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果有没听过《西游记》故事的人,那这个人一定是间谍,之所以敢这么说,完全要归功于《西游记》的影响力。那么这部书究竟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呢,作者又是谁呢?有人会说了,书上也写着呢,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小学生都知道答案,有什么好讨论的。
的确现代出版的《西游记》在作者署名一栏确实是吴承恩没错,如果有人想反对,非把作者写成其它人,考试的时候老师真的不会给你分。可是翻遍古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以及和《西游记》有关书籍的时候,你会惊奇的发现没有一本署名是吴承恩,甚至和吴承恩都扯不上一点关系,这就有点奇怪了,吴承恩究竟是如何突然成为《西游记》作者的呢?
认真的搜查了一下,还真找到了(有点夸张,网上到处都有),总结起来就是鲁迅和胡适两位大文豪经过认真考证的结果,并且拿出了合理而且有力的“证据”。在地方志《淮安府志》中有明确记载的淮安人吴承恩有部作品《西游记》。我不得不佩服鲁迅和胡适两位文豪,看的书真多。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多看书,做不了大文豪,能当一个小文“嚎”也不错了。
对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一事,我当然没有什么怀疑了,毕竟是两位大文豪都确认过了。直到一次寻找古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明代目录学家黄虞稷编撰的《千顷堂书目》,这本书厉害了,是按经、史、子、集排列,广泛的搜集明代的著作,兼及宋、辽、金、元著作。每一条书目后,都附有作者身份、字号,不少内容为《明史》及其他传记所不载,是研究明史和古籍版本的一部重要工具书。这本《千顷堂书目》上也明确的写着吴承恩《西游记》,看来《西游记》还真是吴承恩写的了,但是奇怪的是这条记录是放在《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舆地类》中。而《舆地类》是地理书籍,难道此《西游记》非彼《西游记》。虽然名字一样,可是带着一只猴子去西天取经和带着老婆去西边拍照旅游不是一回事,西汉的张骞也去过西方,班固还特意写了《汉书 西域传》介绍张骞西游路上的事。
关于《西游记》作者是谁,还有一个说法,是金庸小说里的一个人物长春子丘处机,后来经过论证查清楚了是丘处机到往西旅游顺道看看老朋友成吉思汗时路上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
丘处机的地理书《西游记》都被否定了,那么吴承恩的是不是也该否定呢,不能因为鲁迅和胡适两位文豪说的,就厚此薄彼吧?就算不不现在否定,我们是不是该留有一点疑问呢?
有了疑问就要去寻找答案,既然吴承恩《西游记》有可能是一本地理旅游书,那我们现在所看的有唐僧带猴子的《西游记》是谁写的呢。还得从这个书名入手,既然有《西游记》会不会有《东游记》呢。上网搜索了一下,还真有,而且不止有《东游记》,连《南游记》、《北游记》都有,合称叫“四游记”,这下可热闹了,一部《西游记》作者都没弄明白,又来了三部。
大致看了一下这“四游记”,让人感到庆幸的是那三部都有作者署名,《东游记》作者吴元泰主要讲述“八仙”得道成仙的经历,以及“八仙”与龙王大战的故事;《南游记》作者余象斗,写的是华光三次投胎转世,降妖伏魔,大闹三界,寻母救母的故事连;《北游记》作者也是余象斗,主要讲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故事。(多啰嗦两句,之所以有这东、南、西、北四游记和这位余象斗有很大的关系,他在明清正史里面都没有他的档案,但是在一些明代刻本里还是可以找到线索。主要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是福建建阳书林人,是明代非常有名的刻书家,集书商、编辑、评点家身份于一身。他出版的书非常适应市场需求的,比如科举备考用书,简直是我们现在教辅书商的祖师;另外还有工具书,比如诗词韵律大全、诗文精选;还有日用类书、通俗小说,甚至还有医疗保健类书。由于选材切合大众口味,内容质量又控制得好,因此他出版的书都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他看到人们非常喜欢看神魔小说,这就是商机,他不仅自己写了《南游记》和《北游记》,还花重金聘请了当时大神级的写手吴元泰,创作了一部《东游记》。而吴元泰也不辱使命,虽然这是一本应时而作的书,有些拼凑成分在里面,结果还是大卖,而且还比余象斗《南游记》和《北游记》还要畅销!)
言归正传四游记说了三部,那么剩下的《西游记》有没有署名呢,还真写了,作者叫杨志和(注意不是卖臭豆腐的王致和),不过让我疑惑的是这书名又不是《西游记》了,而是多了一个传字,叫作《西游记传》了。其它三个游记书名都很规整,就他特殊,难道是因为它和余象斗关系不大,为了作为区别吗?该不会内容也有区别吧,赶紧看了看目录,这部《西游记传》分成了四卷,一共四十一回和现在看的百回版《西游记》少了五十九回。虽然少了一大半,内容却没少太多,唐僧还是那个唐僧,猴子还是那个猴子,还是带个猴去取经的故事,主要人物也都在。
那么是谁抄了谁的呢,是杨志和删减了现在看到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写出了《西游记传》,还是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以杨志和的《西游记传》为大纲蓝本补充写出了《西游记》,这都有可能。
说一下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应该是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抄袭或者改编了杨志和的《西游记传》。理由如下:鄙人不才也写小说,在写小说之前,即使不把大纲一条一条写出来,也会在脑中描绘出一个故事大概才会去写,根据大纲去逐渐展开。杨志和的《西游记传》虽然章节少,但非常像现在《西游记》的大纲。有人会说了,要是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删减和修改了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呢。应该没这个可能,删减修改文章,是往好了删,往好了修,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吗,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在文学性,故事性,完整性上,完胜杨志和的《西游记传》。
另外,每个人都有指纹,同样每本书也都有“书纹”。“书纹”是每本书的作都有意有意都会写在书中的一些印迹,这些印迹,有可能是暗语,有可能是自已的名字,有可能是自已的爱好,有可能是自已的性格,有可能是方言,等等,总之一切皆有可能。(以后会专门写一篇介绍,如何用“书纹”来判断一个文学作品是不是抄袭,或者找出真正的作者是谁的文章,这里就不过多的解释了。)我们就通过杨志和的《西游记传》中的一些细节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本打算认真仔细看看杨志和的《西游记传》,结果刚看了开篇的五十个字就发现了问题,先看看吧
杨志和版《西游记传》
第一章 猴王得仙赐姓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吴承恩版《西游记》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除了标题不一样,其它的一模一样,一个留名了,一个没留名,这应该能说明点问题了吧,肯定有一个是抄袭的,总不会抄袭的那个敢留名吗,如果真是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删减或者抄袭了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他敢署名吗,虽然明朝没有现在的版权意识,但杨志和也不至于不要脸到把别人的作品当成自已的作品吧。
就在我感觉已经基本能判断这两本究竟是谁抄了谁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就是上面开篇诗的最后一句,须看西游释厄传,特意查了一个这个这个“释厄”的名词解释:消除困难走出困境之类的意思,那么西游释厄传应该是《西游记》或者《西游记传》的原名没错了,既然有的原名,那就查查这个原名看看有没有叫《西游释厄传》的一本书,网络就是强大的,还真的找到了,不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相符,又多了几个字叫《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认真的看了看,这下好了,不但有署名叫朱鼎臣,而且第一章开篇的内容和上面两个版本如出一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两个作者还好说谁抄谁,现在三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下彻底没了头绪,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还好我算半个写小说的,对写小说那些事多少还懂一点,写小说的过程,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过程,最完美的版本多半是最后的修订的版本。那就来比较一下这三个版本的特点,太具体的细节写一本书也写不完,就简单概括一下,即使简单也都保真,大家自行判断吧。
第一:杨志和版《西游记传》,全书共7万字,分成了四卷,一共四十一回形式分节立目(下面有介绍)。只写了有故事大概。
第二: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全书13万字,分十卷,一共六十七回,分节立目式(是明朝章回体小说的雏形,从这一点可见,这个版本明显早于现在看到的吴承恩章回体版《西游记》)。现在看到的《西游记》几乎所有故事已经有了,而且有的还更全面,当然也没有的。
第三: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章回体小说,原本无作者名,出自金陵世德堂(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全本62万字,是现存字数最多的版本,分二十卷,共一百回。现在百回版的初版,集西游故事大成者。与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渊源很深,前十五回与朱鼎臣版前七回异常相似,应该出自同一底本。
总结一下,应该是杨志和写出了《西游记》的故事大纲,朱鼎臣在杨志和的大纲之上二次创作,吴承恩(存疑)或者其他作者进行了N次创作,有删有增(朱鼎臣版本详细描述了唐僧的故事以及猪八戒的身世,其它版本则只是一笔带过。)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西游记》。这么看来,即使真现在看到的百回版《西游记》真是吴承恩所写,版权也不能全算他一人的吧。
写了这么多,这个版权官司大家评判吧。再多说几句,写小说,应该都有一个灵感或者契机,我写小说的灵感就是做了一个梦,然后就由这个梦开始不断的扩展。杨志和写出了《西游记传》这个《西游记》的故事大纲,那么他的灵感是什么呢,我想多半应该是来自元朝杨景贤创作杂剧《西游记》(个人感觉比现在看到的《西游记》还有有意思,孙悟空兄妹五人,这还不算,孙悟空还有老婆呢,是个公主)吧,而杨景贤的创作灵感应该是来是玄奘法师西游。在这我提议把《西游记》的版权给玄奘法师,没有他,后面不管是谁也写不出《西游记》。
差点忘记了一件大事,署名,我可不想以后因为这篇文章的版权像《西游记》的版权一样糊里糊涂,我笔名叫元创、半斗、好多元、丁老头,反正都是我。欢迎转载,留名即可!
的确现代出版的《西游记》在作者署名一栏确实是吴承恩没错,如果有人想反对,非把作者写成其它人,考试的时候老师真的不会给你分。可是翻遍古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以及和《西游记》有关书籍的时候,你会惊奇的发现没有一本署名是吴承恩,甚至和吴承恩都扯不上一点关系,这就有点奇怪了,吴承恩究竟是如何突然成为《西游记》作者的呢?
认真的搜查了一下,还真找到了(有点夸张,网上到处都有),总结起来就是鲁迅和胡适两位大文豪经过认真考证的结果,并且拿出了合理而且有力的“证据”。在地方志《淮安府志》中有明确记载的淮安人吴承恩有部作品《西游记》。我不得不佩服鲁迅和胡适两位文豪,看的书真多。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多看书,做不了大文豪,能当一个小文“嚎”也不错了。
对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一事,我当然没有什么怀疑了,毕竟是两位大文豪都确认过了。直到一次寻找古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明代目录学家黄虞稷编撰的《千顷堂书目》,这本书厉害了,是按经、史、子、集排列,广泛的搜集明代的著作,兼及宋、辽、金、元著作。每一条书目后,都附有作者身份、字号,不少内容为《明史》及其他传记所不载,是研究明史和古籍版本的一部重要工具书。这本《千顷堂书目》上也明确的写着吴承恩《西游记》,看来《西游记》还真是吴承恩写的了,但是奇怪的是这条记录是放在《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舆地类》中。而《舆地类》是地理书籍,难道此《西游记》非彼《西游记》。虽然名字一样,可是带着一只猴子去西天取经和带着老婆去西边拍照旅游不是一回事,西汉的张骞也去过西方,班固还特意写了《汉书 西域传》介绍张骞西游路上的事。
关于《西游记》作者是谁,还有一个说法,是金庸小说里的一个人物长春子丘处机,后来经过论证查清楚了是丘处机到往西旅游顺道看看老朋友成吉思汗时路上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
丘处机的地理书《西游记》都被否定了,那么吴承恩的是不是也该否定呢,不能因为鲁迅和胡适两位文豪说的,就厚此薄彼吧?就算不不现在否定,我们是不是该留有一点疑问呢?
有了疑问就要去寻找答案,既然吴承恩《西游记》有可能是一本地理旅游书,那我们现在所看的有唐僧带猴子的《西游记》是谁写的呢。还得从这个书名入手,既然有《西游记》会不会有《东游记》呢。上网搜索了一下,还真有,而且不止有《东游记》,连《南游记》、《北游记》都有,合称叫“四游记”,这下可热闹了,一部《西游记》作者都没弄明白,又来了三部。
大致看了一下这“四游记”,让人感到庆幸的是那三部都有作者署名,《东游记》作者吴元泰主要讲述“八仙”得道成仙的经历,以及“八仙”与龙王大战的故事;《南游记》作者余象斗,写的是华光三次投胎转世,降妖伏魔,大闹三界,寻母救母的故事连;《北游记》作者也是余象斗,主要讲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故事。(多啰嗦两句,之所以有这东、南、西、北四游记和这位余象斗有很大的关系,他在明清正史里面都没有他的档案,但是在一些明代刻本里还是可以找到线索。主要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是福建建阳书林人,是明代非常有名的刻书家,集书商、编辑、评点家身份于一身。他出版的书非常适应市场需求的,比如科举备考用书,简直是我们现在教辅书商的祖师;另外还有工具书,比如诗词韵律大全、诗文精选;还有日用类书、通俗小说,甚至还有医疗保健类书。由于选材切合大众口味,内容质量又控制得好,因此他出版的书都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他看到人们非常喜欢看神魔小说,这就是商机,他不仅自己写了《南游记》和《北游记》,还花重金聘请了当时大神级的写手吴元泰,创作了一部《东游记》。而吴元泰也不辱使命,虽然这是一本应时而作的书,有些拼凑成分在里面,结果还是大卖,而且还比余象斗《南游记》和《北游记》还要畅销!)
言归正传四游记说了三部,那么剩下的《西游记》有没有署名呢,还真写了,作者叫杨志和(注意不是卖臭豆腐的王致和),不过让我疑惑的是这书名又不是《西游记》了,而是多了一个传字,叫作《西游记传》了。其它三个游记书名都很规整,就他特殊,难道是因为它和余象斗关系不大,为了作为区别吗?该不会内容也有区别吧,赶紧看了看目录,这部《西游记传》分成了四卷,一共四十一回和现在看的百回版《西游记》少了五十九回。虽然少了一大半,内容却没少太多,唐僧还是那个唐僧,猴子还是那个猴子,还是带个猴去取经的故事,主要人物也都在。
那么是谁抄了谁的呢,是杨志和删减了现在看到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写出了《西游记传》,还是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以杨志和的《西游记传》为大纲蓝本补充写出了《西游记》,这都有可能。
说一下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应该是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抄袭或者改编了杨志和的《西游记传》。理由如下:鄙人不才也写小说,在写小说之前,即使不把大纲一条一条写出来,也会在脑中描绘出一个故事大概才会去写,根据大纲去逐渐展开。杨志和的《西游记传》虽然章节少,但非常像现在《西游记》的大纲。有人会说了,要是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删减和修改了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呢。应该没这个可能,删减修改文章,是往好了删,往好了修,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吗,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在文学性,故事性,完整性上,完胜杨志和的《西游记传》。
另外,每个人都有指纹,同样每本书也都有“书纹”。“书纹”是每本书的作都有意有意都会写在书中的一些印迹,这些印迹,有可能是暗语,有可能是自已的名字,有可能是自已的爱好,有可能是自已的性格,有可能是方言,等等,总之一切皆有可能。(以后会专门写一篇介绍,如何用“书纹”来判断一个文学作品是不是抄袭,或者找出真正的作者是谁的文章,这里就不过多的解释了。)我们就通过杨志和的《西游记传》中的一些细节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本打算认真仔细看看杨志和的《西游记传》,结果刚看了开篇的五十个字就发现了问题,先看看吧
杨志和版《西游记传》
第一章 猴王得仙赐姓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吴承恩版《西游记》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除了标题不一样,其它的一模一样,一个留名了,一个没留名,这应该能说明点问题了吧,肯定有一个是抄袭的,总不会抄袭的那个敢留名吗,如果真是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删减或者抄袭了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先这么说吧),他敢署名吗,虽然明朝没有现在的版权意识,但杨志和也不至于不要脸到把别人的作品当成自已的作品吧。
就在我感觉已经基本能判断这两本究竟是谁抄了谁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就是上面开篇诗的最后一句,须看西游释厄传,特意查了一个这个这个“释厄”的名词解释:消除困难走出困境之类的意思,那么西游释厄传应该是《西游记》或者《西游记传》的原名没错了,既然有的原名,那就查查这个原名看看有没有叫《西游释厄传》的一本书,网络就是强大的,还真的找到了,不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相符,又多了几个字叫《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认真的看了看,这下好了,不但有署名叫朱鼎臣,而且第一章开篇的内容和上面两个版本如出一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两个作者还好说谁抄谁,现在三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下彻底没了头绪,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还好我算半个写小说的,对写小说那些事多少还懂一点,写小说的过程,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过程,最完美的版本多半是最后的修订的版本。那就来比较一下这三个版本的特点,太具体的细节写一本书也写不完,就简单概括一下,即使简单也都保真,大家自行判断吧。
第一:杨志和版《西游记传》,全书共7万字,分成了四卷,一共四十一回形式分节立目(下面有介绍)。只写了有故事大概。
第二: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全书13万字,分十卷,一共六十七回,分节立目式(是明朝章回体小说的雏形,从这一点可见,这个版本明显早于现在看到的吴承恩章回体版《西游记》)。现在看到的《西游记》几乎所有故事已经有了,而且有的还更全面,当然也没有的。
第三:吴承恩版《西游记》(存疑),章回体小说,原本无作者名,出自金陵世德堂(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全本62万字,是现存字数最多的版本,分二十卷,共一百回。现在百回版的初版,集西游故事大成者。与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渊源很深,前十五回与朱鼎臣版前七回异常相似,应该出自同一底本。
总结一下,应该是杨志和写出了《西游记》的故事大纲,朱鼎臣在杨志和的大纲之上二次创作,吴承恩(存疑)或者其他作者进行了N次创作,有删有增(朱鼎臣版本详细描述了唐僧的故事以及猪八戒的身世,其它版本则只是一笔带过。)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西游记》。这么看来,即使真现在看到的百回版《西游记》真是吴承恩所写,版权也不能全算他一人的吧。
写了这么多,这个版权官司大家评判吧。再多说几句,写小说,应该都有一个灵感或者契机,我写小说的灵感就是做了一个梦,然后就由这个梦开始不断的扩展。杨志和写出了《西游记传》这个《西游记》的故事大纲,那么他的灵感是什么呢,我想多半应该是来自元朝杨景贤创作杂剧《西游记》(个人感觉比现在看到的《西游记》还有有意思,孙悟空兄妹五人,这还不算,孙悟空还有老婆呢,是个公主)吧,而杨景贤的创作灵感应该是来是玄奘法师西游。在这我提议把《西游记》的版权给玄奘法师,没有他,后面不管是谁也写不出《西游记》。
差点忘记了一件大事,署名,我可不想以后因为这篇文章的版权像《西游记》的版权一样糊里糊涂,我笔名叫元创、半斗、好多元、丁老头,反正都是我。欢迎转载,留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