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吧 关注:3,112贴子:27,611
  • 11回复贴,共1

国士之风---凌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10-02 10:23回复
    凌统,字公绩,是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在三国风云人物里面,他的名字不是非常响亮。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远影响,很少会有人对他感兴趣。即使是在不被人重视的东吴,他的名声也远远不及孙策、周瑜、陆逊等人。尽管如此,作为东吴一员大将,他始终都在为东吴奉献自己该奉献的,不失为一代忠臣良将...... 
    凌统(公绩)


    2楼2009-10-02 10:24
    回复
      凌统的父亲凌操也是一员猛将。据三国志记载:“(凌)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从这里能够看出,凌操曾为孙策江东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孙权即位,凌操也因此在孙权部下从事。公元203年,凌操跟随孙权征讨黄祖,凌操任破贼校尉,表现抢眼,捷足先登,大破黄祖的先锋部队,黄祖战败狼狈逃窜。但凌操不肯放过,率队驾着轻舟追过去。凌操固然勇猛,但他犯了和孙坚、孙策一样轻率的毛病。黄祖部将甘宁在撤退中冷静地向凌操she出一箭,凌操中箭当即身亡。此次征讨,因为期间东吴内部山越再次叛乱,孙权不得不率军撤回,虽然孙权表面上获得大胜,但没有攻陷黄祖的城池,而且又损失了大将凌操,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这是非常可惜的。那一年,凌统才15岁。 
      凌操(公决)


      3楼2009-10-02 10:24
      回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第三次征讨黄祖(之前黄祖部将甘宁因不受重用,前来投奔孙权并向孙权献上良策,孙权下定决心讨伐),凌统担任先锋,和关系最密切的几十个健儿乘坐一条船前进,离孙权的主力部队起码有几十里远。战斗进行得很激烈,黄祖领军将两艘蒙冲船(大战船)夹首于沔口,用粗大的棕榈绳栓上大石头坠在江中,船上有一千多名士兵,弓弩手一齐射箭抵御,射出的箭就像下雨一样,孙权军队没法前进。当时,凌统随同另一名先锋大将董袭,两人各带一百名敢死队,每人都穿上双层皮甲,乘船冒着箭雨向敌人的蒙冲船冲过去,董袭亲自砍断了敌船的棕榈绳,敌船没得固定了,在江面上飘飘荡荡。凌统和董袭伺机发动进攻,行进到右江,凌统奋起发力,斩杀了黄祖的将领张硕,并且将张硕全船的人俘虏。然后回来向孙权报告,接着孙权大军加速前进,先锋吕蒙大败黄祖水军,并斩杀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黄祖再也扛不住了,便打开城门逃跑,结果被孙权部下骑兵冯则追上杀死并割下首级。凌统率先攻占了黄祖的城池,这次征讨,孙权军大获全胜,凌统被孙权封为承烈都尉。而且还看得出,凌统的作战风格简直就和他老子是一个样。


        5楼2009-10-02 10:25
        回复
          江夏之战结束后,甘宁因献策有功,更加受到孙权重用。因为甘宁曾射死了凌统的父亲凌操,凌统一直对甘宁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杀了他,甘宁也因此常常回避凌统,尽量避免和他见面。孙权也多次劝告凌统,要以大局为重,不要与甘宁结仇。但是后来有一次,甘宁、凌统等人在吕蒙那里小聚,席间凌统喝多了,头脑热起来后,又想到要为父亲报仇,就起身舞刀说要为大伙儿“助兴”,甘宁当然知道凌统想做什么了,于是也起身舞起双戟,跟凌统“对练”起来。吕蒙见他二人有相斗之意,怕到时候弄出事,就操刀挟盾挡在中间将二人分开,一场潜在的冲突得以平息。事后,孙权也知道要让凌统忘却仇恨是不太可能了,但是甘宁也是自己的爱将,于是就让甘宁率兵改驻其他地方,以避开凌统。 
            同年,曹操南下荆州,凌统跟随周瑜在乌林大破曹操,曹操狼狈逃回北方。之后在南郡攻打曹仁,甘宁夺取夷陵后被曹仁围困,形势危急,凌统替周瑜驻守后方,周瑜得以同吕蒙等率兵解救甘宁(东吴上下大都知道凌统与甘宁不和,如果让凌统去他肯定不乐意了,所以吕蒙就推荐凌统替周瑜镇守后方)。经过艰苦的奋战,曹仁终于被逼走,东吴占领南郡。


          6楼2009-10-02 10:26
          回复
            后来,凌统一路立功。公元214年随孙权攻克皖城,战后升为荡寇中郎将,兼任沛国行政长官。后孙权与刘备因荆州利益发生矛盾,凌统跟随吕蒙等向西取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刘矛盾缓和后,凌统从益阳返回。次年(公元215年)跟随随孙权攻打合肥。不料战事不利,起初被张辽800人突袭(因为这次突袭被很多人以为张辽800大破孙权10万,但事实的细节并非如此),丧失锐气,之后半个月攻城,张辽、乐进带领合肥7000守军顽强抵抗,孙权攻城不力,此时军中又瘟疫流行,孙权不得不宣布撤军。然而撤退的时候出了乱子,大部队撤走后,只有吕蒙、蒋钦、凌统、甘宁以及亲兵一千多人跟随孙权驻在逍遥津北。不料被张辽看出破绽,孙权现在在逍遥津北的部队是孤军,就乘机率步骑数千人发动袭击,东吴军队猝不及防,孙权得力爱将陈武力战而死。甘宁、吕蒙、凌统等奋力抵挡,与曹军展开死战(仇恨也过去了十多年,甘、凌二人也能一同作战了,要是再念私怨可就误事了)。当时凌统率亲兵300人掩护孙权撤退,为孙权的撤退赢得时间。凌统奋力拼杀,手刃数十人后,护送孙权成功撤退,此时手下300亲兵已全部战死,凌统自己也受了很多处创伤,便且杀且退,当时是桥断路绝,幸好凌统水性好就潜水而回。孙权在船上,看到凌统在水里而且还活着,又惊又喜,下令手下把他捞上来,在他的创口敷了药,给他换上干的衣服。当凌统悲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侍卫们无人生还时,孙权一边用袖子为凌统擦眼泪,一边安慰凌统说:“公绩啊,死去的人永远也不能复生了,但只要有你在,还用担心会没有人吗?”由此可见凌统在孙权心中的地位!此后孙权拜凌统为偏将军,加倍拨配兵马。


            7楼2009-10-02 10:26
            回复
              凌统虽然身在军旅,却依然能够亲近并接纳贤人,而且轻视钱财,重视道义,很有国士的风度。当时有人推荐凌统的一位同乡叫盛暹的给孙权,说此人人格高尚,节操比凌统还好。孙权说:“只要他能像凌统那样就不错了。”后来,孙权召见了盛暹。晚上,盛暹去了凌统那里,当时凌统已经睡了,听说盛暹来了,便马上穿好衣服出门迎接,牵着盛暹的手一起进入房内。凌统就是这样尊重贤人的。 
                东吴内部山越频繁暴动,而且非常难以制服他们,这很是让孙权头疼。凌统于是向孙权纳谏,说山里的人大多都强悍而且蛮横,可以使用恩威和利诱的办法让他们归顺。孙权于是派凌统到东部各县去招募并征讨。又命令所属各城,凡是凌统需用的物资,都可以先供给再报告。凌统一向爱护士兵,士兵们都很仰慕他。这次招募,得到精兵一万多人。凌统经过家乡余杭县,步行进入官府,见了官员便执版三拜,态度恭敬,礼节也很周到。对待亲戚和朋友们依然像以前那样,感情更加浓厚了。


              8楼2009-10-02 10:26
              回复
                很可惜,凌统办完了事情,正准备离开老家回去向孙权复命的时候,突然患病了,毕竟两年前在逍遥津的那次拼杀,身体上留下了累累伤痕,加上那个时代的江南瘟疫横行,谁也无法挽回凌统的生命了。不久,凌统去世,年仅29岁(《三国志·吴书·凌统传》说是49岁病故,但经多方推敲,认为不实)。如此一个优秀的将领英年早逝,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孙权当时正在睡觉,一听到凌统去世的消息,倒吸了一口凉气,惊得马上坐了起来。顿时,孙权泪流满面,悲伤得难以自抑,为此连续几天吃不下饭,一想到凌统就伤心落泪。之后命令张承为凌统撰写铭诔,以表示哀悼...... 
                  凌统去世后留下了2个儿子,长子凌烈、次子凌封,都才只有几岁。孙权对凌统的遗子真是宠爱有加,把他们都收养在宫里,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每次有宾客来进见孙权的时候,就把那两个孩子叫过来对他们说:“嘿!看到了吗?这都是我的虎子啊。”等凌统的儿子到了差不多8、9岁的时候,孙权给他们找来了老师葛光,教他们读书,每隔十天让他们骑一回马。又追念凌统的功勋,孙权封凌烈为亭侯,把凌统带过的士兵也交还给凌烈。可惜后来凌烈因为犯罪被免官,改由凌封接替(凌烈)爵位继续领兵。 
                  凌统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在他短暂的一生里跟随孙权四处征战,的确创造了很多不平凡的事迹,在《三国志》里,他能和程普、黄盖、甘宁等名将并列一传当之无愧......


                9楼2009-10-02 10:26
                回复
                  THE END 
                    本文内容摘自《三国志·吴书·凌统传、甘宁传、吕蒙传、董袭传、周瑜传》,将凌统的事迹整理出来,概述了凌统的一生,我看到过的叙述凌统的文章不多,仅有的几篇不够完善,而且多为文言文,不容易看懂,所以从这些人物的传记里摘出来用白话概述,如果还有什么缺失希望大家指点,共同探讨,谢谢......


                  10楼2009-10-02 10:27
                  回复
                    可惜呀


                    IP属地:重庆11楼2009-10-25 10:43
                    回复
                      怀念凌操!怀念凌统!


                      12楼2009-10-28 17:39
                      回复
                        赞同你的观点。


                        13楼2012-02-18 1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