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地趟翻子高人,一生习武的群超师傅(附图)
南开文化宫原是“李纯祠堂”,灰色院墙围绕着里面的古建筑群,树木茂密环境清幽。许多老年人喜欢到这里锻炼、散步,会会老友讲讲往事。张群超师傅的武术训练班就在院子里的一个角落,一块写着“戳脚”的匾额挂在墙中间,两边还有“拳”“脚”“刀”“剑”等匾额竖立。一位大爷在认真地耍着大刀,另一位则在张群超师傅的指导下练着丐棍……
群超师傅今年58岁,鬓角已有白发。他个头不高,身材看着很单薄,灰色中山装松垮而显旧,黑色包皮边的练功鞋也有磨损。走在路上,谁也不会觉得眼前这个老头儿会和武术有什么渊源,更不会想到他是6岁拜师,精通十八般武艺,弟子上千的“武林高手”。
爱听武林故事6岁学武太祖门
张群超师傅小时候特别喜欢听评书,武艺高强、满怀英雄气概的岳飞、武松等好汉的故事让他着迷,一心想成为一个像他们一样的大侠。6岁那年,偶然在当时的棉纺六厂院子里,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教一群人学武,他就跑过去也要学。老师傅问他:“喜欢练武吗?”“喜欢!”“怕吃苦吗?”“不怕!”于是,群超就这样加入了学武的队伍。
“那个师傅是河北人,叫王恩来,当时就已经60多岁了,因为孩子在棉纺六厂工作,所以他也在那个院子里住。他练的、教的是北派太祖门的功夫。每天下午厂子下班后,就有三四十个人跟着学,每个人每月交5毛钱当学费,也有家里穷得交不上的,师傅也就不要了。”
群超师傅说,那时候他一放学回家拿一个窝头就跑到棉纺六厂,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晚上回到家还要复习动作要领,“可以说,我是走着、站着、吃着、睡着都在琢磨。”王师傅说他有悟性又上心,是个学武的好料子。学了五年多,王师傅说自己会的武术小群超几乎都已经学到了,就叫他不用再来了。
下乡到宝坻偶学少林功夫
1964年,上初一的群超师傅下乡到宝坻县的一个村子里。他白天干农活,晚上练武,村子里的年轻人看他练得有模有样,就聚集在他住的院子里跟他学习。
“那时候,在另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练少林功夫的,好像叫张启明,我就去跟他学少林。”群超师傅说,他有个习惯,听说哪里有练武的人总要去切磋学习。那时候,他每天干完活,要走十几里路,去跟张师傅学习少林功夫。“那时候,张师傅有自己的帮会和弟子,叫‘英雄会’,我没有加入,但是张师傅仍然很用心地教我,我俩也经常互相切磋。”
于是,群超师傅一边学武一边也在教武。“我住的那个庄户院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别的人家都种菜,我却种了三排树,把地面平整出一片大场子。每天下了工,院子里会有三四十个人跟我学武练武。休息的时候,我还给他们‘说评书’,都是我小时候听的,《水浒传》《三国志》等等,大家都特别爱听。那时候,全村我家的那个院子最热闹了。”
群超师傅回忆在宝坻的11年,说当时虽然苦累,但是因为“有武相陪”所以生活还是很有乐趣。更重要的,在那里,下乡的苦生活锻炼了他吃苦能干的性格,同时,武术水平和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锻炼。
白天卖肉晚上习武苦学戳脚功夫
回城那年,群超师傅已经26岁,被分到天拖副食店工作,主要负责卖肉。下班后,他就到各个公园去遛,“那个时候,好多公园里都有练武习武的人,大家在一起探讨切磋,气氛特别好。”
偶然一次,在南开公园,群超认识了在那里教练戳脚功夫的曲宗奎师傅。“据说,戳脚的创始人就是梁山好汉武松。也有俗话说‘天下武术出少林,少林武术看戳脚’。戳脚这个功夫太好了,它手脚并用、有攻有防,是代表北腿中高水平的一种功夫,号称北腿之杰。”
群超师傅决定要好好向曲宗奎师傅学习戳脚,“曲师傅是咱天津戳脚大师,功夫武德都非常好。”群超拜曲师傅为师,一心要把戳脚学好,两年多的苦学钻研,群超师傅不但学到戳脚的精髓,而且将自己的体会和其他功夫的有益之处融入进去,加以发扬。
南开文化宫原是“李纯祠堂”,灰色院墙围绕着里面的古建筑群,树木茂密环境清幽。许多老年人喜欢到这里锻炼、散步,会会老友讲讲往事。张群超师傅的武术训练班就在院子里的一个角落,一块写着“戳脚”的匾额挂在墙中间,两边还有“拳”“脚”“刀”“剑”等匾额竖立。一位大爷在认真地耍着大刀,另一位则在张群超师傅的指导下练着丐棍……
群超师傅今年58岁,鬓角已有白发。他个头不高,身材看着很单薄,灰色中山装松垮而显旧,黑色包皮边的练功鞋也有磨损。走在路上,谁也不会觉得眼前这个老头儿会和武术有什么渊源,更不会想到他是6岁拜师,精通十八般武艺,弟子上千的“武林高手”。
爱听武林故事6岁学武太祖门
张群超师傅小时候特别喜欢听评书,武艺高强、满怀英雄气概的岳飞、武松等好汉的故事让他着迷,一心想成为一个像他们一样的大侠。6岁那年,偶然在当时的棉纺六厂院子里,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教一群人学武,他就跑过去也要学。老师傅问他:“喜欢练武吗?”“喜欢!”“怕吃苦吗?”“不怕!”于是,群超就这样加入了学武的队伍。
“那个师傅是河北人,叫王恩来,当时就已经60多岁了,因为孩子在棉纺六厂工作,所以他也在那个院子里住。他练的、教的是北派太祖门的功夫。每天下午厂子下班后,就有三四十个人跟着学,每个人每月交5毛钱当学费,也有家里穷得交不上的,师傅也就不要了。”
群超师傅说,那时候他一放学回家拿一个窝头就跑到棉纺六厂,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晚上回到家还要复习动作要领,“可以说,我是走着、站着、吃着、睡着都在琢磨。”王师傅说他有悟性又上心,是个学武的好料子。学了五年多,王师傅说自己会的武术小群超几乎都已经学到了,就叫他不用再来了。
下乡到宝坻偶学少林功夫
1964年,上初一的群超师傅下乡到宝坻县的一个村子里。他白天干农活,晚上练武,村子里的年轻人看他练得有模有样,就聚集在他住的院子里跟他学习。
“那时候,在另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练少林功夫的,好像叫张启明,我就去跟他学少林。”群超师傅说,他有个习惯,听说哪里有练武的人总要去切磋学习。那时候,他每天干完活,要走十几里路,去跟张师傅学习少林功夫。“那时候,张师傅有自己的帮会和弟子,叫‘英雄会’,我没有加入,但是张师傅仍然很用心地教我,我俩也经常互相切磋。”
于是,群超师傅一边学武一边也在教武。“我住的那个庄户院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别的人家都种菜,我却种了三排树,把地面平整出一片大场子。每天下了工,院子里会有三四十个人跟我学武练武。休息的时候,我还给他们‘说评书’,都是我小时候听的,《水浒传》《三国志》等等,大家都特别爱听。那时候,全村我家的那个院子最热闹了。”
群超师傅回忆在宝坻的11年,说当时虽然苦累,但是因为“有武相陪”所以生活还是很有乐趣。更重要的,在那里,下乡的苦生活锻炼了他吃苦能干的性格,同时,武术水平和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锻炼。
白天卖肉晚上习武苦学戳脚功夫
回城那年,群超师傅已经26岁,被分到天拖副食店工作,主要负责卖肉。下班后,他就到各个公园去遛,“那个时候,好多公园里都有练武习武的人,大家在一起探讨切磋,气氛特别好。”
偶然一次,在南开公园,群超认识了在那里教练戳脚功夫的曲宗奎师傅。“据说,戳脚的创始人就是梁山好汉武松。也有俗话说‘天下武术出少林,少林武术看戳脚’。戳脚这个功夫太好了,它手脚并用、有攻有防,是代表北腿中高水平的一种功夫,号称北腿之杰。”
群超师傅决定要好好向曲宗奎师傅学习戳脚,“曲师傅是咱天津戳脚大师,功夫武德都非常好。”群超拜曲师傅为师,一心要把戳脚学好,两年多的苦学钻研,群超师傅不但学到戳脚的精髓,而且将自己的体会和其他功夫的有益之处融入进去,加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