫面的“空心”很感兴趣,但一直不解其中之奥秘,还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做了特殊记载。
藁城宫面的制作村落及制作作坊在明朝末年已小有名气,在同治、光绪年间,县城有“永和号”挂面庄,所生产的挂面,工艺精良,品味俱佳,被地方官吏选中进贡皇宫。据清廷《贡单》记载,光绪九年(1884年),十二年、十九年连续三年收到直隶总督荣禄、李鸿章送去“藁邑(城)挂面六盒”(每盒50斤)。自此藁城挂面己被列为宫廷贡品,称之为“宫面”。李鸿章进贡慈禧时曾说:“藁邑之挂面,系乡人所艺,味道适口,相传数百载,乃名产也。”傅杰老先生曾向藁城人口述,慈禧太后在过寿时也必吃挂面。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2b05135c81001e94e3c1407880f7b06/d927cdbf6c81800a28a491d2f43533fa838b4723.jpg?tbpicau=2025-03-01-05_e54f4a87b9b550629042cbfd5fe7f4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