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一些模型预测,质量足够大的中子星会产生巨大的密度,以至于它们会把中子和质子分裂成夸克。阿姆斯特丹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安娜·沃茨(Anna Watts)说,“由于它们的内部经历了从常规物质向相对可压缩的夸克物质的转变,半径应该会变小。”
另一方面,一些模型的预测却恰恰相反。相变可能要到中子星坍缩成黑洞的时候才会发生。问题是,如果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在高密度下形成,它什么时候开始起作用?
瓦茨说,如果像J0740这样的中子星经历了这种相变,并且包含更多“可压缩的”夸克物质,那么它的直径应该在9到16公里之间。然而,米勒说,即使考虑到不确定性,研究人员已经确立了22公里直径的“相当强的下限”。
结果表明,中子星形成夸克物质的质量超过2.1太阳质量。相反,即使在最极端的尺度下,质子和中子也可能持续存在。瓦茨说:“看起来最柔软的模型肯定被排除了。”
由于中子星本身的特性,更好的方法可以测量中子星的半径。当它们快速旋转时,它们表面的热点——就像在地球上发现的那些磁极,但被大(百度不要抽风)大放大了——随着它们旋转,发射出x射线。由于中子星的巨大引力,即使是发生在恒星远端的光也会被引力弯曲。更精确地测量这些x射线的到达时间使科学家能够确定中子星的大小。
杰斐逊实验室的一项最新结果似乎支持了这一革命性的发现。通过向铅发射一束电子,科学家发现所谓的中子“皮”比质子“皮”要大。这种差异表明中子星应该比以前的预测大2公里。研究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这一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一些不确定性需要被修正。第三个中子星的半径正在被测量中,这可能在确认或驳斥这些发现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为止,研究结果指向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即使是中子星——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质集合,其密度也可能不足以产生某种形式的奇异物质。这是第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子星的核心存在戏剧性的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