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集》中在我读理想国之前,最喜欢的还是会饮篇。
会饮篇讲述苏格拉底和几个很有意思的朋友在酒会上对爱神的讨论,反映出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爱情观。他们按顺序发言,首先发言的是美少年斐德罗,他说爱情是可以让怯懦的人变得勇敢。第二个发言的是包萨尼亚,他批判肉体上的男女之爱,主张精神上的男男之爱,他向往崇高,因此才爱阿加通,更想让他变得更好。第三个是医生鄂吕锡马可,他从医生的角度,夸赞爱神的作用,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都离不开爱神,爱神使事物达到和谐的状态必须使用医学。第四个是阿里斯多芬,他是一个喜剧作家,他引用神话里宙斯把原本四手四脚的人劈开的故事,提出人相爱是想融为一体的观点,并且礼赞了男女之间的爱,认同了肉体的爱,巧妙地反驳了包萨尼亚对肉体的爱的批判。第五个阿加通的发言,把爱神放在极高的位置来夸赞。
最后苏格拉底的发言,提出自己爱情观的同时先巧妙地批驳了他们的观点。他先指出爱神是精灵,他兼备人和神的特征,他缺乏美,所以才向往美。而他并不是丑的,他介于丑与美两者之间。苏格拉底引用他和女巫娣欧蒂玛的对话,指出爱是对美好本真的爱。爱人,是为了爱美好本身,这种美好或许是爱者不具备的美的东西,所以他才去追求这种美,并盼望能永远拥有,因此就通过生育的方式来达到不朽。所以,人爱美并拥有美,这种美只能是暂时的,会随着肉体的老化消失,因此就需要通过在美的东西中生育。苏格拉底肯定了男女之爱,也肯定了“性”在爱情中的必要性。性和爱一起,使人达到永恒。但如果从科学角度来解释,只是多巴胺使人看到美的异性使大脑产生兴奋感。就像所谓的一见钟情,似乎只会发生在两个漂亮的个体中发生,不会在看起来并不美的两个人之间出现。说白了这就像是一种生物本能:发情期动物对异性的渴望。也可以说,除了舆论的鼓噪外,长久以来人类的审美似乎具有共性,和动物一样偏爱健康的、强壮的、善生育的个体。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总之,只停留在肉体层次的爱,不算是人类高尚的爱情。
苏格拉底不排斥肉体上的爱,但是他不可能就止步于此。他又继续说道,肉体上的爱通过生殖达到的不朽并非真正的永恒,会随着时间悄然改变。不仅人的肉体,灵魂,包括个性、爱好、思想之类都不是始终如一的。肉体上的爱是精神上爱的一个阶段,我们通过对形体美的爱来逐步上升,从体制到知识,不拘泥于个体的美,放眼美的汪洋大海,一步步发现美本身。这是美的原形,是美的“相”,一旦看到美本身,人就不会以金钱或别的东西来衡量美,并且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美本身。我可以把这解释为一种精神上的爱,这种爱以形体为阶梯,超脱于形体。首先,想要认识到美本身需要先爱美的形体,再从这一阶段不断认识美,直到了解到美本身。最后在遇到美本身的时候,去大胆追求,与之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以此来达到精神上的永恒。狄欧蒂玛说:“在此之后,他必定认为人们的灵魂之美比他们的形体之美更有价值,所以若是某人的灵魂是高尚的,纵然他的形体不美,有爱情的人还是会期待这样的灵魂对话。”在这一阶段,形体上的美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爱的一个人身上值得爱的、美好高尚的品质,是这个人美的灵魂,美的本身。
最后,醉酒的阿尔基比亚德闯进来给苏格拉底带上了花环,暗示了苏格拉底对爱的解释和礼赞赢得了酒神的认可。
我常常反思现在快餐式的恋爱,从高中到大学,身边人常常因为美好的形体或者自己想要甜甜恋爱的感觉而谈恋爱。这其实只是停留在肉体之爱的层面上。并非所有人都如苏格拉底所说,爱肉体是阶梯。似乎身边的多数人只停留在爱肉体的阶段,在爱完这个人的肉体之后,会迅速转战下一具肉体,像吃快餐一般,吃完就扔掉。在裴洞篇,苏格拉底指出人的灵魂是一架有两匹马的马车,一匹白马是感性,一匹黑马是理性,驭手来驾驭这两匹马。追求美的本相靠的是理性的马,肉体带来的性欲是感性的马。只追求美好形体,放纵白马奔驰,不断追求肉体的狂欢,不是爱情,当放下情欲,理性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去追求美好才是爱情。裴洞篇中,苏格拉底对形体没有留念,视死如归,因为形体带来的欲求会影响人理性的判断,会使人贪图形体上的享受、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对爱的追求不应当只停留在对形体的爱、一种性欲上。当然,一味的否决性欲似乎过于绝对,在会饮篇中也肯定了形体之爱的作用。所以,爱情可以说是开始于形体,但不止步于形体,是恋爱双方对对方身上存在的美的追求,并期望以对方的美使自身回归美本身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感情。
《柏拉图对话集》我读了大半个学期,每一章都有满满的收获。学哲学最有意思的就是,原本我固有的世界观不断被击碎、然后重组,然后再次被击碎,循环往复。我热爱这种感觉,这让我一点点更加深入地增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来到齐大哲学系,遇到这么多有趣的人,他们有的是哲学系学生,有的不是,但共同点就是,我们爱智慧。导论第一章便有写,哲学就是爱智慧。世界的发展也是这样,一群又一群爱智慧的人最终改变了世界。我能来学哲学,可以说是命定中的偶然,是命运女神的眷顾,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会饮篇讲述苏格拉底和几个很有意思的朋友在酒会上对爱神的讨论,反映出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爱情观。他们按顺序发言,首先发言的是美少年斐德罗,他说爱情是可以让怯懦的人变得勇敢。第二个发言的是包萨尼亚,他批判肉体上的男女之爱,主张精神上的男男之爱,他向往崇高,因此才爱阿加通,更想让他变得更好。第三个是医生鄂吕锡马可,他从医生的角度,夸赞爱神的作用,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都离不开爱神,爱神使事物达到和谐的状态必须使用医学。第四个是阿里斯多芬,他是一个喜剧作家,他引用神话里宙斯把原本四手四脚的人劈开的故事,提出人相爱是想融为一体的观点,并且礼赞了男女之间的爱,认同了肉体的爱,巧妙地反驳了包萨尼亚对肉体的爱的批判。第五个阿加通的发言,把爱神放在极高的位置来夸赞。
最后苏格拉底的发言,提出自己爱情观的同时先巧妙地批驳了他们的观点。他先指出爱神是精灵,他兼备人和神的特征,他缺乏美,所以才向往美。而他并不是丑的,他介于丑与美两者之间。苏格拉底引用他和女巫娣欧蒂玛的对话,指出爱是对美好本真的爱。爱人,是为了爱美好本身,这种美好或许是爱者不具备的美的东西,所以他才去追求这种美,并盼望能永远拥有,因此就通过生育的方式来达到不朽。所以,人爱美并拥有美,这种美只能是暂时的,会随着肉体的老化消失,因此就需要通过在美的东西中生育。苏格拉底肯定了男女之爱,也肯定了“性”在爱情中的必要性。性和爱一起,使人达到永恒。但如果从科学角度来解释,只是多巴胺使人看到美的异性使大脑产生兴奋感。就像所谓的一见钟情,似乎只会发生在两个漂亮的个体中发生,不会在看起来并不美的两个人之间出现。说白了这就像是一种生物本能:发情期动物对异性的渴望。也可以说,除了舆论的鼓噪外,长久以来人类的审美似乎具有共性,和动物一样偏爱健康的、强壮的、善生育的个体。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总之,只停留在肉体层次的爱,不算是人类高尚的爱情。
苏格拉底不排斥肉体上的爱,但是他不可能就止步于此。他又继续说道,肉体上的爱通过生殖达到的不朽并非真正的永恒,会随着时间悄然改变。不仅人的肉体,灵魂,包括个性、爱好、思想之类都不是始终如一的。肉体上的爱是精神上爱的一个阶段,我们通过对形体美的爱来逐步上升,从体制到知识,不拘泥于个体的美,放眼美的汪洋大海,一步步发现美本身。这是美的原形,是美的“相”,一旦看到美本身,人就不会以金钱或别的东西来衡量美,并且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美本身。我可以把这解释为一种精神上的爱,这种爱以形体为阶梯,超脱于形体。首先,想要认识到美本身需要先爱美的形体,再从这一阶段不断认识美,直到了解到美本身。最后在遇到美本身的时候,去大胆追求,与之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以此来达到精神上的永恒。狄欧蒂玛说:“在此之后,他必定认为人们的灵魂之美比他们的形体之美更有价值,所以若是某人的灵魂是高尚的,纵然他的形体不美,有爱情的人还是会期待这样的灵魂对话。”在这一阶段,形体上的美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爱的一个人身上值得爱的、美好高尚的品质,是这个人美的灵魂,美的本身。
最后,醉酒的阿尔基比亚德闯进来给苏格拉底带上了花环,暗示了苏格拉底对爱的解释和礼赞赢得了酒神的认可。
我常常反思现在快餐式的恋爱,从高中到大学,身边人常常因为美好的形体或者自己想要甜甜恋爱的感觉而谈恋爱。这其实只是停留在肉体之爱的层面上。并非所有人都如苏格拉底所说,爱肉体是阶梯。似乎身边的多数人只停留在爱肉体的阶段,在爱完这个人的肉体之后,会迅速转战下一具肉体,像吃快餐一般,吃完就扔掉。在裴洞篇,苏格拉底指出人的灵魂是一架有两匹马的马车,一匹白马是感性,一匹黑马是理性,驭手来驾驭这两匹马。追求美的本相靠的是理性的马,肉体带来的性欲是感性的马。只追求美好形体,放纵白马奔驰,不断追求肉体的狂欢,不是爱情,当放下情欲,理性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去追求美好才是爱情。裴洞篇中,苏格拉底对形体没有留念,视死如归,因为形体带来的欲求会影响人理性的判断,会使人贪图形体上的享受、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对爱的追求不应当只停留在对形体的爱、一种性欲上。当然,一味的否决性欲似乎过于绝对,在会饮篇中也肯定了形体之爱的作用。所以,爱情可以说是开始于形体,但不止步于形体,是恋爱双方对对方身上存在的美的追求,并期望以对方的美使自身回归美本身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感情。
《柏拉图对话集》我读了大半个学期,每一章都有满满的收获。学哲学最有意思的就是,原本我固有的世界观不断被击碎、然后重组,然后再次被击碎,循环往复。我热爱这种感觉,这让我一点点更加深入地增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来到齐大哲学系,遇到这么多有趣的人,他们有的是哲学系学生,有的不是,但共同点就是,我们爱智慧。导论第一章便有写,哲学就是爱智慧。世界的发展也是这样,一群又一群爱智慧的人最终改变了世界。我能来学哲学,可以说是命定中的偶然,是命运女神的眷顾,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