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旅吧 关注:0贴子:2
  • 0回复贴,共1

艺术之旅:刘阳武夷山作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阳艺术:为武夷山立传
——从沂蒙山到武夷山
正山正岩茶农
2020年11月疫情期间,北京艺术家、沂蒙画派创始人刘阳先生,莅临武夷山。即被武夷山秀丽的丹霞风貌、苍翠繁茂的植被、诸多历史传说,及处处茶山、户户做茶、无处不茶的景象所吸引。
在感受山山茶场、家家茶厂、户户茶店,餐馆、酒店、宾馆林立的三姑的同时,走遍武夷的山山水水:景区内外的大王、玉女、九曲溪、天心禅寺、三坑两涧、星村、赤石、小武夷、桐木、后源村……每个山头、沟涧、角落,刘阳先生开始用他的画笔,描绘他所见、所感的武夷山。
地处福建北部的武夷山,不仅有着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说。从彭祖与子武、夷开山辟壤,到千百年遍植、制作岩茶、红茶,成为中国岩茶、红茶的发源地与主要产区,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茶事,自古是农事。茶,发源与中国,东、南地区适合茶生长的自沿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长江流域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北至山东、河南……。成品茶因产地、气候、工艺不同有:绿、白、黄、红、黑之色。更有多种直接炒制、晾晒、半发酵、发酵工艺。
自古《茶经》有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武夷岩茶、红茶,多生长、种植在岩凹、石缝及坡边叠石辟壤中,即岩岩有茶、无岩不茶。武夷山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红茶(自然晾晒、半发酵)、岩茶(摇青、焙火)的主要源产地,与特有的“岩骨茶韵”,就在于武夷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构造(沙砾岩)、自然风貌,是造就好茶的天然之地。优质岩茶代表的肉桂、水仙、白鸡冠等品种,享誉海内外。这其中自然野生杂交的菜茶、奇种、老树、老枞,因产量少,多为定制;剪插单性繁殖的新品、高枞,多为量产。
分为:正岩(武夷山景区内,三坑两涧为代表。武夷山景区内,因有千年母树大红袍,所以所产正岩茶,统称“大红袍”),半岩(武夷山景区外),周茶(武夷山周边地区)。桐木为代表的高山正山岩茶、红茶(小种、金骏眉)……。
茶,喜阴,成茶怕光照高温与受潮(光照、高温,绿茶会变黄、失味;红茶会返青。受潮绿茶、红茶都会发霉变质,失去焙火的“岩骨茶韵”,所以成品绿茶多密封放置冰箱,恒温恒湿保存;成品红茶则密封放置铁桶,置于木架之上,通风隔潮保存)。
这些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茶的保健功能与药效,茶饮与茶餐,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尊崇。茶,已是当今慢生活品质的标志。
刘阳先生对茶的理解:
茶,这片有着几千年历史、影响世界的树叶,不论产在哪里、工艺如何,最终是用来喝的。无需神化与神话。
茶与玉有相同之处;玉,不琢不成器;茶,不制作只是树叶。(品)种、(产)地,是茶最基本的资源品质的要素;工(工艺,从采摘、晾晒、揉捻、到焙火、储存,及喝与品的方法),是决定茶自身品质、人文价值与经济价格的决定因素。茶固有与制作出来的色、香、味,是最直接的、骗不了人的。
茶人,首先应该是:对茶有专业深层次的了解、理解,能与一片树叶交流沟通,集识、采、制、品于一身的制茶、鉴茶、赏茶,“看天(天气、温度、湿度)做茶(采摘、晾晒),看茶(不同区域、品种、采摘时间)做茶(晾晒、摇青、焙火)”的高手、能工巧匠。并不只是书本概念的一知半解与道听途说,与不问究竟的一味沿袭前人之法,甚至炒作。
秉承30多年创新,用心创作武夷山系列作品及巨幅长卷《武夷居山图》:
刘阳先生30多年的艺术创新,自1986年至今创立的沂蒙画派、画风,并创作大量系列巨作中,始终如一,坚持将:广博的文化、综合学养;宽阔的视野;思想的高度与深度;相当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自然、社会、对事物特性、规律的把握;精湛的技巧、技能;也融入武夷山题材作品之中。
30年,在不断形成与完善“现实的哲理、浪漫的敏感、象征的朦胧、荒诞的解构”艺术思想与技巧体系的同时,刘阳先生书画艺术,独特创新的特点大致如下:
1、题材创新。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在沂蒙画派表现沂蒙山的系列作品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武夷山山山水水的自然规律的同时,根据艺术规律,或用大构成、大块面、大色彩,强化武夷山的整块岩体为山的壮美;或是用水墨韵味,抒写武夷山的灵秀、疏淡与趣味。
2、构成创新。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构成:A武夷山山水、以茶为代表的题材选取的布置,B整幅作品的构图、设置。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的构成,吸收围棋的用边与黄金分割比例,整体中有重点,重点中亦有重点。同时利用边的空间的边际效应,通过用笔的节奏、内容的旋律、物象的方向、光影色彩的递进,将视线引到画外,延伸了情节感,拓展了欣赏与想象空间。
3、造型创新。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造型:A选择武夷山山水、以茶为代表的物象自然结构、形象、比例、动态,B艺术化结构、形象(包括变形、符号化提炼)、比例、动态,C点、线、面的造型方法。中国画多用线条造型,西方水彩、油画则点、线、面互用。造型不是抄形,需要有专业造型基础,与变化提炼能力。刘阳先生作品中的物象造型,是根据作品需要,通过改变物象比例、透视、形状、及色彩、光影,实现的。造型最关键的是:在科学的结构与美学基础上,突出强化物象规律化的趣味,而不是随便乱来。造型直接影响作品的深度、寓意,及风格特点。
4、透视创新。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也就是画中物象,根据需要任由作者任意上下左右排列组合;西方水彩、油画是科学的焦点(一点)透视。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是在传统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西方绘画与摄影的焦点透视,及俯视、仰视、侧视等多种视角,从而拓宽了视觉空间与层次。
5、笔墨创新。中国画历来注重用笔、用墨。用笔即用笔的方法(笔法),是指用笔的力度、方式;用墨,则是指用单色墨,造型、勾画、点染、渲染,这其中用水调和是关键,浓、淡、干、湿有墨分五色之说。中国传统水墨画,最大的问题是,对物象结构研究不足,过分强调“写意”的不求甚解,及所谓过于盲目与随意的“空灵”的留白,以至于导致以编造、堆砌,掩盖对结构把握的欠缺,看似表现的内容铺天盖地,却常常流于空泛、薄弱,缺乏力度。用笔的能力与程度,决定了水墨的趣味与效果。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在继承吸收龚贤、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等先贤,用笔灵动或的层层积染的基础上,更加灵活的用水用墨,达到匠心与天成有机融合的 境界。
6、色彩创新。中国画中写意画、水墨画,多以单色墨为造型、勾画、点染、渲染的主要方法,追求“雅”或“淡”。但是淡雅,并不等于色彩单一、单调、单薄。西方水彩、油画,则讲究科学的色彩关系与整幅作品的调子(色彩倾向)。中国画对色彩的理解有些过于极端,要么以中国画工具材料的宣纸、水墨是特色、认为“水墨”是中国画的“魂”,对色彩加以排斥;要么在对色彩关系、科学规律、色调,及用色彩造型缺乏了解、研究,只知物象的“固有色”,或是盲目照搬西方水彩、水粉、油画色彩的使用。乱用色彩,导致脏、乱、腻、花。刘阳武夷山题材作品,每一幅作品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同时融入其他色彩,做为微调与补充,既保持作品的通透、洁净、清爽,又丰富丰厚。从而达到表现四季、晨昏、阴晴与光、色的最佳效果。
7、线条创新。中国画自产生之日起,千百年一直是用线条造型。刘阳先生自幼习书法,对点、线有极深刻的理解。而他线条技巧的升华,是在大学时期,他通过有人推的装满湿砂子的小推车轮,留在地上的那种压力、力度、拧曲的痕迹,受到启发。所以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作品的线条,结合点、面,弹性与张力十足、变化无穷。
8、光影创新。中国画历来只画形、色(随类赋彩),不画光与影;西方水彩、油画,则在注重科学解构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光影关系(有光才有物象)。光影引入中国画,是受近现代西方绘画、摄影影响。光是造型的基本手段,没有光,黑黢黢一片,不可能有物象外形形象,也就不可能有“意”的传递。但中国画对光影的理解,却始终处在“一点光源”的被动与教条的之中。如同好的摄影作品,恰恰是通过对主光源、固有色、反光、环境影响等光线的发现与使用,达到最佳效果。光,不仅塑造了物象的外形,也塑造并影响物象的色彩,甚至思想深意。所以在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中,会有很多种光的形式出现:或一片天光穿透云层直泄而下、或如舞台一束光线斜射而出、或受阳光、环境影响的彩色雾霭蕴韵无限……
9、抽象与化、符号化创新:中国绘画从宋代文人艺术,到明、清的写意与意象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符号化、抽象艺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有很多人看不懂意象、抽象艺术。所谓“抽象”艺术的规律,不外乎是:要么取物象局部;要么打破种类界限,将物象结构、形象、色彩变形;要么重新加减组合与重叠……。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的抽象与符号化,包括:A通过比例、透视变化,将物象重新变形;B根据作品需要,人为改变与调整色彩关系;C通过设计方向、动态、空间及笔墨、光影、色彩,重新组合物象关系,并预留出欣赏空间。
10、签名创新。中国汉字特性,决定了自古产生的特有的书法签名与印章。秦汉以前,多是自皇帝到臣子的政令与商人的信用凭证,多用金属铸凿,并未用于艺术品上。中国书画注重在作品上签作者姓名、字、号,或是室名,始于宋元文人自刻印章与加盖印章之风,经明清一直延续至今。由加盖作者姓名印章的补充与趣味,衍化成以示郑重与真伪。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的签名,不再是以往题写作品名称与签名的“落款”模式,更多的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不是为了签名而签名,而是将签名补充成为作品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11、艺术思想创新。80年代香港陈余生等先生,将刘阳先生艺术思想与技巧体系归纳为:现实的哲理、浪漫的敏感、象征的朦胧、荒诞的解构“。其实不论自然、社会、人、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每时每刻都是在现实与幻象中纠结。顺应规律、不断完善,就成为最重要的“适者生存”的特质,顺应便可平和、平淡、平静,便可静观、内省,便可见本性、真性,便可不矫饰。经过提炼的“真”与“朴”的简洁与纯粹,是艺术思想最初元的原动力。才会永持不重复与不断变化的创新的丰富、丰满。刘阳先生武夷山题材作品,亦延续了他30多年的艺术思想内涵。
12、文化内涵创新。中国书画,自古分为官宦士大夫、与文人、及匠人之作,历来文化人是创造、创新与提出并探索、完善观念、概念的主流(能写会画的古代官宦士大夫,亦大都是经科举为官的文化人)。宋元以来提倡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文人画,更加注重文化气息与笔墨情趣。随时代变迁,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当下,并不是会背、会写几首古人的诗词,就能唬人那么简单了。综合文化素养、眼界、生存背景、价值观念、态度、与专业标准、水准能力,是艺术创新内在的核心。同时,现时代材料的更新,发现、融合、完善多种元素与文化含量技巧、方法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用现代人的视点、思维、方式,表达、表现,新的题材、内容、规律、趣味,是当代艺者需考虑与要做的。刘阳先生的武夷山题材作品,正是他30多年持之以恒的文化内涵创新。
刘阳先生将他掌握与理解的古今诗文、书法、篆刻、中国画、水彩、油画、版画等多种艺术元素,甚至其他学科的概念与方法,将取舍与精致,有机的融合起来,不断创造变化的多维艺术感觉与空间,总能令人领略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高度、深度、广度。
刘阳先生历经数月,创作的武夷山系列作品,尤其是《武夷山茶居图》长卷,在宏篇巨制的震撼之中,奇、润、苍、厚、气、趣,贯穿始终。
长卷,中国绘画的特殊形式。
历史上五代董源的《千里江山图》(水墨)、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青绿)、宋代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枯笔)、当代张大千《长江万里图》(泼彩),是中国美术史上璀璨的集自然、历史、人文 、艺术于一体的杰作 。
刘阳先生创作的《武夷山居图》长卷,以崇阳溪的一带碧水为纽带,取武夷山地标大王峰、幔亭,及三姑、武夷宫、宋街、玉女峰、天心禅寺……,也将小武夷的的仙人岩,有着绝美山坡梯田的后源村,纳入其中。注重细节刻画,融入在苍茫、凝重的水墨中,
正如刘阳先生在《武夷山居图》长卷提跋中所言:此长卷创作是比较艰辛的,因自然中很多山水与传说,比较分散,且大多隐逸在山水之间,因纸张、透视所限,只能选取其中一部分,不可能全盘堆砌,武夷山72峰中的很多山峰,及赤石、下梅、桐木、五夫等无法同时表现,甚是遗憾……。
刘阳先生创作的武夷山系列作品与《武夷山居图》,无疑是刘阳先生继立足于北方山东开创沂蒙画派之后,对南方武夷山,从专业艺术家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解,与风格独具的艺术表现力的阐释,为武夷山造像、为武夷山树碑立传。用笔墨开创当代武夷山茶山水画的先河。也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武夷山很多茶人所说:21世纪武夷的山山水水,武夷山的茶,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与提升。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各界领导,及很多茶企、茶人,得知刘阳先生潜心创作系列武夷山题材作品,给予了很多关心与支持。












1楼2021-05-08 18: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