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吧 关注:12,188贴子:32,972
  • 0回复贴,共1

【转贴】沈五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康里无忌
有个女子叫沈五娘,跟姐姐聊到嫁人时说:“我不能当田家妇,高门华族又看不上我,可能只能当贵家的媵妾了吧。”
后来她当了纪晓岚的侍姬。想必纪晓岚是喜欢她的,给她取字为“明睠”,“睠”有“关心挂念、亲眷”的意思,从此沈五娘成了沈明睠。
她刚跟纪晓岚时去拜见马夫人,马夫人说“听说你是自愿当妾的,妾可不好当啊。”沈明睠不卑不亢地回答“不愿当妾妾自然难当,自愿当妾妾就不难当。”
沈明睠曾跟纪晓岚说“女子若是四十岁之前死去,人们尚且惋惜追悼,如果活到青裙白发、如孤雏腐鼠一般的年纪,我不愿意啊。”然后三十岁就死了。
她未嫁时不太识字,后来跟着纪晓岚检点图籍,也能知道文章大意,作些浅语诗。死前留下一幅画像、一首诗,交给女儿收藏。
在纪晓岚眼中沈明睠自然是难忘的:“神思朗彻,殊不类小家女”“性慧黠,平生未尝忤一人”。她思想开阔通透、聪慧过人,可能有时有些可爱的狡黠,完全不像普通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儿,而且性情温顺,从来没有忤逆过旁人。
可沈五娘,应该也是苍凉疲倦的。
她只是个“小家女”,小家女意味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味着贫贱儿女百事哀。所以她可能确实聪明能干,但可能得到的关爱、保护和被倾注的资源并不多。
都说娶妻娶贤,纳妾纳色,沈五娘能当贵家妾,起码五官端正,就算不是一眼惊艳的大美人,也是比较出挑或耐看的小美女。
一个美丽贫困的古代女子,如果没有家族和丈夫庇佑,没有强大的资源和能力自保,又不能打破阶级扶摇而上,那么不管是当小家女还是当田家妇,都不怎么安全。
沈五娘很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洞察到了自己的以后和未来。她足够聪慧,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足够现实,知道如何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所以她很清楚自己的命运和出路,没有幻想和挣扎地去当贵家妾。
这份清醒透彻,是小家女的早慧、识时务,也是小家女的困窘和无可奈何。虽有些苍凉,但她仍带着锋利。面对马夫人带着好奇、试探和怀疑感慨的“你自愿当妾的?妾可不好当啊”,她只能暗搓搓地接下这个软钉子,再暗搓搓地回击:“不愿当妾妾才难当,自愿当妾妾就不难当。”
这回答很巧妙,不直面问题也不回避问题,既委婉又直接,好像还有些乖巧温顺,很讨人(男人,纪晓岚)欢心。不知道这句不软不硬的话有没有让马夫人想起曾经的自己。
沈五娘可能确实得到了纪晓岚的宠爱,以及马夫人“始终爱之如娇女”。但这份“爱”里究竟有几分尊重和真诚,以及几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关怀就不得而知了。
而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要付出多少心血,怎样去“钻营”(非贬义)才能做到“平生未尝忤一人”?纪晓岚把原因归为“性慧黠”,可性慧黠下有多少疲惫漠然,有多少委曲求全、忍气吞声、酸楚憋屈,也不得而知。
沈五娘曾说想四十岁前死去,青裙白发、孤雏腐鼠一样的老年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也对,她只是一个侍姬,没有自主权,没有任何保障,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男女主人的馈赠,年轻时还能以色侍人,等到年长色衰、爱驰恩绝的时候,可不是如孤雏腐鼠一样,门前冷落,独自腐烂吗?当没有任何保障和资源的时候,长寿是一种痛苦和折磨,早逝反而是幸运和恩赐。
沈五娘确实是“幸运”的,在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也都非常“如愿”。她说要当贵家妾“其母微闻之,竟如其志”;她说要四十岁前死去“亦竟如其志,以辛亥四月二十五日卒,年仅三十”。
这是沈五娘的“志”,是她的愿望。当她没有什么资源,只能凭借自己的双脚站立,只能触碰伸手就能得到的事物,必不可能有遥远、灿烂又宏大的愿望。所求也不过是当妾和早逝而已。只是两次“竟如其志”不免太过巧合,是天意,还是人为?
不知道她的女儿是否如她一样“神思朗彻”“性慧黠”?不知道她的女儿,想起她的时候是否牢记她的绝笔诗、记得她的母亲不是侍姬沈明睠,而是姑苏沈五娘。
“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沈五娘啊沈五娘,纪晓岚赠你表字为“明睠”,我愿赠你表字为“如愿”,希望你以后是真的事事如愿。
●姑苏沈五娘
侍姬沈氏,余字之曰明睠。其祖长洲人,流寓河间,其父因家焉。生二女,姬其次也,神思朗彻,殊不类小家女。常私语其姊曰:我不能为田家妇,高门华族,又必不以我为妇,庶几其贵家媵乎?其母微闻之,竟如其志。性慧黠,平生未尝忤一人,初归余时,拜见马夫人,马夫人曰:闻汝自愿为人媵,媵亦殊不易为。敛衽对曰:惟不愿为媵,故媵难为耳,既愿为媵,则媵亦何难。故马夫人始终爱之如娇女,尝语余曰: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亦竟如其志,以辛亥四月二十五日卒,年仅三十。初仅识字,随余检点图籍,久遂粗知文义,亦能以浅语成诗。临终,以小照付其女,口诵一诗,请余书之曰: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泊然而逝。方病剧时,余以侍值圆明园,宿海淀槐西老屋,一夕,恍惚两梦之,以为结念所致耳。既而知其是夕晕绝,移二时乃苏,语其母曰:适梦至海淀寓所,有大声如雷霆,因而惊醒。余忆是夕,果壁上挂瓶绳断堕地,始悟其生魂果至矣。故题其遗照有曰: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又曰:到死春蚕尚有丝,离魂倩女不须疑,一声惊破梨花梦,恰记铜瓶坠地时。即记此事也。(《阅微草堂笔记》)


IP属地:北京1楼2021-06-07 21: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