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文学青年的流水日记。
1、因为工作时间常常会与手机处于人机分离状态,所以看到影迷会微博上的开票通知时,两场演出第一排和第二排中间的位置已经售罄!遗憾没能选到最佳位置,感叹同学们都怎么这么积极,更惊叹于我们的院长依然被这么多观众热爱着。此处特别感谢打电话通知我开票的z同学,连续16通未接来电里饱含着怎样的一种急切,都深刻地记在了心里。
2、后会终有期,无法掩饰地开心像一个300多斤的胖纸轰隆隆地旋转跳跃然后掷地有声。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天喝的下午茶叫喜茶,一定是欢喜的喜。很甜。
3、平静下来仔细阅读演出详细信息时,才知道这是一场朗读与交响乐融合的音乐会。对院长的喜欢源自影视剧,后来所看到的她在话剧《寻找剧作家》里饰演繁漪和颜黛的剧照是那样的惊艳,而《怀疑》里的阿洛西斯修女的形象又那样一反她美丽的常态无限贴合原著。所以,一直期望能看到院长出演话剧的我在那一刻真的有点小小的失落。可这样形式的演出未尝不可当作一个独幕话剧,当然这是后话了。
4、普通的80后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里一周一节的音乐课大多时候也被语数外老师通知:音乐老师有事,下节课由我来给大家讲评月考试卷。长大后,喜欢听的歌亦是词曲都易于传唱的流行乐。因此,一直觉得去听这样的音乐会演出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而听不听得懂对我来说更是一个很大很现实的问题。
5、预习很重要。音乐方面,以目前五线谱符号都认不全的水平来看,一个月的时间肯定是补也没法补救了,那么文字呢?很巧,隔壁就是市图书馆,手机上搜了搜索引:《我的音乐生活-梅克夫人与柴可夫斯基通信集》。咦!居然还真有这么一本书。赶紧去找,可馆藏的那一本书是1949年的宝藏版本,已经不允许外借。还好网上能买到1980年重印本,而中文翻译的作者也在题记里写,重印本只更改了汉字的繁简体,排版的横竖式以及几个更合适的字。
6、书很快寄到了,可正赶上出门学习,于是把书背在书包里,上课间隙拿出来,能看几行算几行,八成新的二手书,半个月下来,就成了书角卷曲、封面即将脱落的破败景象。原本还想着带上这本书请院长给签一个字,这样看来是不能再好意思拿出来了。
7、就这么囫囵吞枣地看完了一遍原书。不禁要问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简单的乐谱订购与资助交换肯定不止。因为除了他,这位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贵妇人还帮助了很多贫穷却有才华的艺术家,可唯有她与他用14年的光阴书写下了这上千封飞鸿。是因为在音乐喜好上的完美契合所产生的如同伯牙与钟子期那样的高山流水、知音情意吗?这是一定的,但是只仅仅如此吗?“我亲爱的,甜蜜的,不能忘怀的人呵”,信中不乏如此情切的文字表达,还有在马车对过时两两相望的片段,是不是都像极了爱情的模样呢?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复杂的、无法单独定义的情感,而让这两个在精神上相互欣赏与慰藉的人如此默契地始终不提世间相见。
8、合上书本。越分析越迷糊越好奇越想看一看院长对此是怎样的一种理解和诠释。从国庆节开始就倒计时数着启程的日子。忽而觉得等待漫长,忽而又想时间啊你慢一点。因为这样有期可待的日子是多么有希望啊!生活工作中有那么多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似乎都忽然多出了很多去解决的动力。
9、时间滑过。拖着行李箱到音乐厅办完寄存手续,兑票入场时已临近开场。在大厅灯光暗下去之前的短暂空余里与邻座观众的交谈中无意中提起,她是上海人,之所以来听这场音乐会是很惊奇这样的表演形式。我跟她讲,我从四川来,很喜欢海报上的这位女演员,想来看一看。她觉得不可思议。退场时,她和我说,朱琳确实好美。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我红了眼圈。
10、小酒馆里,一大群同学围桌而坐。有再聚的熟悉脸庞,也有初见的新同学。从周泱到双池,从去年的陌生女人到刚刚的梅克夫人,讨论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原来每一个同学心里都有那么多的诗酒趁华年。说好了这一次要好好看剧,好好写作文,实际上,我并没有做到,整个第一场演出,几乎全在走神。甚至于后来有同学说到眼珠子与抹布的梗,我只能一脸懵逼地问:真的嘛?你们确定?可以说很羡慕很羡慕写观后感被院长点名表扬的烟夏与萍卡同学了。
11、第二场演出,也是走神游离的时间占了多数。只觉得上一场演出里她就那样侧坐在椅子上读着信,全程傲娇侧脸的样子,从表演上来讲是否太单调?而这一场演出,不管是神情还是坐姿以及细微的身体语言都多了一些小变化。在黑暗中第一次听见他的音乐时她是欢喜的。在她写信要他允许她在给他写信时不要再写“仁慈的先生”,他回信时也请一样去掉客套称呼的时候,她是卸下了她的高傲的。得知他订婚的时候,她眼里是有故事的。在听说他为了收入依然在学校里浪费时间的时候,她是异常愤怒的。说葡萄没洗就不要吃了,说收到六个花瓣时她的心底是柔软的。当她念着“别忘记我,有时也要想起我”的时候,她一定是深爱着他的吧?你看,那投影在舞台地面上的圆形光影在这一刻已经变成了漫天飞舞的星光。个人更喜欢这样细腻、有层次、有立体感表演。终时,屏幕上打出了“他临终前,依然唤着菲拉列托夫娜的名字”的字幕,在我看来,这终究还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但亦或者对于他们来讲早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爱与得到。
12、 演出结束,和一位同学一起去音乐厅10号门等院长时看见一位老太太因为腿脚不方便艰难地抓着扶手走在楼梯上。那位同学立刻过去扶着老太太,不慌不忙慢慢地一直把老太太送到平路上。不禁想起去年在西安被我舍下的那位小同学,此时此刻依然心怀愧疚。
13、可能是因为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同学留下来等院长,所以签字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场面稍微有点混乱,毕竟大家真的都那样的热情高涨。不过很快大家就自觉建立起了排队的秩序。可由于同学实在太多,一一签字会耽误演出团队其他工作人员的时间安排。所以主办方提出来,一个同学只能签三个字。于是除了票根和海报,我带去的小画册都没能签上字。很感谢排在我身后的那个上海小男生,他签了一张票根,然后用余下的两个名额帮我把册子拿去给院长签了字。遗憾忘了问他的微信号,也没有好好说一声谢谢,所以希望他可以看到这一条吧:谢谢侬!想请你吃四川火锅。
14、签完字,时间已经很晚了。听说院长还饿着肚子呢,可她还是坚持留下来跟大家拍大合照。虽然我所在的第二组因为时间关系最终没能合影上。但是心里依然是感激的。虽然没有照片,但是有些画面会在记忆里永远闪闪发亮。
15、离开时,没有靠近院长乘坐的车子。一个人站在远处,看着车内灯光熄灭,没到告别,没有讲下次见,仿佛这只是剧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转场,下一幕依然还是她的出场。
16、和几个同学相约去了外滩。深夜的黄浦江畔,行人渐渐少去,灯光依然璀璨,江水依然流淌。光影之间,才回过神:
再见了,院长。
再见了,小伙伴们。
再见了,上海。
愿我们后会有期。
1、因为工作时间常常会与手机处于人机分离状态,所以看到影迷会微博上的开票通知时,两场演出第一排和第二排中间的位置已经售罄!遗憾没能选到最佳位置,感叹同学们都怎么这么积极,更惊叹于我们的院长依然被这么多观众热爱着。此处特别感谢打电话通知我开票的z同学,连续16通未接来电里饱含着怎样的一种急切,都深刻地记在了心里。
2、后会终有期,无法掩饰地开心像一个300多斤的胖纸轰隆隆地旋转跳跃然后掷地有声。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天喝的下午茶叫喜茶,一定是欢喜的喜。很甜。
3、平静下来仔细阅读演出详细信息时,才知道这是一场朗读与交响乐融合的音乐会。对院长的喜欢源自影视剧,后来所看到的她在话剧《寻找剧作家》里饰演繁漪和颜黛的剧照是那样的惊艳,而《怀疑》里的阿洛西斯修女的形象又那样一反她美丽的常态无限贴合原著。所以,一直期望能看到院长出演话剧的我在那一刻真的有点小小的失落。可这样形式的演出未尝不可当作一个独幕话剧,当然这是后话了。
4、普通的80后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里一周一节的音乐课大多时候也被语数外老师通知:音乐老师有事,下节课由我来给大家讲评月考试卷。长大后,喜欢听的歌亦是词曲都易于传唱的流行乐。因此,一直觉得去听这样的音乐会演出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而听不听得懂对我来说更是一个很大很现实的问题。
5、预习很重要。音乐方面,以目前五线谱符号都认不全的水平来看,一个月的时间肯定是补也没法补救了,那么文字呢?很巧,隔壁就是市图书馆,手机上搜了搜索引:《我的音乐生活-梅克夫人与柴可夫斯基通信集》。咦!居然还真有这么一本书。赶紧去找,可馆藏的那一本书是1949年的宝藏版本,已经不允许外借。还好网上能买到1980年重印本,而中文翻译的作者也在题记里写,重印本只更改了汉字的繁简体,排版的横竖式以及几个更合适的字。
6、书很快寄到了,可正赶上出门学习,于是把书背在书包里,上课间隙拿出来,能看几行算几行,八成新的二手书,半个月下来,就成了书角卷曲、封面即将脱落的破败景象。原本还想着带上这本书请院长给签一个字,这样看来是不能再好意思拿出来了。
7、就这么囫囵吞枣地看完了一遍原书。不禁要问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简单的乐谱订购与资助交换肯定不止。因为除了他,这位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贵妇人还帮助了很多贫穷却有才华的艺术家,可唯有她与他用14年的光阴书写下了这上千封飞鸿。是因为在音乐喜好上的完美契合所产生的如同伯牙与钟子期那样的高山流水、知音情意吗?这是一定的,但是只仅仅如此吗?“我亲爱的,甜蜜的,不能忘怀的人呵”,信中不乏如此情切的文字表达,还有在马车对过时两两相望的片段,是不是都像极了爱情的模样呢?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复杂的、无法单独定义的情感,而让这两个在精神上相互欣赏与慰藉的人如此默契地始终不提世间相见。
8、合上书本。越分析越迷糊越好奇越想看一看院长对此是怎样的一种理解和诠释。从国庆节开始就倒计时数着启程的日子。忽而觉得等待漫长,忽而又想时间啊你慢一点。因为这样有期可待的日子是多么有希望啊!生活工作中有那么多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似乎都忽然多出了很多去解决的动力。
9、时间滑过。拖着行李箱到音乐厅办完寄存手续,兑票入场时已临近开场。在大厅灯光暗下去之前的短暂空余里与邻座观众的交谈中无意中提起,她是上海人,之所以来听这场音乐会是很惊奇这样的表演形式。我跟她讲,我从四川来,很喜欢海报上的这位女演员,想来看一看。她觉得不可思议。退场时,她和我说,朱琳确实好美。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我红了眼圈。
10、小酒馆里,一大群同学围桌而坐。有再聚的熟悉脸庞,也有初见的新同学。从周泱到双池,从去年的陌生女人到刚刚的梅克夫人,讨论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原来每一个同学心里都有那么多的诗酒趁华年。说好了这一次要好好看剧,好好写作文,实际上,我并没有做到,整个第一场演出,几乎全在走神。甚至于后来有同学说到眼珠子与抹布的梗,我只能一脸懵逼地问:真的嘛?你们确定?可以说很羡慕很羡慕写观后感被院长点名表扬的烟夏与萍卡同学了。
11、第二场演出,也是走神游离的时间占了多数。只觉得上一场演出里她就那样侧坐在椅子上读着信,全程傲娇侧脸的样子,从表演上来讲是否太单调?而这一场演出,不管是神情还是坐姿以及细微的身体语言都多了一些小变化。在黑暗中第一次听见他的音乐时她是欢喜的。在她写信要他允许她在给他写信时不要再写“仁慈的先生”,他回信时也请一样去掉客套称呼的时候,她是卸下了她的高傲的。得知他订婚的时候,她眼里是有故事的。在听说他为了收入依然在学校里浪费时间的时候,她是异常愤怒的。说葡萄没洗就不要吃了,说收到六个花瓣时她的心底是柔软的。当她念着“别忘记我,有时也要想起我”的时候,她一定是深爱着他的吧?你看,那投影在舞台地面上的圆形光影在这一刻已经变成了漫天飞舞的星光。个人更喜欢这样细腻、有层次、有立体感表演。终时,屏幕上打出了“他临终前,依然唤着菲拉列托夫娜的名字”的字幕,在我看来,这终究还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但亦或者对于他们来讲早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爱与得到。
12、 演出结束,和一位同学一起去音乐厅10号门等院长时看见一位老太太因为腿脚不方便艰难地抓着扶手走在楼梯上。那位同学立刻过去扶着老太太,不慌不忙慢慢地一直把老太太送到平路上。不禁想起去年在西安被我舍下的那位小同学,此时此刻依然心怀愧疚。
13、可能是因为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同学留下来等院长,所以签字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场面稍微有点混乱,毕竟大家真的都那样的热情高涨。不过很快大家就自觉建立起了排队的秩序。可由于同学实在太多,一一签字会耽误演出团队其他工作人员的时间安排。所以主办方提出来,一个同学只能签三个字。于是除了票根和海报,我带去的小画册都没能签上字。很感谢排在我身后的那个上海小男生,他签了一张票根,然后用余下的两个名额帮我把册子拿去给院长签了字。遗憾忘了问他的微信号,也没有好好说一声谢谢,所以希望他可以看到这一条吧:谢谢侬!想请你吃四川火锅。
14、签完字,时间已经很晚了。听说院长还饿着肚子呢,可她还是坚持留下来跟大家拍大合照。虽然我所在的第二组因为时间关系最终没能合影上。但是心里依然是感激的。虽然没有照片,但是有些画面会在记忆里永远闪闪发亮。
15、离开时,没有靠近院长乘坐的车子。一个人站在远处,看着车内灯光熄灭,没到告别,没有讲下次见,仿佛这只是剧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转场,下一幕依然还是她的出场。
16、和几个同学相约去了外滩。深夜的黄浦江畔,行人渐渐少去,灯光依然璀璨,江水依然流淌。光影之间,才回过神:
再见了,院长。
再见了,小伙伴们。
再见了,上海。
愿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