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yle吧 关注:9贴子:294
  • 12回复贴,共1

{高中}[政治](必修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中}[政治](必修一)
复习资料


1楼2010-02-23 13:50回复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主干知识】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商品(了解)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重点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重点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重点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楼2010-03-04 21:45
    回复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 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 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生产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处于有利地位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处于不利地位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2)劳动生产率可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
      (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分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的价值总量
      (注意:六个量之间的关系
                                                                                          )
      4.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个别劳动生产率尽管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会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缩短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会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企业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2)由于价值决定价格,而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如果某行业的每个企业都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则会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而且商品的价值量变小,就会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等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a.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
      b. 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
      c.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
      d. 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4楼2010-03-04 21:45
      回复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
        理解: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获利减少            生产缩小
        生产扩大          获利增加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生产者提供质量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就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主干知识】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
        A、钱货两清的消费: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获得的,这种消费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由买主自己享有。
        B、贷款消费:一次性付款超出个人支付能力,预支未来收入进行的消费。这种消费对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注意:贷款消费除了包括到银行贷款,也包括赊帐、打白条等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提高人们现有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会增加未来的消费负担,要慎重考虑未来的收入水平。)
        C、租赁消费:通过短期租赁的办法,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租赁消费的适用情形:对一些商品消费者使用的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而买下它们又不划算的。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
        A、生存资料消费:满足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
        B、发展资料消费: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
        C、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消费。
        (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种消费的比重会逐步减少,后两种的消费比重会增加。)
        3、消费结构
        (1)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楼2010-03-04 21:45
        回复
          (2)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4)恩格尔系数:是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一个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4、消费心理
          ⑴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评价:要具体分析,反对盲目从众。
          ⑵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评价:可展示个性,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但要考虑社会认可和代价,不宜过分标新立异。
          ⑶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评价:受攀比心理影响,是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不可取
          ⑷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评价: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消费,属于理智的消费,应提倡。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消费滞后。
          (注意:量入为出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这里的“入”包括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要求: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A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B特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C倡导绿色消费的意义:绿色消费观念,(对消费者)有利于个人的生命健康;(对生产者)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对经济)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也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原因:从历史角度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从现实国情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从个人成长看,艰苦奋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
          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②各环节间的关系:
          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
          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6楼2010-03-04 21:45
          回复
            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
                   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楼2010-03-04 21:45
            回复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无论哪种所有制企业,都有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法律特征: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受益权、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比较 有限 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 公司
              不    同 点 公司的资本
              (最主要区别)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本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 公司的资本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发起人数量 必须由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 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 股东仅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注册资本限制 注册资本最低限为3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比较高,最低限为500万元人民币
              相同点 1.都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有限”,即各股东都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合股”,即它们都是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的,资金都被分成股份,持有股份的人都叫股东,他们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 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8楼2010-03-04 21:45
              回复
                (2)措施:
                A、国家: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劳务输出;坚持“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B、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积极就业,自主创业。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就业观: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因此,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的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1)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我国颁布和实施了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
                (3)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措施
                (1)劳动者
                ①劳动者应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发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2)企业: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国家: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主干知识】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一)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利息:
                (1)含义:它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例如:存入100元本金,年利率为3.3%,一年后的利息为3.3元(100×3.3%×1)
                4、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1)活期储蓄
                A、含义: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1元起存、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
                B、特点: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是收益低。
                (2)定期储蓄
                A、含义: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
                (注意:定期储蓄中常用的方式是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形式)
                B、特点: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3)储蓄存款的风险: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也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含义: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注意: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部分。)
                2、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
                A、含义: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社会吸收资金,并按规定还本付息的业务。
                B、地位: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
                


                10楼2010-03-04 21:45
                回复
                  A、含义: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款人提供货币资金,并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
                  B、地位: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C、分类:工商业贷款、消费贷款    
                  D(补充)贷款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效益性等原则
                  (3)结算业务:
                  A、含义: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4)其他业务: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一)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股票的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
                      2、股东的权利: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3、股票投资的收入: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受到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股票投资者有可能遭受损失。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注意: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出资,除非公司破产清盘,但股票可以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这种流通性是股票的生命力所在。)   
                      4、股票市场建立的意义: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集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稳健的投资——债券
                      1、债券的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债券主要由期限、面值、利率、偿还方式等要素组成。
                  2、分类(根据发行者的不同)极其特点
                  类型 发行者 收益 风险 流通性
                  国    债 中央政府 小 小 强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中 中 较强
                  企业债券 企业 大 大 弱
                     
                  (三)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
                      1、商业保险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分类:
                       A、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
                       B、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等。
                      3、保险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三、储蓄、股票、债券的异同
                  储蓄 股票 债券
                  活期储蓄 定期储蓄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企业
                  债券
                  含义不同 (略) (略) (略) (略) (略) (略)
                  风险性 小 小 最大 最小 比政府债券小,比企业债券大 比前两者债券及储蓄大,但小于股票
                  流动性 强 较差 较强 差
                  收益性 最小 高于活期储蓄 收益来自股息、红利、股票升值,收益性最大 利率高于银行利率,低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低于企业债券和股票 收益性高于金融债券、政府债券和储蓄,低于股票
                  共同点 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有一定的风险,都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流动性是资产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流通性是指在市场上买卖转让;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的内容:
                  


                  11楼2010-03-04 21:45
                  回复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1)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A(对劳动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B(对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C 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D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部分内容新版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重点理解记忆)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经济领域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知识重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怎么样?
                    (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2)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2)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12楼2010-03-04 21:45
                    回复
                      4、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注: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1)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2)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3、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4、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根据筹集资金的渠道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5、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
                      A.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B.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C.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6、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种类
                      (1)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财政支出的种类(按照具体的用途分)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特别要注意社会保障支出,包括:A.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B.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C.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D.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7、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
                      ①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情况不存在;②财政收支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度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④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13楼2010-03-04 21:45
                      回复
                        (二)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能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三鹿奶粉事件)
                        第一、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的含义:市场规则就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的具体规定。
                        市场规则的内容:一是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二是市场竞争规则,它是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三是市场交易规则,它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第三、|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A.自发性: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谋取私利。
                        B.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因此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C.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就会导致滞后性。
                        3、仅由市场调节的后果:
                        A.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B.社会经济不稳定;
                        C.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C、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2、原因:
                        (1)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1)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
                        (2)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3)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三者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主干知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成就:
                        (1)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
                        


                        15楼2010-03-04 21:45
                        回复
                          就我的必修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嘛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7-29 0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