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吧 关注:3,115贴子:27,872

评方北辰版的《孙权新传》,兼谈孙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2-25 22:41回复
          现在我已经不那么狂热于三国了,主要是不想让自己的视野被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事实上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两晋南北朝这类乱世故事也丝毫不逊色于三国时代。
          不过我毕竟曾经是一个“标准”的三国迷,也就收集过不少三国类书籍,人物传记方面,曹操、刘备、诸葛亮就不必多说了,孙权则不是一般的冷门,别说孙权了,整个东吴都很冷,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实在太少了,只有曹魏的一半左右,比起蜀汉更是连一个零头都达不到。
          然而,我总喜欢把目光瞄准那些被世人所忽略的事物,还是那句话:想放宽自己的视线。从上面的话你就可以看出,我也许会很喜欢某个派系或某个人物(比如曹操),但不会因此而拒绝观看其他内容的书籍。
          在连续的几年里,我发挥了自己的淘书精神,居然也A到了好几本吴系三国书,后来孙权的故乡富阳还给我寄来了一些民间传说一类的书,又没把我给乐死,有意思的是,当中有一本居然还是写孙权的爱情故事。
    


    3楼2010-02-25 22:45
    回复
            我目前收集的关于孙权的传记,有①尹韵公的《孙权传》、②张作耀的《孙权传》、③章映阁的《孙权新传》、④方北辰的《孙权新传》、⑤丁红的《三国人物孙权》、⑥施建伟的《虎踞江东的孙权》、⑦周思源的《吴大帝孙权》、⑧花城出版社的《孙权别传》、⑨黄忠晶的《人生例案丛书-孙权》、⑩富阳出版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之类的就不多说了(这类书籍个人推荐《吴大帝传说》,里边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以上列出的书籍中,①尹、②张、③章,这几本书是专业的历史研究,各有优劣。尹版写得相当不错,但对赤壁之战的看法令人无法恭维(尹老就是那个提出曹操兵力只有5000人的学者);张版个人觉得总体是三本中最好的,但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章版则有点作者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的意味,写的也不是很客观。
            ⑤丁、⑥施,是小故事丛书,篇幅较短,只适合让初心者看。
            ⑦周、⑧花,也是历史小说,篇幅较长,有一定的虚构。
            ⑨黄,是属于品读类,这本书还有另一个版本《孙权以弱克强的九九个方略》,书名很俗,但内容更详细些。虽然不是专业的史书,但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可以作参考的,只是作者似乎不太喜欢刘备,对曹操和孙权的评价明显更高一些。
            ⑩富,是一本珍贵的论文集,当中包括的内容并不止孙权的人物生平,还有不少颇有见的的观点。
            至于第④方北辰的《孙权新传》,堪称以上书籍中最有可读性的一本,其文笔极佳,可与林汉达比美,而且内容高度地遵从史实,当然,作者为了把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免不了会作一些合理的想像。
      


      4楼2010-02-25 22:46
      回复
              笔者认为一本好的史书,首先必须:客观、公正,可以有主观看法,但不能强迫读者非得按照自己的观点那样去思考问题。在这几点上,方版《孙权新传》基本可以拿满分。
              方北辰给很多三国人物立过传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往往能够跳出狭窄的视野,不去简单地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对”谁“错”,而是用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去分析、理解。
              比如最为敏丨感的荆州话题,有人指责孙权一方“不对”,认为孙权背叛盟友,从背后下手不够光明正大;也有人批判刘备一方“不对”,认为刘备纯属一个小人,从赤壁之战后到曹操去世为止这十来年间,只和曹军有过那么一两次交手,而孙权和曹操之间却年年交战,光是大规模的战役就超过八次之多,刘备始终只顾着发展自己去对同宗兄弟刘璋下毒手,从没有派过一兵一卒协助抗击他口中“势不两立”的“曹贼”,所以像刘备这样的无赖盟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这个问题上,方北辰的看法要更为宏观一些,他没有去偏袒或贬低哪一方,你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以“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标准来写三国历史的,也就是所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谁都可以和最痛恨的敌人拥抱,也可以和最“亲密”的友人反目。
              这可谓也是“大历史”的一种表现形式。
              要说方北辰版的《孙权新传》有什么不好的话,那就是有点简略,很多事丨件在书中根本没有提及,比如孙坚斩华雄、战吕布,孙权与吕范的故事,孙权草船“接”箭(也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还有凌统和甘宁的恩怨也有头无尾。
              此外,笔者还发现书中至少有两处地方出现错别字,主要是把人物名字拼错了。
              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相当好的,值得给出一个“推荐”。
        


        5楼2010-02-25 22:46
        回复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我们首先要看到一点,那就是江东政权,是由多个派系组成的,基本可以划为“江北”和“江南”两个集团。
                江北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孙权、周瑜、鲁肃、吕蒙等。
                这一集团的人士多来自长江北部地区,其成员政治策略也许有所不同(比如周、吕和鲁肃之间),但都是以整个中国为基础来布置他们的政略,所以特别热衷于开疆拓土。
                江南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四大家族——陆、顾、朱、张。(相信这四个姓氏,各位能够想出一些代表人物,比如:陆逊、顾雍、朱据、张昭)
                这一集团是南方当地的豪强,他们考虑问题总是先从自身的利益开始,故对进军北方的兴趣相对没有江北人士来得大,这倒不是说他们没有远大志向,而是人之常情,总要从关照老家开始嘛~
          


          7楼2010-02-25 22:47
          回复
                  了解了以上这两大势力后,你可能脑海里会闪过很多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丨件,并且开始查阅一下整个历史事丨件里的登场人物,你也许注意到了,没错,赤壁之战!
                  我们看看赤壁之战里的主战派与主和派吧。
                  主战一方的有:孙权、周瑜、鲁肃、吕蒙、程普。
                  主和一方的有:张昭、顾雍。
                  看清楚了没有,主战的多为江北人士,主和的则多为江南一方!
                  对江南集团而言,能否统一全国是次要的,毕竟这些人的根基就在这里,即便打下再多的土地,也不能给自己捞得更多的好处。所以江南人士相对不在乎自己的主人是谁,只要能够保全自身就行了,说不定哪怕曹操来了也没关系(后来晋灭吴时就是这样)。
                  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在这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里,南方地区的统领者换了一个又一个(包括:东吴、东晋、南宋、南齐、南梁、南陈,史称“六朝”,全部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但当地的豪强始终牢牢地掌控着政局,他们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南方政权的决策方向。
                  赤壁之战时,孙权虽然有意和曹操决一高下,但主和派的势力太大,孙权显然孤立无援,只好寻求江北集团的支持,在这个紧要的时刻,正是周瑜和鲁肃拉了他一把。
                  纵观孙权的一生,他对江北人士的亲近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对江南一方则是有时亲近,有时打压。
                  因此可以看出,阻碍孙权向外扩展自己的实力的最大因素,既不是曹魏的强大,也不是蜀汉的所谓“正统”,而是来自内部的压力。孙权与豪强的冲突,首先就产生在这里。
            


            8楼2010-02-25 22:47
            回复
                    三国的君主,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豪强地主,但都没能搞好皇权与豪强的矛盾——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调和的。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晋国。司马氏吸取了历史教训,便将亲族派往各地,妄图用以牵制众豪强。这下可好,结果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缓解,亲族们倒是和地方势力勾结起来了,于是有了震惊朝野的“八王之乱”。
                    三国灭亡后,这类情况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东晋时期这种现象特别严重,正如百度百科上所说的,东晋时“整个世家大族都不忠心于司马氏,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这是政治上特点”,到了南北朝时期,对官员的出身之要求简直苛刻到了极点,很多治国之才、善战之将,只因不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就终身难以得到提拔的机会(比如南梁名将陈庆之就是如此),直到隋唐时代建立了科举制度,这种现象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也是隋唐之所以是划时代的伟大王朝的原因之一。从这点来看,似乎不能太过于苛求三国时代的君主们,而三国的昙花一现,似乎又是无法改变的。
              


              10楼2010-02-25 22:47
              回复
                      阻碍孙权壮大自己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还是内部原因,这就是军队问题。
                      东吴的军队主要由水军组成,在江面上横行无阻,和曹操一方交起手来绰绰有余,可一旦上了陆地,那就不行了,战斗力简直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就拿周瑜来说,赤壁之战一举击溃了曹军,看似好不威风,然而在随后攻打江凌时,却打了整整一年才打下来,这还算是够快的了,有些城池那是反复打了又打,始终就是攻不破(至于合肥这种拥有先天优势的易守难攻之城,那就更不用多说了,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不知有多少名将折戟于此)。
                      孙权的军队不利于陆战,这当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东吴没有骑兵。
                      南方河流很多,造船产业很兴旺,然而缺少良马,不利于培训骑兵部队,所以你别看孙权每次出征几万人,但那些都是步兵,真的和强大的曹魏骑兵打起来,那恐怕7:1也没得拼。
                      想要征服北方,就得有骑兵,如何获取战马,一直是令孙权头疼不已的重大问题,于是,他想到了与曹魏貌合神离的辽东。
                      很多史学家一味地批评孙权在辽东问题上很刚愎自用,却很少去认真地分析其中的深层原因,这一点上,方北辰的《孙权新传》倒有着比较客观实际的说法,那就是孙权对辽东的经略,既是想拉拢这一势力,也是想与其建立贸易来往,从中购买马匹运往南方。
                      然而孙权过于急躁和盲目乐观,最后被辽东耍了一回,落了个人财两空。
                      这次失败,对孙权的打击很大。事实证明,孙权雄心未灭,也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导致的结果就是,尽管他发动了比诸葛亮多上十倍的北伐次数,却收获极小。
                      孙权在辽东风波中唯一该被批评的,只是他太急于求成,而不是企图和辽东打交道。
                


                11楼2010-02-25 22:48
                回复


                  IP属地:上海15楼2010-03-19 19:59
                  回复
                    • 59.62.91.*


                    16楼2010-06-26 17:27
                    回复
                      楼主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角度来看待东吴,太感谢了!


                      17楼2010-07-03 16:19
                      回复
                        写的不错,由于演义的影响,人们总是忽视孙权这一人物,但是孙权对后世的影响却无人关注,比如对江南经济的振兴,对台湾的探索,对中国航海外交的影响,为中国和东南亚的外交起了一个好的开头。


                        18楼2010-07-05 11:18
                        回复
                          顶~~好文!


                          IP属地:上海19楼2010-07-15 23:56
                          回复
                            孙权传我到现在一本都没看过。很想去看看张作耀的孙权传,看过他的曹操传,总体还不错。


                            21楼2010-08-23 13:16
                            回复
                              顶一个


                              22楼2010-08-27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