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几篇许嵩高中的文章
和尚
不知你是否已将这个词汇淡忘了。早些年往往有一些剃了光头,穿了袈裟,拿了钵盂的人,
穿梭于各大居民区,逐户化缘。这些人刚开始神情若仙,谈吐不凡,而且往往以老衲自居,哪
怕他只有 30岁。一旦化缘不成,则缘飞缘灭,凶相毕露。一年夏天去过一个很有名气的寺庙,
正当我被宏伟的千手观音像深深的震撼时,一个戴着墨镜的和尚打着手机风尘仆仆的从我面
前拂过;还有一次去过一个没有名气的寺庙,院内的大墙上赫然是:普及一胎,抵制二胎,消
灭三胎。
然而假的究竟不是真的。真和尚精通佛理,看破红尘,他们的很多思想行为影响着尘世
中的我们。比如在不久前的高三动员大会上老师是这么讲的:哪位同学学习的时候能坐得住,
能心无杂念,成绩就能搞上去。以前我不相信这东西,因为比如植物人就很能坐得住,且心无
杂念,可惜成绩没搞上去脑力先搞下去了。现在看来要修成正果就需真像和尚一样避世高蹈,
隐姓埋名。中国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讲:大厦之材,本出幽谷。大意是建造大厦的木材,本来就出自幽深的山谷,不会在人聚之处长成。因为远离人群,不被刀斧砍削损伤,才能够一一长
成大才。
许多年前那部《大话西游》莫名其妙的把和尚置于了婆婆妈妈的境地,从此唐僧成了啰
嗦的代名词,且一蹶不振,永不超生。对此我的看法是,喜剧该有一个底线,就是别把无知当
有趣。和尚招谁惹谁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诋毁它,给它塑造一个与他恰恰相反的形象。
南宗禅其实把念经鄙弃为无事忙,能不开口,则不开口,因为“口是祸门,言多必失,沉默是
金,静心向禅”。相传,佛陀曾于灵山大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大众皆茫然,唯有迦叶尊
者破颜一笑。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汇之间,迦叶尊者成为传灯一祖。可见多做多想,少说空
话,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和尚把对人宇宙的顿悟分成三个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这是描写寻
找真理的本体不得的情况。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描写似已悟道而实未了悟的阶段。
最高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说在瞬间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成终古,超越思虑执
著后显示出的澄明境界。如果讲我们的高一高二分别处在第一第二境的话,那么高三就是该
到第三境界的时候了。当然郁闷和茫然是有的,因为现世有许多的矛盾和不公。可惜的是,
从原始人出现贫富分化后,人类社会不再公平。愤世嫉俗的人像一只反过来蜷缩的刺猬,用
自己的刺折磨自己。因此学习和尚的看破红尘吧!即使不出家,旷达些也是好的。
电影《食神》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是:世界上根本没有食神只要用心烧饭每个人都是
食神。虽然逻辑上讲不通,但套用一下还是可以的,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和尚只要用心做
事用心领悟人生,每个人都是和尚。
模仿
记得九五年那会儿流行一种叫魔具的练字工具。据传媒报道发售第一天就卖了几万套,
中国人爱凑热闹可见一斑。好在中国人又有一个优点就是狂热后善于反思:立刻有专家学者
指出这种魔具容易造成书写定势对字体尚未形成的儿童不利云云。其时我小学三年级,见到
这种新奇东西当然要买,毫不理会专家言论。使用之后发觉效果不错。刚到初中时老师问我:
“你字写得很不错!练了多久了?”然后扭过头去和同事追忆往事:唉,我儿子小时候非要买什
么魔具,瞧,现在字写的跟鳖爬似的……
我只能抱歉的说,我就是用魔具练字的。
魔具是字体上的模仿,尚且简单,但也说明善于模仿和不善于模仿带来的效果是大相径
庭的。模仿不易。被誉为 21世纪中国画界之魁的张大千,一生画作三万余幅,很大一部分是
模仿古人的作品。这种模仿,又不是乏味的模拟,他能启发你,让你反复回味,有时他把仿制
品上还盖上自己的印章。这在现在一些“脸皮薄”的人看来简直是“厚颜无耻”。东施效颦,为人
耻笑。可是她想到要“效颦”,可见她对什么是美,有一种认知,知道自己长的丑,愿意去模仿,
使自己美丽起来。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种追求美好的态度,应该是值得推崇的。
单就文学而论。列许登保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模仿,借鉴资料
是汲取百家之长,创出独具风格的东西。余秋雨先生常常被人批评说他的散文里“第二手材料”
太多,“缺少自己的东西”。对此余先生在《伪贵族心态》一文中说:
我写中国传统文化,所引材料岂止是“第二手”?东坡的词,李白的诗,第二万手也不止了。
即便我去实地考察文物古迹,也是人家挖出来放在哪里的,还不是“第一手”。看来要第一手材
料非得自己去考古了。
虽然幽默,但是其中的道理说得清楚。一个文人决不可能跨领域去考古,因此使用“第二
手材料”在所难免。你说这是抄袭那也没办法了。古代的文人也善于模仿。杜甫《戏题画山水
图歌》中有佳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办江水”。其后诗鬼李贺《罗浮山父与葛篇》云:“俗
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杜子美云“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其后白乐天云“巫山
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水风”。李贺,白居易明显的模仿了前人,但不失为妙语。唐人崔景页(“景页”是一个字,这个字打不出来)的《黄鹤楼》,有“以孤篇而压全唐”的美誉。李白到了
黄鹤楼见了此诗,明知前作很难逾越,仍要摹一首。崔景页借“白云”,“烟波”,“晴川”,“鹦鹉州”
怀古思乡;李白则以咏“烟花”,“孤帆”,“远影”尽遣送别之魂。由于他模仿前人格调,又别具匠
心,这首诗丝毫不比《黄鹤楼》逊色。
笔者乃高二学生,平日校园里眼开眼闭多的是模仿之作,不想对这些多说什么。本来我
们的生活就很单调,学习,学习。没有生活阅历,那么只能从书上看。且作文这种东西本不是
天生就会的,需要从模仿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模仿者,而后再做被模仿者。人
生也是如此,哪个人走路,说话,不是经过模仿就会的呢?人们所谓“好好学习”,这学习的主
要工作就是模仿,这是基础。至于能不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所以从此不要畏惧模仿。
是的,模仿。
流宁放古塔
偶尔在书市间停步翻翻,发现近两年盗版书在印刷质量上有很大提高,心里赞叹不已。
有时书商见我看的仔细就大力推荐,我会支支吾吾说这些书可能是盗版。这一说不要紧,几
乎每次都引起书商的公愤。对于街市间的野蛮人我历来是毫无办法的,他们的训斥引来了很
多围观的人,大家很可能以为我是一个企图偷书的人。我不知道如何辨说,只能红着脸离开。
他们很猖狂吧?
盗版书的发展如人类历史一样也可分成几个阶段。最初的盗版大抵就是捧着书用拼音打
字法一页一页输进电脑里,然后再排版印刷。此种方法,出来的书错字奇多,装订奇差:看这
种书除了要注意理解文章含义,还要猜字以疏通字句,很能提高语文水平,很有我以前看《二
十五史》和诸子百家的感觉。最大的特点是这些书的序言往往不是从原书上照抄的,可能是
因为有的作家序言太长,让打字员不堪重负。比如我看过的书里最离谱的是海子的诗集,诗
的内容和序言的内容 1:1.盗版本的序言往往不谈论书的内容,海阔天空,一言既出,“驷马难
追”,扯到天边拉都拉不回来。等凑足了一页纸,嘎然止笔,让人领悟到一种残缺之美。
第二类盗版本就颇为先进,成本也较高,即使用一套激光设备扫描原书,然后印刷。此种方法,
错字很少,读起来确实很有快感。据说余秋雨先生 92年出了《文化苦旅》一书,和妻子马兰
去书店买了一大堆馈赠亲友。后来报纸上写了一篇关于此书真伪辨别诀窍,方知自己买了自
己的盗版。足以见得这种盗版水平之高。所谓盗亦有道,大概就是歌颂这类盗版书“盗版也盗
的很有道德”。
说远点,清代的艺术家李渔也受过盗版之苦。记得一次李渔到广东旅行,一路上想着自
己家的房子过于单薄,很难抵挡盗贼。就急急写了一封家书,他说,我家的东墙已经不行,是
盗贼们穿越的捷径,就把我历来著作的木板连架抵在那里吧。他想文人致贫的原因,正是书
籍刻板之类,盗贼一看也觉不详,便不来行窃了。不料他的那些木板也被贼偷去,开始大量盗
刻了。他慷慨陈辞:倚富恃强,翻刻我之书者,六合之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
有学者说,“这些事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现象,过去不会发生,今后难于理解,别处无法
想象,有记述一下的必要。”当然这句话不是专门说盗版问题,却也合适。“这件事情”,说的是
清朝文人犯了文字案要被流放宁古塔的事。我在几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
知道宁古塔的,与狞历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连在一起。然而宁古塔不是塔,是地名,
满语的音译;正如我们的盗版书不是书,是对文化的流放和禁锢。
流放宁古塔,让他们恐惧,让我们悲伤。
和尚
不知你是否已将这个词汇淡忘了。早些年往往有一些剃了光头,穿了袈裟,拿了钵盂的人,
穿梭于各大居民区,逐户化缘。这些人刚开始神情若仙,谈吐不凡,而且往往以老衲自居,哪
怕他只有 30岁。一旦化缘不成,则缘飞缘灭,凶相毕露。一年夏天去过一个很有名气的寺庙,
正当我被宏伟的千手观音像深深的震撼时,一个戴着墨镜的和尚打着手机风尘仆仆的从我面
前拂过;还有一次去过一个没有名气的寺庙,院内的大墙上赫然是:普及一胎,抵制二胎,消
灭三胎。
然而假的究竟不是真的。真和尚精通佛理,看破红尘,他们的很多思想行为影响着尘世
中的我们。比如在不久前的高三动员大会上老师是这么讲的:哪位同学学习的时候能坐得住,
能心无杂念,成绩就能搞上去。以前我不相信这东西,因为比如植物人就很能坐得住,且心无
杂念,可惜成绩没搞上去脑力先搞下去了。现在看来要修成正果就需真像和尚一样避世高蹈,
隐姓埋名。中国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讲:大厦之材,本出幽谷。大意是建造大厦的木材,本来就出自幽深的山谷,不会在人聚之处长成。因为远离人群,不被刀斧砍削损伤,才能够一一长
成大才。
许多年前那部《大话西游》莫名其妙的把和尚置于了婆婆妈妈的境地,从此唐僧成了啰
嗦的代名词,且一蹶不振,永不超生。对此我的看法是,喜剧该有一个底线,就是别把无知当
有趣。和尚招谁惹谁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诋毁它,给它塑造一个与他恰恰相反的形象。
南宗禅其实把念经鄙弃为无事忙,能不开口,则不开口,因为“口是祸门,言多必失,沉默是
金,静心向禅”。相传,佛陀曾于灵山大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大众皆茫然,唯有迦叶尊
者破颜一笑。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汇之间,迦叶尊者成为传灯一祖。可见多做多想,少说空
话,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和尚把对人宇宙的顿悟分成三个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这是描写寻
找真理的本体不得的情况。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描写似已悟道而实未了悟的阶段。
最高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说在瞬间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成终古,超越思虑执
著后显示出的澄明境界。如果讲我们的高一高二分别处在第一第二境的话,那么高三就是该
到第三境界的时候了。当然郁闷和茫然是有的,因为现世有许多的矛盾和不公。可惜的是,
从原始人出现贫富分化后,人类社会不再公平。愤世嫉俗的人像一只反过来蜷缩的刺猬,用
自己的刺折磨自己。因此学习和尚的看破红尘吧!即使不出家,旷达些也是好的。
电影《食神》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是:世界上根本没有食神只要用心烧饭每个人都是
食神。虽然逻辑上讲不通,但套用一下还是可以的,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和尚只要用心做
事用心领悟人生,每个人都是和尚。
模仿
记得九五年那会儿流行一种叫魔具的练字工具。据传媒报道发售第一天就卖了几万套,
中国人爱凑热闹可见一斑。好在中国人又有一个优点就是狂热后善于反思:立刻有专家学者
指出这种魔具容易造成书写定势对字体尚未形成的儿童不利云云。其时我小学三年级,见到
这种新奇东西当然要买,毫不理会专家言论。使用之后发觉效果不错。刚到初中时老师问我:
“你字写得很不错!练了多久了?”然后扭过头去和同事追忆往事:唉,我儿子小时候非要买什
么魔具,瞧,现在字写的跟鳖爬似的……
我只能抱歉的说,我就是用魔具练字的。
魔具是字体上的模仿,尚且简单,但也说明善于模仿和不善于模仿带来的效果是大相径
庭的。模仿不易。被誉为 21世纪中国画界之魁的张大千,一生画作三万余幅,很大一部分是
模仿古人的作品。这种模仿,又不是乏味的模拟,他能启发你,让你反复回味,有时他把仿制
品上还盖上自己的印章。这在现在一些“脸皮薄”的人看来简直是“厚颜无耻”。东施效颦,为人
耻笑。可是她想到要“效颦”,可见她对什么是美,有一种认知,知道自己长的丑,愿意去模仿,
使自己美丽起来。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种追求美好的态度,应该是值得推崇的。
单就文学而论。列许登保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模仿,借鉴资料
是汲取百家之长,创出独具风格的东西。余秋雨先生常常被人批评说他的散文里“第二手材料”
太多,“缺少自己的东西”。对此余先生在《伪贵族心态》一文中说:
我写中国传统文化,所引材料岂止是“第二手”?东坡的词,李白的诗,第二万手也不止了。
即便我去实地考察文物古迹,也是人家挖出来放在哪里的,还不是“第一手”。看来要第一手材
料非得自己去考古了。
虽然幽默,但是其中的道理说得清楚。一个文人决不可能跨领域去考古,因此使用“第二
手材料”在所难免。你说这是抄袭那也没办法了。古代的文人也善于模仿。杜甫《戏题画山水
图歌》中有佳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办江水”。其后诗鬼李贺《罗浮山父与葛篇》云:“俗
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杜子美云“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其后白乐天云“巫山
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水风”。李贺,白居易明显的模仿了前人,但不失为妙语。唐人崔景页(“景页”是一个字,这个字打不出来)的《黄鹤楼》,有“以孤篇而压全唐”的美誉。李白到了
黄鹤楼见了此诗,明知前作很难逾越,仍要摹一首。崔景页借“白云”,“烟波”,“晴川”,“鹦鹉州”
怀古思乡;李白则以咏“烟花”,“孤帆”,“远影”尽遣送别之魂。由于他模仿前人格调,又别具匠
心,这首诗丝毫不比《黄鹤楼》逊色。
笔者乃高二学生,平日校园里眼开眼闭多的是模仿之作,不想对这些多说什么。本来我
们的生活就很单调,学习,学习。没有生活阅历,那么只能从书上看。且作文这种东西本不是
天生就会的,需要从模仿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模仿者,而后再做被模仿者。人
生也是如此,哪个人走路,说话,不是经过模仿就会的呢?人们所谓“好好学习”,这学习的主
要工作就是模仿,这是基础。至于能不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所以从此不要畏惧模仿。
是的,模仿。
流宁放古塔
偶尔在书市间停步翻翻,发现近两年盗版书在印刷质量上有很大提高,心里赞叹不已。
有时书商见我看的仔细就大力推荐,我会支支吾吾说这些书可能是盗版。这一说不要紧,几
乎每次都引起书商的公愤。对于街市间的野蛮人我历来是毫无办法的,他们的训斥引来了很
多围观的人,大家很可能以为我是一个企图偷书的人。我不知道如何辨说,只能红着脸离开。
他们很猖狂吧?
盗版书的发展如人类历史一样也可分成几个阶段。最初的盗版大抵就是捧着书用拼音打
字法一页一页输进电脑里,然后再排版印刷。此种方法,出来的书错字奇多,装订奇差:看这
种书除了要注意理解文章含义,还要猜字以疏通字句,很能提高语文水平,很有我以前看《二
十五史》和诸子百家的感觉。最大的特点是这些书的序言往往不是从原书上照抄的,可能是
因为有的作家序言太长,让打字员不堪重负。比如我看过的书里最离谱的是海子的诗集,诗
的内容和序言的内容 1:1.盗版本的序言往往不谈论书的内容,海阔天空,一言既出,“驷马难
追”,扯到天边拉都拉不回来。等凑足了一页纸,嘎然止笔,让人领悟到一种残缺之美。
第二类盗版本就颇为先进,成本也较高,即使用一套激光设备扫描原书,然后印刷。此种方法,
错字很少,读起来确实很有快感。据说余秋雨先生 92年出了《文化苦旅》一书,和妻子马兰
去书店买了一大堆馈赠亲友。后来报纸上写了一篇关于此书真伪辨别诀窍,方知自己买了自
己的盗版。足以见得这种盗版水平之高。所谓盗亦有道,大概就是歌颂这类盗版书“盗版也盗
的很有道德”。
说远点,清代的艺术家李渔也受过盗版之苦。记得一次李渔到广东旅行,一路上想着自
己家的房子过于单薄,很难抵挡盗贼。就急急写了一封家书,他说,我家的东墙已经不行,是
盗贼们穿越的捷径,就把我历来著作的木板连架抵在那里吧。他想文人致贫的原因,正是书
籍刻板之类,盗贼一看也觉不详,便不来行窃了。不料他的那些木板也被贼偷去,开始大量盗
刻了。他慷慨陈辞:倚富恃强,翻刻我之书者,六合之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
有学者说,“这些事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现象,过去不会发生,今后难于理解,别处无法
想象,有记述一下的必要。”当然这句话不是专门说盗版问题,却也合适。“这件事情”,说的是
清朝文人犯了文字案要被流放宁古塔的事。我在几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
知道宁古塔的,与狞历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连在一起。然而宁古塔不是塔,是地名,
满语的音译;正如我们的盗版书不是书,是对文化的流放和禁锢。
流放宁古塔,让他们恐惧,让我们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