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源堂吧 关注:86贴子:286
  • 0回复贴,共1

蒋士生教授:古中医学博大精深,从伏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伏毒,溯源于《内经》,发展于明清,近现代伏邪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广泛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伏者,匿藏也,所谓伏邪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毒指毒气严重剧烈的病邪,故一般解释为邪盛谓之毒。
表现为毒性猛烈,病情危重,或迁延反复难祛的临床特点,以人体正气先虚、脏腑阴阳失调为前提,病及脏、腑、经络、气血,病性具有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的特点。
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从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本病初期多无症状,常因饮食、情志、外邪侵袭而反复发作,病程长,病情反复,符合伏毒致病的特点。
由于正虚是伏毒致病的必要条件,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由情志、饮食、外邪、药物等因素引起脾胃损伤,脾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贯穿疾病的始终。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或气损及阳而气阳两伤;或气损及阴而气阴两虚;或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阴阳两虚。
因此,益气健脾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固本之根本大法,是逆转、延缓病情、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是基础。
案例:
患者,男,40岁,因“胃脘胀痛2年余”入院。初诊 (2014-06-20):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胃脘部胀痛,无反酸及嗳气,偶有胃脘灼热,2个月前就诊于湘雅三医院,胃镜检查:浅表糜烂性胃炎,病理检查:(胃窦黏膜)灶性肠化,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奥美拉唑、胃复春、铝碳酸镁口服,症状未见缓解。
现症见:胃脘部胀痛,偶有胃脘灼热,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中医诊断:痞满;辨证:脾胃虚弱,湿毒内蕴;
治法: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拟方健脾益气解毒汤加减
复诊:患者胃脘部胀痛明显减轻,胃脘灼热消失,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三诊:患者偶有胃脘胀。上方加减治疗后,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检:(胃窦黏膜)慢性浅表性炎。

按语:
此患者症状少,胃脘部胀,隐痛,偶有灼热,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气机不畅故胃脘胀,隐痛,湿毒之邪灼伤胃络故灼热,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为法,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益气,麦芽、淮山药、薏苡仁消食助运,蒲公英、败酱草、黄连清热解毒,木香调畅气机,延胡索、三七化瘀生新止痛,促进黏膜修复,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益胃,2诊加用百合养胃阴,以防热毒之邪久灼伤阴。


1楼2020-10-14 15: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