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深海之惊蛰吧 关注:724贴子:1,370

回复:来自一个山晚党的呓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营救飞行员篇:
乔瑜要换药,中间一个关键环节,或者说赌的就是“你会马上疼得满地打滚,我相信你老婆不会见死不救吧”。乔瑜是知道陈山不是肖正国的,他应该也会揣摩陈山对余小晚只是被迫演戏、逢场作戏,但是他却能将这个计划的成败押在余小晚一定会救这个假丈夫上。可见连他也看出来,就算陈山对小晚不是真的有情,小晚对陈山也已动了真情。而陈山接受这个建议,可以说是听从安排,也可以说他相信乔瑜的话没错,他知道小晚对自己这样程度的关心是不需要任何怀疑的。
小晚和张离在办公室,陈山敲门说“我”时,小晚先反应过来“是正国”,张离可是特工啊,特工的灵敏度本应更高的,而且两人一个在单位和陈山相处,一个在家里和陈山相处,时间长度差不多,是否说明小晚爱得更深挚?更纯粹?或者说张离的注意力更多的在这件重要的事上。看到陈山嘴唇苍白满头冷汗站不直腰的样子,小晚一迭连声:“怎么啦这是?你这,怎么突然这样啦?”小晚又是惊呼又是搀扶,张离不便搀扶,但她的第一反应是:“到底怎么回事?”她的语气太冷静了,以她沉浸在这个重大事件的敏感性来说,她第一时间就意识到陈山的反常不是偶发事件,她的脑子一定在飞速地运转:出了什么状况?敌人要做什么?接下来该怎么办?
的确,张离在工作上的专业性使她可以更好地与陈山一起配合完成各种任务。而从另一方面说,正因为张离的职业性,使她对陈山的关心总是掺杂了工作的必要。此时,她对事件的关注明显就超过了对陈山本人的关心。小晚专心地在为陈山做检查安排准备生理盐水和人手的时候,张离多次环顾四周,至少可以说她有一半的心思还在工作上。果然,小晚在观察陈山的脸色、抚摸陈山耷拉的手时,张离已经发现了异常:“怎么回事,中毒的好像不只他一个。”最搞笑的是,小晚一走,她先让陈山“别说话了,忍一忍”,下一句就是“今天发生了好多事,你知道什么,赶快都告诉我”,哎,不是刚说让他别说话吗?陈山不是装出来的疼啊!张离真是一个为信仰可以献出所有包括生命和感情的人。
小晚拿了盐水过来为陈山催吐,全程拍打他的背,一直焦急地问着:“怎么样?”张离有她的任务,她一直在触角全开地巡视,当然她已经从陈山口中知道事件的紧急性了。不可否认,她是一位非常敬业的特工,敬业程度和小晚作为医生一样。在这方面,她俩值得同样的尊重。但如果需要选一位作为陈山的伴侣,小晚应该是那个更温情的选择。陈山和张离,还是更适合做一对工作上配合无间的伙伴。


IP属地:上海25楼2020-07-16 09:49
回复
    病床告别篇:
    他跟千田提出要求,一是去看小晚,一是为父亲做生煎。我觉得他对接下来的行动是抱着冒险的心态,完全没有把握,已做好了会送命的准备。事实是后来大吉大庆用生命才换得他的活着,而张离也未能幸存。那么如果他就此死去,此生最放不下的有两个人,父亲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作为他的另一个儿子,如果死在他之前,在陈山心里是大不孝,所以他要去看他。而剩下的人,为了他弄到生死未卜的小晚是他最牵挂的,毕竟兄弟们是健康的,连小夏都已经长大了。可想而知,这一次的送别他的心情会有多么沉重,他是以最后看小晚一眼的心情去的。编剧甚至为了这个重要的场景,特地早早就开始埋线。千田去他家抓他那次,他穿着衬衫马甲出门,小四帮他把外套和围巾拿出来,让这条围巾在他不能回家就去告别小晚的时候可以用上。
    他先细细地从床尾开始帮小晚整理被子,好像小晚是因为睡觉不老实踢了被子才搞得这么乱七八糟,好像他此时就是一个居家的丈夫,为任性的老婆周到地盖被子。
    整理到床头的时候,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又狠狠地看她一眼。这个叹气比帮她穿鞋那次的力度还要大,因为看到她昏迷状态中还不安分地把手臂搁在被子外面,所以这口气中包含着太多的含义:我多半再也回不来了,还是这么不会照顾自己,以后一个人怎么办呢?无人能听到,所以不怕暴露自己有多么多么的担心。
    他把小晚的手臂放进去,坐下来,定定地看了她几眼,然后歪头啧了一声,那种让我拿你怎么办才好的恨铁不成钢,这个女人,为什么要为我搞成这样呢?又回头:“余小晚,睡够了就赶紧起来吧!像你这样的人,就应该在舞厅里面旋转、发光,让所有男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你身上。就这么躺在这儿,太浪费了。”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诀别时刻,尤其是小晚还昏迷不醒,听不到他的话,通常人会不带任何伪装,将自己想说的用最直接的语言表露出来。陈山清楚自己对小晚有着太多太多的亏欠、愧疚。所以他应该深情脉脉地叫她一声“小晚”的,而且在这之前明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只叫“小晚”的了。偏偏这时候开口却是“余小晚”,好像他俩多生分似的。
    他就那么笃定小晚能醒过来?他就不担心小晚一直昏迷?可是他说她只是在睡懒觉不愿意起来。他是抱着再也见不到的心情来的,他应该祈祷她能快点苏醒,苦口婆心地叮嘱她以后好好照顾自己,可是他却说着什么跳舞旋转这样此时此刻对昏迷的小晚来说还太奢侈根本无关痛痒的话。最后一句甚至都带了点埋怨的口吻,就好像在训斥一个到了上学时间还赖床的小孩一样。
    每一句话都不适合作为生离死别的留言。坐到小晚床前,看着她憔悴的容颜,想到自己马上要赴死的明天,对于这一刻的陈山来说,似乎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道别,而是发现。
    发现自己最留恋的是不客气地直呼她的大名,那样喊她的自己也是生龙活虎的、阳光灿烂的、没有任何死亡阴影的,就像听她直呼自己“肖正国”时一样的精神百倍。之前陈山喊她小晚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火场相救火烧眉毛的危急时刻,一种是跟她划清界限后在别人面前,叫她“小晚”的特地撇清关系。叫她“余小晚”往往是两人平日打情骂俏,他知道,小晚和他一样,最心水的是那样曾经有过的甜蜜时光。连名带姓正是独属于他俩的传情达意的方式。他知道小晚会更喜欢他叫她“余小晚”,更喜欢那样叫她时意气风发的陈山,就像陈山也是多么喜欢那个嘴里嚷着“肖正国”然后如一阵风般跑出来抓住他的余小晚。这样一个称呼在下意识中暴露了他对和小晚相处时的轻松、愉悦、热烈是多么的不舍。这是含着泪的戏谑,是用随意、快意来掩盖沉重、包裹剧痛。
    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既拿她没办法怎么还在躺着,又不忍心真的责备只是宠溺地催她快起来,就像嗔怪她不穿鞋会着凉又忍不住马上为她修好穿好,嫌弃她不会把生的变熟的又不顾疲劳也要为她做宵夜。那种爱恨交织、酸酸甜甜的纠缠,是他生而为人最鲜活的记忆、最值得回味的心情。只有那些时刻,陈山才真的爱过,享受过爱情洒给他的阳光,滋润他的雨露,让他仿佛听到自己的生命如春天的细叶般发芽生长的声音。
    发现自己最心动的是那个会让小混混陈山一眼就忘不了的光芒四射的余小晚。陈山不喜欢跳舞的女孩子吗?他不喜欢跳舞吗?以前他可能只是没机会学,如果说在军人俱乐部跟小晚跳舞还只是完成任务,那么后来炸毁了特种军需仓库,那么嘚瑟开心的时刻想到的庆祝方式是和张离在家里跳一支舞,又作何解释?他这样的小混混,不会不喜欢跳舞这种张扬恣肆的娱乐方式的。穿着红裙翩翩起舞的小晚如同一朵在幽暗夜色中绽放的妖娆无比的昙花,他这样活泼的心性又怎会对如此耀眼的光源无动于衷心如止水?
    像你这样的女人,就应该在舞厅里面旋转、发光——是的,她本该是那样艳惊四座的女人,是那样不可一世的女人,是那样如太阳一般吸引众生的女人。可是如今,她躺在这里,毫无生机,不复往日的神采。这一切,都是拜自己所赐。陈山的心被自责的虫子咬噬地千疮百孔,说到“发光”的时候,眼中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地滑落下来。
    所有男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你身上——我甚至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一种骄傲和自豪,看,这就是余小晚,那样美丽,那样不可方物,如皇后一般睥睨天下。是“所有男人”的目光所在,自然,也是“我”这个男人的目光所在。更何况,这个本可以俘获天底下所有男人心的女人,现如今,竟愿意为了我变成这样。于是,比起这骄傲和自豪,更多的心痛和我何德何能承受你这般深情的爱怜吞没了他。
    一字一句都在告诉我们,陈山自己或许都没有听到的心声:我最怀念的原来是,两个人天天斗鸡眼的日子,在舞厅里为了她和所有其他男人开杠的日子,看她风风火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日子。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他累得在沙发上睡着了,她轻手轻脚为他盖被子;他怂恿她打三万,转眼赢得一顿飞白眼。此刻才领悟,当时只道是寻常。
    于是他又语重心长地劝说她:“就这么躺在这儿,太浪费了”,好像小晚现在跟平常一样在对面听他训话,也许马上就会回嘴,或者给他一记飞刀。想象她灵活生动的样子,他的嘴角浮起一个仿佛憋也憋不住的浅浅的微笑。
    伴随着这笑意,他又深深地看她几眼,再一次呼出一口长气,然后低下头把围巾拿下来,整齐地理好,小心翼翼地轻放在床头柜上,又叹了一口气,好像除了无声的叹气,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纾解他澎湃的内心。再看她几眼,抹掉眼泪,转身离去。
    全剧中,似乎他从来没有主动和小晚有过身体接触,除了穿鞋。其他时候都是小晚来抓他的手、挽他的手臂、扳他的腰。最初是因为两人关系的微妙尴尬,后来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已经爱上张离了,不该再和别的女人有诸如牵手、拥抱这样的身体接触了。穿鞋成了他把自己的心分派给张离以后唯一的一次出轨。就因为这唯一的一次心不听使唤,让小晚深陷其中。女人的心是有多么敏感,直觉是有多么精准啊。告别的全程,除了把她的手臂放进被子,陈山没有和小晚有别的肢体接触,哪怕只是摸摸她的脸。虽然我不相信,打算要把小晚独自留在这世上了,他会连这样的冲动都没有。
    因为他隐约明白了自己对过去的留恋,却依然拨不开此刻屏障内心的迷雾。对张离的“爱”使他对小晚的爱意表达生生停在了一步之遥。
    然而留围巾这个情节又一次出卖了他。陈河掩护张离逃跑时,已经预感或者说确定自己此次有去无回,他把藏着两人合照的怀表留给了张离。当我烟消云散,它会代替我在你身边陪你。如果这一次陈山真的走了,那么以后,这条陈山戴过的,有着他呼吸吐纳的味道的围巾,会成为小晚一辈子的珍藏。如果他不爱她,留下这条围巾,意味着时时提醒小晚她的伤疤她的遗憾。陈山难道会忍心这样对待一个视自己如生命的女人?同样,陈河在给张离怀表的时候,也是确信自己爱张离,张离也爱自己。如果他觉得张离已经爱上陈山了,那么这块怀表就等于在提醒张离她的背叛她的抛弃,他会吗?如果陈山要表达拒绝,他就应该把围巾带走,让它随自己一道,彻底淡出小晚的世界。所以留下围巾,也就是留下自己的心,留下自己无言甚至无知的爱。不是拒绝,恰恰是接受和表白。


    IP属地:上海26楼2020-07-16 09:50
    回复
      重逢一刻:
      从麻雀让他去延安开始,一直到到了延安遇上接他的人,一路走过去看到延安的各种景象,他的情绪都是低落的,也笑,却是皮笑肉不笑,眼睛里浓浓的忧郁。一直到看到小晚,听到那人说出她的名字,才真的笑了,连眼角的皱纹都出来了,好像一下子乌云消散、日光朗照。
      这场戏的精妙之处真是一言难尽。如果观众只是平平看过,那么最后你所得到的只有一句简单的情节概括——山晚重逢,顶多再加一句——陈山带了小晚最喜欢吃的青苹果。这样的理解水平相信每个看过的观众都可以达到,但如果只达到这一步,我们真的是辜负了导演的一片良苦用心。因为通过这两三分钟,导演想要传递的远远比一句话就能囊括的情节复杂得多。
      陈山明明在小晚诗朗诵时就认出了她,如果他要与她相认,这个时候迎上前去是最省力的法子。或者让小晚朗诵完,目光捕捉到人群中的陈山,毕竟这时他一个人穿着长衫鹤立鸡群,然后两人眼神交汇。但是那样的话,拍摄本身太过敷衍和平淡,也就放弃了对人物丰富心理空间的展示。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前一个镜头,陈山在台下听完小晚的诗朗诵,动情地用力鼓掌。下一个镜头,他从人丛中穿过,左右张望。然后走上台阶,这时一队女孩从旁边掠过,他定睛看了一眼那个向前方招手的剪影,又转过头继续往前走。最后他出现在一个门洞口,神情有些迷惘。这一节,只有短短半分钟的时间,短到你几乎来不及细想他在干什么。
      值得玩味之处正在于此。陈山并没有选择在诗朗诵后去找小晚。他是闯过多少枪林弹雨落得孑然一身才又见到小晚;小晚呢,上一次分离时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而今又如此生动活泼地出现在自己面前。这样惊涛骇浪后的重逢实在太珍贵了,它值得、也需要他不能草率而必须用一个隆重的方式来迎接和纪念。他想到的是,我得先为小晚准备好她最喜欢的青苹果,然后带着它们出现在她眼前。所以他是买完青苹果再来找小晚,而她已不知去向,于是就有了那二十几秒的寻寻觅觅。明明是要二人相认,却偏偏先来个故意错过,然惟其如此曲折跌宕,一番情深意重才能展露得更加充分。同样的,比起直接与舞台下的陈山四目相接,他拎起手里的青苹果那一刻,也一定会带给小晚愈加长久的心灵震撼和美好回忆。
      关于青苹果的拍摄也包含着一番匠心。若是导演先给观众看到他提着青苹果,我们也能从前面的剧情一下子明白陈山的用意所在,但是那样的话,后面小晚看到青苹果一瞬间传递给观众的内心冲击力就会大大减弱。影视作品的张力就体现在它要给观众尽可能高的期待感,然后再揭晓答案,这跟说书艺术、小说艺术等都有相通之处。更简单一点比附的话,谍战剧里一场博弈,紧张感积累得越充分,破局时候就会让观众越爽。
      而导演是这样设计的,陈山从人群中穿过时,导演只拍他的上半身,在门洞口出现时拍了他的全身,可以看到拎着网兜却看不清网兜里装的什么,最后让青苹果特写出现。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拍全身镜头时,陈山面前有人走过。这不是纪录片,会闯入无关紧要的闲杂人等。这是在拍戏,走过的人是群演,那么这里是直接让陈山拎着网兜站着,还是安排几个群演来混淆观众的视听,导演一定是有想法的。这样处理的用意正是让青苹果出现的那一刻,小晚和观众有最大程度的惊喜。但是如果你觉得青苹果出现得突兀,回头去检索的话,又会发现导演早就埋下了蛛丝马迹,不难猜出陈山在人群中走过时,镜头没拍到的手里已经拎着青苹果了。所以,短短一两分钟的戏里,青苹果的呈现就有了短篇小说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对陈山所选相认方式的处理,是为了展现陈山的内心世界,那么对小晚的,则是通过最后的相认一刻。设想一下,陈山怅惘之际,小晚在眼前出现,喊他一声“鞋匠”,然后两人相视而笑,也未尝不可。但戏里采取了先睹背影再见正面的方式。要认出一个人,通过背影总是比正脸难度更大。小晚凭借陈山的背影认出他,隐藏的信息是她曾如何对他魂牵梦萦,只有在日里夜里、眼前心中无数次想念勾勒一个人的样子,才会那般熟悉他的背影。
      她喊了一声“鞋匠”。如果小晚先见到真人再喊“鞋匠”,它就成了对已知身份的一种追认,而今,这声“鞋匠”却是用来确认身份的密码。对着陈山的背影喊出这一声的心理,大概就跟范闲用费尽力气拿到的钥匙开母亲留下了十几年的箱子一样充满期待与忐忑。所以陈山转过头来时,小晚脸上的神经仍然是绷紧的,不敢置信、不敢确定,心里“咚咚”乱撞:真的是他吗?不是我认错了吗?一秒钟的严肃过后,她几乎是有点僵硬地舒了一口长气,同时终于开怀笑了出来:“怎么是你啊?”演员精微的表情变化将人物当时一系列千回百转的心理活动全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从陈山的角度来说,他是先听到小晚的喊声再转过头来的,可想而知,比起动作的反应,意识上的喜悦更早地漫溢上来。小晚是不能确认待他回头,陈山恰恰是不待回头已然确认。
      陈山咧咧嘴露出一个轻轻暖暖的笑容:“怎么不能是我?”小晚的“怎么是你”既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怎么出现在我眼前,也可以暗示在感情路上我以为你早已去意已决,怎么还会再次出现?而陈山的“怎么不能是我”,也既可以是调皮地表示“没错,你的眼睛没骗你,我是如假包换的陈山”,又像是和自己的心别苗头别了那么久,现在终于把这头犟牛拉回来,听出你话语里的疑问,生怕你不相信,特地加重了口气:千真万确,真的是我,只能是我,就是我。兜兜转转走过千山万水穿过重重迷雾九曲十八弯,才明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她正在灯火阑珊处,原来寻觅她这么久的我,早在第一眼就已将心交付。
      时间静止了一秒钟,小晚还在愣怔,然后他提起手中的网兜,终于我们看清楚了,里面绿油油的青苹果。小晚也看清楚了,于是她含着眼泪畅快地笑了,陈山笑得咧开了一口白牙,弯弯的眼睛像小船一样,盛满了温柔。
      一片红旗招展中,他俩坐在台阶上。小晚甜甜地吃着苹果,他抬头看着解放区的天,小晚则侧过头看他。他在念念有词,不知道在说什么,看到了什么,小晚也跟着他眼神的方向一起看向了天空。
      再下一幕,小晚让他吃青苹果,他拿起一个,讲究地用手来回擦了擦,放到嘴里嚼起来,眉眼更弯了。吃得开心,还仰头大笑。他也吃上了独属于小晚的她最爱的青苹果,就像他也全身心地走入她的生活。遥想当日,第一天进街角小屋,她不在,只有青苹果静静地在桌子上迎接他,原来,你早就知道要陪他们一起走到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天荒地老。


      IP属地:上海27楼2020-07-16 09:52
      回复
        后序
        四个人的感情戏完全不必设计到这样处处方凿圆枘的地步。陈山和小晚的爱情线丝毫不会影响他和张离的战友线。他俩都发现了对方的秘密,因此成为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这种相互牵制的关系虽然并不利于催生心心相印的爱情,恰恰有助于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友情。而且两人都是上海人,也给他俩的并肩作战提供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基点。那么年夜饭那场戏就可以处理得非常协调。老费和小晚在跳舞,不妨碍陈山触景伤情想起自己的家乡上海,在这种情况下,张离作为一个同乡,对他用上海话说一句“新年好”,是完全合情合理,这种战友情、老乡情也可以很出彩,获得不亚于爱情线的动人力量。
        张离那边,陈河的出现也就不会和陈山造成现在这样的龃龉,张离的感情线也不会如此勉强无法自圆其说。当张离和陈河这一对有情人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献出生命,观众只会同时为他们的情感和信仰所震动。而陈山和小晚终于破除种种阻碍走到一起,也就有了比现在这样的重逢更舒服更让人信服的理由。
        现在这样处理,问题太多了。
        一、陈山的人设。穿鞋是一次,回了上海以后,他为什么还要给小晚做红烧大肠呢?明明小晚和张离决裂的时候,陈山对张离说的是:“别理她。你越理她,她越放不下。”也就是对她狠一点,决绝一点,不要给她任何希望和留恋。那么你再特地去做红烧大肠,特地去勾起小晚对当时的回忆,岂不是自己打脸吗?一个明明不爱你的男人,却还要用这种方式让你恋恋不忘,不愿意断了你的念想,不是人渣是什么?
        二、张离的人设。现在的安排导致张离在面对三个人的时候都是言不由衷遮遮掩掩的。她和陈河,原本是发乎情止乎礼非常美好的初恋情,而且两人没有信仰和情感分歧,仅仅只是外部因素的介入导致分开。现在陈河回来了,连这个外部因素都不复存在。那么观众怎么来说服自己接受一个移情别恋的张离?又让张离怎么来安放这段无疾而必须让它终的感情?这就自然地引出她和陈山之间的感情如何处理的问题。如果陈河死了,那么她爱上陈山,以后陈河成为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回忆,对所有人都不造成伤害和困惑。现在呢,她该怎么面对陈山?正是因为这个难以面对,使得她在和陈山相处时总是别扭的,不能再堂而皇之地回应他的热情了,又不能彻底撒手放开这段已经开始的感情。张离真的很难做。最后,她和小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小晚打抱不平,觉得张离是假闺蜜?因为我们都看到小晚在张离面前是非常坦白的,而张离对小晚则一言难尽。寥寥几句提醒和表白太过苍白,所以观众不能原谅她和陈山偷偷好上。最后大家只能看到一个处处人格分裂的张离。
        三,陈山和张离的后期感情线。编剧因为无法处理张离对待陈河和陈山这个棘手的问题,索性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等于张离在看到陈河以后,就再也没有明确表示过自己的感情指向了。于是她和陈山的相处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如此生硬的模式。陈山说:“以前我一直以为是我在保护你,其实你比我冷静,一直是你在保护我。”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是对事实真相的揭示,同时又是陈山含蓄的表白。前者是工作上的,后者是情感上的。且看张离如何回答。她说:“你能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你成熟了。”她只回应了工作线,作为一个领导,对下属汇报的批示,而完全没有对情感线的应答。观众就会觉得陈山一腔热情被兜头浇灭,所以不由得为他叫屈喊冤。而且为什么大家会有陈山被强行洗脑硬拉入党的感觉?因为他其实是一个没有非常明确信仰的人,他并不那么在乎自己是跟着军统走还是跟着共产党走。陈山唯一的底线是,不能卖国,不能做汉奸。这一点他始终恪守,至于在国内跟着哪一派,他的观念中,反正都是中国人。所以他的信仰就是跟着张离就对了。张离是什么派,他就变成什么派。但是张离这边呢?既然面对陈河和陈山,她对自己的感情也剪不断理还乱,也六神无主,她就不可能拥有坚不可摧的情感力量来作为动力,也就决定了她只能采用那些口号式的宣言去动员陈山。于是大家的观感和胃口就再一次被破坏。
        唐曼晴看着怀表对陈山说张离和陈河:“是同一种人,他们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前,大概永远都不会正视自己的情感,也永远都不会跟自己心爱的人表达自己的心”。怀表是陈山给她的,他一定已经看过想过了,所以唐曼晴跟他说这一句时,他的动作神情是释然的,我想,他终于可以放下这段云山雾罩般的所谓爱情,清朗坚定地走向小晚了。


        IP属地:上海28楼2020-07-16 0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