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之歌吧 关注:5贴子:561
  • 3回复贴,共1

第四编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收藏回复

  • 218.10.66.*
12.       一个从事实际工作的科学家的感想
作者:史蒂文·温伯格
作者试图罗列三项在他看来科学在当前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并逐一对其做出反应。他明确指出,他的讨论仅适用于自然科学。
作者认为,公众对于科学所持的态度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远不是由对科学事业本身的赞同或者反对造成的,而是处于他们对某项技术进展的利弊得失的预计。
作者总结了人们对于“纯”科学家在创造新兴技术中的作用提出的五项批评:
第一,   科学家从事自己的研究,但却没有对自己的工作在实验应用时可能造成的危害给予应有的重视。作者认为,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批评者过高地估计了科学家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他们可能并不是不重视那些危害,而是根本没有察觉到那些危害。而且作者认为,让科学家来进行这种预测,而不是让商人、政治家和军方来预测,似乎也不太妥当。
第二,   为使自己的“纯”研究获得物质支持,科学家把自己出卖给了工业界或政府,直接从事有害技术的发展。作者认为,因为科学家也是人,这种指责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他质疑为什么单挑出科学家来指责,他还从未听说别的什么集体,当然也没有听说工人和商人,表现出类似的道德识别能力。并且他认为,“如果我们不参与此事,世界的境况至少不会变得更好”。个人感想:有几分不甘,不过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点道理。
第三,   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会增大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实力差距。作者认为这种指责是根据不着边际的政治和历史假定提出的,但是他也承认:某些特殊的技术特别容易被人以邪恶的方式加以利用。我同意中止那些明确显示出特殊危险的研究课题,但这种决策常常很难做出。采用封闭研究领域的方法来消除技术的威胁,同时又不愿意放弃技术所提供的机会,通常是不可能的。
第四,   科学研究导致的技术变化会毁灭人类文化和正常生活秩序。作者对这一指责是最有同感的,并认为唯一的答案是尽最大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推广文明的技术,并反对野蛮。
第五,   在人类的紧迫要求尚未得到满足时,科学家却把大量投资花费到加速器和望远镜等研究上去,这除了能满足他们自己的好奇心之外别无裨益。作者认为,有关宇宙的知识和美与正直一样,在本质上有益于人类,他还用芭蕾舞做了类比。另外,一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也许并不表现在当下。作者的观点是,科学家在为科学研究寻求资助时,并不需要在为什么应该开展该项研究的问题上与公众取得一致意见。个人感想:说的没错,只要和资助者取得一致意见就行了。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科学对于年轻、不知名的科学家的思想的容纳性;对于来自外界的新思想的容纳性;对于真正革命性的思想的容纳性;对于于己不利的新资料的容纳性。
最后,作者分析了公众,尤其是社会科学家对科学的三项要求:
第一,   我们应当承认那些比科学更富于人情味、更正统的其他类型知识的合理性。作者认为,其中可能至少包括美学的、道德的、甚至是宗教的。
第二,   科学应该变革,并与其他类型的知识相适应。但是作者认为,无论人道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科学过程,又怎样受到科学研究结果的影响,科学中都必然存在着一种冷漠、客观、不受人性支配的因素。个人感想:这是必然的,并且也不应该算是科学的一项缺陷。其实我们可以认为,美学、道德、宗教和科学是各有分工的。
作者说,进来强调对于科学研究实施政治及社会影响的说法时兴起来,但是作者认为,社会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只能是机会,研究的方向是势不可挡的,因为宇宙是按其本来的方式存在的。



1楼2009-11-16 12:32回复
    • 218.10.66.*

    第三,   如果不能改良科学,就应当放弃科学。罗斯扎克和雷英指出,他们认识到了客观性的道德风险,唯恐过分客观会使科学家变成冷酷无情、毫无道德价值的加法器,我在自己的科学界同道中并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但是在印度教教师和佩花求爱的嬉皮士中,我却发现了主观性的危险,对于外部真理标准的排斥可以使得一个人像婴孩那样唯我独尊、自满自足。
    作者最后指出,科学家们要在一个世界性的社会中联合起来,成为最公正、最开放的力量。
    个人感想:这是迄今为止本书中最好的一篇文章,作者很有思想。
    13.       伦理与科学
    作者:朱尔·亨利·彭枷勒
    作者认为,不可能有科学的道德,也不可能有不道德的科学。
    我们不能把伦理学建立在社会利益、祖国概念、利他主义的基础上,因为还需要证明,人们为什么必须献身于自己所属的城邦,或者为什么要为他们的信服而献身。
    的确,上帝是不可动摇的,许多灵魂愿为之忏悔;但是,科学家的上帝至少不具有我们的狭窄的心胸和卑鄙的私怨,而神学家的上帝却往往如此。
    毫无疑问,热爱真理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我们牺牲其他无限宝贵的东西,例如仁慈、虔诚、对邻人的爱,那将是什么样的事态啊!(后面作者举了用动物做实验的例子。)个人感想:真和善的辩证关系问题,我个人认为善应该是宇宙中的至高法则。
    有人说,科学使人变得铁石心肠。而作者则认为恰恰相反,科学能够在道德教育中起到十分有益的和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必须担心的仅仅是那种不完备的科学、错误的科学,这种科学以其空洞的外观诱惑我们,煽动我们破坏那些不应该破坏的东西,当我们懂得更多时,才知道这些被破坏的东西以后仍需重建,可是此时已经为时过晚。有些人迷恋一种观念,并非因为这种观念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它是新的,因为它时髦。
    道德并不害怕被真正的实验精神所推动的科学;这样的科学是尊重过去的;它与那种容易被新奇的东西蒙骗的科学上的势力行为针锋相对。它是一步一步地前进的,但总是在相同的方向上和正确的方向上。反对伪科学的最好办法是更加科学。
    个人感想:大概由于翻译的原因,这篇文章中的大部分句子我都读不懂,也就更加难以把握整篇的结构和论点了。但是就我所能够看懂的部分来说,文章中的观点都是非常新颖独到的;并且,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14.       维也纳宣言
    科学和世界事务国际会议
    第一部分,结束战争的必要性。这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核武器决定性的威力会使适用核武器成为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对面临失败的领袖尤其如此。”可不是吗,狗急了还跳墙呢,看来谁也不能逼谁太甚啊。
    第二部分,结束军备竞赛的必要性。军备竞争是国家间互不信任的结果,反过来又加强了这种不信任。
    第三部分,战争意味着什么。个人感想:人类真是可笑——研究如何改进一种武器,使其可以减少伤亡和长期影响,从而可以被作为战术性武器。也就是说,现在的核武器威力太大了,只能起到威慑作用,谁也不会或者说不敢轻易使用。而如果降低了它的威力,就可以真正在战争中使用了,也就真的可以用来杀人了。人类的心态是何其矛盾和复杂啊。
    第四部分,核试验的危险。各国的科学家一致认为,核试验将产生一定的危险,并会使现在和未来的几代人中的大部分作出牺牲。
    第五部分,科学和国际合作。根据传统,自然科学是全世界的事业,忠于各自国家的科学家们很容易找到这一事业的共同基础。全世界各国科学家相互理解的能力以及共同的工作,是填补国家间裂痕、使各国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起来的极好媒介。个人感想: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不是我个人的狭隘想法,事实证明,由于科学不可能摆脱政治、经济和哲学观点的影响,所以科学并不是必然地能带来科学家的合作,它仅仅是给科学家提供了对话的基础。
    


    2楼2009-11-16 12:32
    回复
      • 218.10.66.*

      第六部分,将技术用于和平。个人感想:这种愿望相当美好。
      第七部分,科学家的责任。各国科学家有责任使人民广泛地了解,由于空前的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危险和潜在的能力。
      个人感想:这是一篇发表于1958年的宣言。虽然这篇文章的观点非常正确,也非常通俗,但是由于它仅仅是科学家们之间的一个共识,所以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同时,即使在科学家中间,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按照这样的观点行事。于是我们看到,50多年过去了,文章中提到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愈演愈烈。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们至少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
      15.       人类遗传数据国际宣言纲要(修正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学委员会
      人类遗传数据是通过分析DNA序列或其他方式获得的有关个人的可遗传特性的信息。
      这个宣言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人类遗传数据的收集、处理、使用和储存等活动,确保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第五编 科学的社会运行
      16.       科学的规范结构
      作者:罗伯特·K.·默顿
      第一部分,科学与社会。科学家们意识到,他们不能超越特定类型的社会结构。
      科学是一个难以概括的词语,它通常被用于指:(1)一套特定的方法;(2)通过应用则和谐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积累性的知识;(3)一套支配所谓的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管理;或者(4)上述任何方面的组合。
      第二部分,科学的精神特质。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可以发展,但是何种结构为它的最充分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背景呢?作者认为,“与科学的精神特质相吻合的民主秩序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四类规范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即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一种学说不管是被划归为科学之列,还是被排斥在科学之外,并不依赖于提出这一学说的人的个人或社会属性;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都与此无关。巴斯德的名言是:爱国者的学问不是科学。个人感想:单纯的科学研究也许可以是普遍主义的,但是科学成果不可避免地被应用,尤其是有些科学成果会被应用于破坏性的方面,就不能不考虑更多的因素了,爱国主义并不狭隘。
      公有性(communism):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因此它们归属于科学共同体。用人名命名的定律和理论并不表明它们为发现者及其后代所独占,只是一种记忆性和纪念性的形式,科学界的惯例也没有给他们以特权去随意使用和处理。科学成就在本质上具有合作性和有选择的积累性。科学精神特质中的公有性与资本主义经济中把技术当作“个人财产”的概念是水火不容的。个人感想:这个,太理想化了。
      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无私利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在科学界很少存在欺骗行为,作者认为,这并不是因为科学家的品行不同寻常,而是因为科学自身的某些特性。科学家并不需要像一声和律师那样去面对外行当事人,所以他们利用门外汉的轻信、无知和依赖性的可能显著减少了。但是当有资格的同行所确立的控制结构变得无效时,滥用专家权威和炮制伪科学的现象就会应运而生。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没看懂|||||||||||||||||||
      17.       美国科学界的分层模式
      作者:乔纳森·科尔 斯蒂芬·科尔,二人都是美国社会学家
      在美国所有关于职业声望的研究中都发现,科学职业处于最有声望的职业之列。同样,已有的研究也都发现,科学角色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处于精英的位置。对科学家来说,在全国职业结构中占据有声望的位置也许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也许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学科内的其他科学家相比,他们所占据的位置。
      


      3楼2009-11-16 12:32
      回复
        • 218.10.66.*

        但是即使是处于当代科学界最高基层的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家科学院院士,可能也会被视为科学界的砌砖工而不是建筑师。组成部分科学精英的另一个群体是科学管理者。他们的声望可能比不上前者,但是在科学界占据着有影响的位置。
        个人的学术成就、他们所效力的部门、学科、具体的研究方向,都可能影响科学家的声望。
        正是科学的价值体系决定着各种不同的科学职位得到的声望。在所有的科学活动中,对知识的独创性贡献得到的评价最高。
        在科学界,在分层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并不由所得金钱的数量来决定。科学的价值体系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质。尽管在科学界没有我们通常所指的“财富”,但是科学家确实拥有一种代用形式的财富——承认。同行的承认是现代科学中重要的激励因素。
        承认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荣誉奖励:授予荣誉奖励和学会的会员身份。奖励应该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才能起到弘扬科学家及其工作的作用,但是事实是,甚至连很多科学家都不了解这些奖励。奖励要起到激励作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它们必须为该阶层的成员所了解;它们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声望它们必须是在可及的范围之内。
        对于著名的科学家来说,奖励是过去成功的指标,并且增加了接受者得以获得资源和设备的可能性。
        当奖励的接受者是一位知名的科学家或者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时,奖励授予机构不但给它们所表彰的科学家带来了声望,也给它们自己带来了声望。
        作者假设接受者研究的质量、金钱的奖励、接受者的总数量和奖励的范围都影响着奖励的声望,进而影响着奖励的知名度,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定量分析。定量研究发现,接受者的研究质量不能解释奖励的知名度,这并不是因为知名度高的奖励授予了质量不高的研究成果,而是因为知名度不高的奖励也会把奖励授予一些质量高的研究成果。最终,作者的结论似乎是,以上因素都无法有力地解释奖励的知名度。
        职业位置:这是一种更加广泛采用的形式。这种承认的象征意义要小,但是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承认方式,绝大多数科学界精英都通过在有声望的大学系中或一流的研究所任职而得到承认。
        知名度:这种承认形式是最广泛传播的,而且艾兰·沃特曼认为,它比奖励和奖金的刺激作用更大。
        18.       科学上的师与徒
        作者:哈里特·朱克曼
        作者首先指出,在1901年到1976年间选中的313位诺贝尔获奖人当中,有相当多的人实际上是互有联系的,少数人通过血统或婚姻联系,更多的人通过师徒关系联系。
        这种师徒关系与生物上的遗传有本质的差别,在生物学上,父母不能选中子女,子女也不能选择父母,而在师徒关系上则不是这样。
        


        4楼2009-11-16 1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