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研究细节,以北大核心和EI水准的论文为例:
1. 国内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两类,一类是神经损伤诊断和康复,一类是脑-机命令控制机械设备。而且大部分是是单向脑--机,极少看到有机-脑方向的研究。同时参与者和实验动物大多需要一定的训练。
2. 目前仍关注于特定模式下的事件触发电位识别,以信号识别率的提高为成果发表文章,例如《基于单通道脑电信号的疲劳检测系统》等。
3. 正在尝试结合数据科学算法,例如前馈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进行模式识别,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抓取目标特征等。
4. 硬件选择直接采购国外的脑电帽设备。例如使用NeuroSky 的意念传感器模块,或者是Neuroscan,Brain Products的脑电设备。在《可穿戴式干电极脑机接口系统设计》中脑电探测精度可以达到μV级。
5. 部分论文中,脑电信号仅仅被封装成一个一元变量。例如《基于TGAM脑波模块的小车控制系统》中该参数越高,速度越快。参数越低,速度越慢。或者用类似的方法来控制无人机的飞行高度。
6. 部分论文中直接调用了外部厂商封装好的参数,例如调用第三方厂家的接口的“放松度”,“专注度”等参数,从而省略滤波降噪和模式识别的步骤。(基于TGAM脑波模块的小车控制系统)
7. 部分论文中使用了模拟的EEG数据或者是模拟的机械手臂,而没有真正的进行BCI或者是机械手臂的研发。如《基于改进单关节信息传输模型的闭环脑机接口系统设计》。
(下图为西安交大的通过BCI进行驾驶员疲劳检测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