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吧 关注:12,188贴子:32,986
  • 0回复贴,共1

【转贴】一个诗词写作以外的话题 By 天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一段时间圈里有个挺热的话题,说的是当代旧体诗词如何写入文学史。对一些诗人而言,这个问题之重要仅次于身家性命,急匆匆兴抖抖的好不热闹。始作俑者想来是学者的可能性较大,诗人们苦无枕头久矣,一递过去,顿时鼾声四起好梦连连。
尝往网中搜刮了几篇相关文章,行文走笔,皆科班家数,高屋建瓴洒洒洋洋,读出爽汗一身,又复疑云四起。
疑云朵朵归拢堆叠,变成一大坨: 当下的诗词到底能不能算文学?
文学的定义非常简单,一,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二,独特的语言表现。三,营造独特的心灵空间。
大王祸事了,这一下诗人们能踢剩下几个?
或曰,中国诗歌,自成体系,凭什么按洋标准来? 这话爱听,不过,在有一套更优胜的国产标准建立之前,恐怕还是得按洋标准来。洋标准之前,亦本无当下诗人们所模糊想象之“文学史”。
古人路数,集注常见,索隐居多,导读少,有价值的分析批评,则散见于各门各户的东榔头西棍子。而析读诗篇,凡见诸于言荃,则未免落了下乘,常是一言不发的删选便包含了一切,当今书店所见“X代X朝诗词文学史”,皆洋标准下当代学者之功德,而已。
无论国标还是洋标,汉晋唐宋诗歌是文学,毋须置疑,它经得起任何赞美而不肉麻。它完全具备了文学“当时意识形态的化身、独特的语言表现、圆满的心灵空间营造“的特征,是古代中国文学殿堂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份厚重的文学遗产之福荫,直至古典的末日。世袭者们绝大部分以守成为正事,文学的成色每况愈下,惟以新体另辟蹊径,倔强有志者,终难以挽回越漂越远的缆绳,漂离了文学,漂向文化之岸。
文学一旦变成文化,其涅槃重生,百倍难于肇始。当下的旧体诗人们,欲重归文学殿堂,其难为,则甚于爱新觉罗落泊皇孙之主张紫禁城业权也。
文化意味着已定型或以往,每一次对文化样品的模仿、重演,皆属于消费,模仿重演越与样品重合,文学创造的意义越小,文化消费的意义越大。文学与文化之混淆不清,是当下诗人们的普遍问题,他们无法清晰坦诚地作出价值观方面的选择: 诗词到底是理想还是消遣? 很多优秀的诗人,人前人后会羞涩谦逊地选择后者,毕竟理想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若乎文化消遣,喝茶弹琴,插花弄玉,古董字画,门槛门道千百,到底就是一个心头喜好,鉴赏高下可,批评则多事。同时凡是定型了的文化样式,都有极强的对异质元素的排斥,这也是新旧韵、诗格律、新事物是否可以入诗等等话题经久不衰的原因。所谓门道,所谓正宗,一篇沧浪诗话,其中“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所隐含的意义,就是守成与萎缩。
其实,编个文化史就容易太多了。
再三问: 你到底是在追求文学还是在消遣文化? 这个问题一是一,二是二,请勿以“这个问题嘛辩证地看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传承”来自欺欺人。
读过一些当下年轻朋友写的诗词,两句实话:一是他们很厉害,结构之精致,遣词之华贵都是我们这一辈过渡性作者所难及的;二是看见他们踩过我们的肩膀却并不是向他们应该去的方向而去,心中难免遗憾,如果你选择了文化方向,写得越好,则越没有文学价值。这种常识,其实一早就应该有人告诉他们的。
事实上,诗词自本世纪初回暖复生以来,它的身份就是属于文化的,如果诗人们接纳了这个身份,那么就不应该有文学史话题的烦恼,或者冀望,自身失血、面对外部世界失语亦毋须究咎。
若乎尚存烦恼与冀望,即二十多年来,当代诗词创作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文学批评标准和理论体系,批评或多或少带有恶意、理论是实践的附庸这些惯性思维挥之不去。因此,有的是叶嘉莹式的甜口婆心柔柔指压,或刘梦芙式的明眸皓齿花花轿子,再就是急于立榜、造册、概括、总结,急于胡说八道,满足一把广场阅兵的幻想,名为学术研究,水未及膝即上十米跳台,种种耸人听闻。
批评和理论体系既未建立,那么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值得深耕,到了萝卜长成,自然会带出大块泥巴。
嗯? 说太多了,打住。
又及: 本文中之糙话,皆自本人游学东西体历,皆有其所本,不服来辩,掇条板凳在楼下等你。


IP属地:北京1楼2020-05-08 17:5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