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6,982,191贴子:97,173,714
  • 0回复贴,共1

孝顺父母,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梵网经菩萨戒》

我们,好像忘记了孝
这一天,完成功课,都快十点了。
手机响起,是家里打来的电话。这么晚来电话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心里一空,担心涌上心头。
电话接通,传来奶奶的声音:“你方便接电话吗?”
“已经将近三个月没有你的消息了,我平时都是九点开始念佛,十点睡觉的,就今晚没有。
我知道你是在修行,打扰你不好,可我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通过微弱的信号,隔着数千里,依旧传送着奶奶的牵挂和担心,还有小心翼翼。
我曾经叮嘱奶奶,要早晚念佛,要早睡,在晚上八点之后打电话给我比较合适。
这回,她因为没有做到我说的,所以心有愧疚。
我听着听着,不由得吐出了句“对不起”。
电话那头明显愣了一下,那隔空的担心一下子又被搅起,“没关系的,你没病没痛就好,奶奶知道你是个好孩子……”
我心里百感交集,一直都被认为是个好孩子,但是让年老的长辈在晚辈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这不是好事,而是孝道的忽视。
家长都很敏感,孩子呈现出来的情绪,落入他们眼里,都转化为心疼。
他们不舍得让我们被负面信号侵染,甚至连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为了让我们安心,总是谨言慎行的,生怕打乱我们的生活。

小时候,我们都会许下美好而又伟大的愿望: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顺长辈,让他们用全天下最好的东西。
可是,长大后,我们却连给长辈一点时间都做不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能,对大人的需要随之越发减少。
特蕾莎修女说过:“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穷。”
其实,长辈渐渐年老,对吃穿用度的需求并不大,他们更需要的是晚辈把他们放在心上。
人是社会性动物,被需要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需求。
被需要就像是一个存在感的证明,上了年纪的人却逐渐丧失这个证明。
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长辈作用减弱的过程。他们从社会转回到家庭,回到家庭后,又发现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不再需要他们的支持,就会生起一种迷茫,一下子没有了重心,不知该干什么。
人老了,孤独感是来自于觉得自己没有用处,担心成为孩子的累赘。
因此,有时候,我们可以接受长辈为我们做一点小事情,让他们获得有用的价值感,让他们感觉到被需要。
在家里,请长辈教我们做饭。一者,让他们改善一下伙食,二者让他们觉得我们还是那个会对他们撒娇的孩子,我们还需要他们。
不在家,是要抽点时间给家里打个电话的,连接连接,去表达心中有彼此,生命的能量才能流动起来。

孝顺,是培福最快的方式
佛法中说:“父母是世间第一福田。”
孝顺父母,就是世间最大的善事。
孝顺父母,是在积功累德,功德足够,福报自然来。
佛陀在王舍城说法时,告诉比丘们:
“有二种恶行,其果报之快如球反弹,能令人速堕地狱。一是不奉养孝敬父母;二是在父母的住处,作奸犯科,造种种不善之行。
世间也有两种正行,能速令人生天享福。一是能奉养孝敬父母;二是于父母的住处,广修善法。”
接着,佛陀又说了一则故事。
在久远劫前,有一只鹦鹉,它的父母因眼睛失明而不能外出觅食,它就每天都采集好的果实来奉养双亲。
当时,有一个农夫在田里播种,他发愿等到稻谷成熟后,要与所有众生一同分享。
鹦鹉听到农夫的誓愿,以后就经常来采集谷子。
有一天,农夫到田里巡视作物时,发现很多稻穗被啄断了,就起了懊恼之心,在田里设下网子。

鹦鹉再来采食的时候,正好被网子给缠住了,动弹不得。
它看到农夫从田埂走来,就说:“农夫!你先前发愿要将稻谷布施给大众,我才敢到这里觅食,现在你怎么反悔了呢?
而且,田地就像母亲般蕴育着万物,稻种就如父亲一样养育孩子,农夫就像是国王那样爱护子民。
作为子民的我,心存感恩地拥护着你。”
农夫听了这一番话,心生欢喜地问鹦鹉:“你采这些稻谷给谁用呢?”
鹦鹉回答:“奉养我的父母。”
于是,农夫告诉鹦鹉:“日后,你可以自由地到我的田里来采谷,我愿意布施给你。”
当时的鹦鹉就是佛陀的过去生,农夫是舍利弗,盲父、盲母即是净饭王与摩耶夫人。
俗语有说:“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流传已久的美德,但世代更迭,孝养父母的观念似乎已逐渐淡薄,鸟兽尚且如此孝顺,而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佛陀能够圆满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让一切如母有情脱离轮回是真孝
佛陀曾开示郁多罗,孝亲之道有三等:
一、父母健在时,供养其丰富的饮食,死后如礼安葬,能够尽到生养死葬之责,是谓小孝。
二、除了以物质供养之外,自己能有一番丰功伟业,光耀门楣,荣宗耀祖,使父母同感与有荣焉,是谓中孝。
三、接引父母学佛,让他们来生免于轮回之苦,是为大孝。
讲起孝道,或许有人会想到“要回家守在父母身边”。可是,回到家里,见着父母,又忘了孝,无非就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
《舍利弗问经》上说:“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与之等。
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
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真正的孝顺,是研究佛法并且践行佛法。
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将这份爱延伸至社会大众,乃至无量无边众生。
以天下的父母为父母,以天下心为心,孝于天下,兼爱苍生,这才是大孝。

正所谓“远孝,孝于万古;近孝,孝于当时”。
一切的依报都是成住坏空的,只追求福报,只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是我们一般众生所需要的,但是这不究竟,不能长久。
我们要有长远心和广大心,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身体四大组合皆得之于众生,因此我们也要报恩,使一切如母有情都体会到佛法的伟大和佛法的真实,也以此报恩的心愿,希望我们现世的父母亲友能够有机缘接触到佛法,也希望我们累世的父母、历劫的宗亲,通过佛法的加持力,通过佛菩萨的愿力,通过佛的经咒名号的加持,都能得生善处,听闻佛法,如法修行,离苦得乐。
我想这是我们修行的落实,也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孝顺父母,供养父母,是人子之道。
福慧圆满的佛陀尚且亲自为父担棺,为母上忉利天讲经,为后世佛子树立了孝顺的典范。身为佛弟子更应该孝顺父母,引父母学佛,为父母念佛,孝亲是学佛的第一步。
戒为成佛之本,则孝是一切做人、修行之根本。
佛来世间的本怀是让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得究竟之乐。
我们依法而行,所有恶法,制而不起,顺应众生,回照身心,穿透习气,止息热恼,克己复礼,让佛欢喜,让众生欢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3-29 19:3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