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弘吧 关注:11贴子:123
  • 0回复贴,共1

张明弘·寻根·长城之五百个日夜张图/张明弘文/兰若编辑/曹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明弘·寻根·长城之五百个日夜
张图/张明弘
文/兰若
编辑/曹卓
我们沿着外长城过张家口进入山西后,在这里,我们看到的长城是朴厚平实、博大敦厚、延绵不断的夯土墙,完全失去了印象中的奇绝与雄伟。这边的长城更像一条土龙,时而爬上山梁、时而游在河滩蜿蜒崎岖。登高远望,是绵延望不到尽头的黄土墙在山上无限延伸,它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亲近,有时能开车一直走到长城边上,在一些坍塌的地方抬脚就能跨上城墙。
在山西境内,长城沿线的古关口、古村落保存的相对完整,但村落里的居民却越来越少,有的古村落里仅剩两三户村民,甚至有的已经无人居住。村落里的那些旧宅、寺庙、戏台都不同程度萧败坍塌。我们行走着,我们观看着,感受到了它们渐渐颓败的气息……
在唐家卫堡,虽然找不到多少古建筑的遗迹,但古墙还尚存二分之一的样子,这算是较破的。在罗圈堡,护城墙有近十分之九都还完好的存留着,只残缺了一个口子,我画了那个缺口,感觉那是历史的缺口,是岁月的缺口,是文化的缺口。长城是伟岸而坚毅的,就算被拆走外砖,没有人为的破坏,剩下的夯土也能挺立几百年。
长城文化在我看来有两条历史悠久的线,一条明线,就是那众所周知的长城;一条暗线,是蕴含着人文地理建筑等文化的古村落。这两条线交相呼应。在世人眼中,或许长城是显而易见的,那古村落又如何呢,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又将面对怎样的未来呢?我们需要更细致的寻访与思索,相信这也是寻根长城的目的,想要通过影像来发现和传达关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和民间艺术,有主线的深入,有方向的探索,引领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祖辈们留下的文明与智慧。
我们除了想要通过影像来引领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遗留下来的文化与智慧之外,更想通过镜头去记录沿途中坍塌的房屋和留守的老人,去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唤醒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警醒更多的人去懂得敬畏感恩,懂得忠孝节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过于看中眼前利益与金钱,各行各业都是以投资回报率来衡量,但文化耗时耗力耗资金,又不能在短期内及时得到可观的回报,文化若也要用经济来衡量,便是最悲哀的事情。
长城脚下的老镇、古村里的老房子是长城文化的一部分,历经百年沧桑,依旧屹立,尽管有的只能叫残存,但那些精巧架构与格局,那些细致的手工木雕和砖雕,依然让我们惊艳。如果我们还不重视和补救,再过些年,就荡然无存了。一路走来,我们拍摄的许多地方的老宅院、古寺庙,几乎就要坍塌、无人问津,若不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和修复,就会消失,十分可惜。可是现在许多村里几乎没有几个人了,有的也只有那些年迈的老人,该如何修补?又能有谁来修补呢?想想十分心酸和悲哀。
我们去焦尾城,有个老乡家的院子是依着长城而建的,是八十年代盖的砖窑。西墙一个烽火台,南墙是古城墙,上面挖了许多储藏窖,建的十分巧妙。我对老乡说:“你家院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院墙,住这很不错吧?”,他愣愣的看了眼院子回答道:“早就不住了,盖的有新房啊。”。我环视了一下虽然凌乱却一切完好的院落对他说:“你把院子清理一下,重新装修一下,不就很好吗,何必盖新房呢?”。他瞪着眼高声回道:“不盖新房,在村里多丢人啊!”。我问新房花多少钱,他说十四、五万,让我不得不感叹,以经济为主导的价值观已然在农村起作用了。
过去盖房子为了世代传承,讲究实用精致又结实,祖祖辈辈都居住和维护着先辈留下的宅院,在这个村子里,也还有明朝时候盖的房子到现在还住着人。现在的人盖房子则不是,不需要长久,住上些年就想着重新换房,孩子们大了结婚,就自己另置新房。这两种现状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就整体看来,还是新房更多,许多老宅被弃之不理了。现在人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的驱使下,一定要把老宅子拆了,盖上新的,又或者把那些镂空窗棂,雕花门庭给拆了,装上玻璃窗,刷上大红漆,造成了许多古建筑的损坏。
在北京地区,密云、怀柔的新农村建设,一律是二层小洋楼,复制出来的一样,硬生生拆掉了古老的自然村落。什么叫自然村?是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哪些高低错落,年代不一的宅院是一代一代村民的智慧的结晶,整个村子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精神记忆。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是抹掉了那些具有独特韵味的审美价值,破坏了古村里流传几百年的文明,复制出毫无审美的冷冰冰统一的水泥盒子。这种模式,代价太大,又无太大实际意义。当然也有些村落为了打造所谓的古村落的样子,要便把所有房子刷成统一水泥灰,发红的新砖要刷成灰色,金黄的老砖也要被刷一遍。整个村子走下来,满眼沉寂的灰,十分压抑。老瓦顶房子要改成水泥平房。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9-27 10: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