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民迁入连城的主要时段
汉民迁入连城始于唐代。连城县客家学研究会编的《连城县客家姓氏源流初探》(以下简称《源流初探》)第一、二辑,共收录了71 个客家姓氏。在这71个姓氏中,唐代迁入连城的有城北罗氏(唐僖宗年间)、席湖营吴氏和朱氏,孟姓是在902 -978 年间迁入,坑子堡罗姓则是在五代后唐( 923 -936 )迁入。其他姓氏迁入的时段大致如下:
宋:江(塘前)、饶(朋口、文亨)、黄(芷溪、北团)、范(庙前、李屋)[4姓7支]
北宋:吴(四堡)、罗(罗坊、揭乐)、赖(塘前)[3 姓4 支]
宋末:马(四堡)、郑(新泉)[2 姓]
南宋:王、华、邓(曲溪)、许、余(姑田)、吴(壁洲、曲溪)、宋、张(张家营、塘前)、李(城西、城南、城东)、邱(莒溪、城区)、邹、陈(隔川、姑田上堡)、卓、巫(4 支)、林(新泉、林坊)、罗(文亨翁源公和洪敬公)、黄(宣和)、钱、曹、揭、曾(莲峰、罗坊)、童、董、蒋、谢(城关、城东、东门城墙窝)、蔡[26 姓 40 支]
南宋末:邓(庙前)、伍、刘(曲溪)、江(城东)、沈、徐(北团、赖源)、林(壁洲)、罗(城关塔背)、项、姚、黄(莲峰、城关)、傅、魏(新泉)、卢、杨[15姓 17支]
宋末元初:邓(姑田上堡)、卢(五石祭)、余(朋口)[3 姓]
元:马(塘前)、叶、江(莲峰)、刘(林坊)、邱(宣和、芷溪)、汤、陈(姑田)、林(莲峰)、俞(良坑)、黄(隔田)、魏[11 姓 12 支]元末明初:邓(姑田下堡、李屋)、吕、吴(宣和)、周、曾(赖源)、詹[6姓7支]
明代:上官、冯、包、刘(罗坊)、池、严、余(莲峰)、吴(庙前、新泉)、陈(隔川)、林(莒溪吴坑)、罗(罗家坊)、俞、桑、黄(隔川)、赖(城西)[15姓 16支]
明末清初:邓(城关等地)、廖(莒溪)[2 姓]
清代:肖、郑(宣和)、康、赖(四堡)[4 姓]
清末:刁、孔、毛、林(北团)[4姓]
此外,以下几个姓氏(支)只记已传的代数:陈(新泉):26代;柯:27代;胡:24代;彭:26代;温:25代和23代;廖(赖源):22代;廖(宣和):10代;樊:24代。若以平均25年为一代,柯姓大约在元代迁入,陈(新泉)和彭在元末明初迁入,胡、温、廖(赖源)、樊大约在明代迁入,廖(宣和)在清代迁入。另:刁(莲峰)、郭、古、欧四姓是民国时期迁入,涂姓则迟至 1977 年才迁入(明朝建文永乐年间,涂氏念一郎从长汀涂坊迁连城朋口开基,但其后裔以后迁往其它地方,无资料可查)。
由上述可以看出:宋以前迁入连城的汉民只有吴、罗、朱、孟四个姓氏。汉民迁入连城数量最多的时段是在南宋,南宋及其末年计有 37 姓的 57 个分支迁入连城。若加上北宋迁入的 3 个姓氏以及只标明“宋”和“宋末”的 6 个姓氏,宋代迁入连城的汉民共有41 姓的69个分支。元代迁入的有 12姓13 支(包括柯姓),若加上宋末元初的 3 姓,计有 15 个姓氏的16个分支迁入。明代迁入的有 19姓20支(包括胡、温、樊和赖源的廖氏),若加上元末明初的 8 姓9 支(包括彭和新泉的陈氏),计有25姓29支。清代迁入的有9姓(包括宣和的廖氏),若加上明末清初的2姓,共有 10姓11 支。民国时期尚有4 姓迁入。
值得一提的是,志书所载的沈氏和傅氏的迁入时间与上述不同。沈氏,据《连城沈氏族谱》推算,连城沈氏开基祖永钦公的父亲冰洁公(即柏四郎)生于 1200 年,宋末隐居大丰山, [ 12](P9)因而永钦公迁徙连城是在南宋末年,《源流初探》即持此说。而康熙《连城县志》载“:有宋元礻右,吾宗永钦公来居”, [ 13](P230)据此沈氏是在北宋元礻右年间迁入连城。傅氏,《源流初探》认为傅氏在连城的开基祖是傅以南,南宋末年傅以南举家参加文天祥抗元部队,途经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村时,留下第三子是郎定居于此。康熙《连城县志》的记载与此不同“:自傅实为唐威武军节度使,避五季乱,挈男十八郎迁闽邵武石壁(按在今宁化)。居未数年,又以寇警徙莲花村(即连城也)⋯⋯”[13](P248)据此连城傅氏是在五代迁入。
明末清初连城很乱,很多各地盗匪劫掠:
嘉靖庚申以来,广寇张琏、萧晚等,蜂屯蚁聚,四出劫掠,所经连城之界无虚月,掳人民,烧储积,侵扰无孑遗。”顺治四、五年的战乱对连城的破坏尤其惨重。四年“,八月,山寇初攻,从横山隔口田直入隔川,焚掠逼县。”“十二月,山寇破永安,乘势攻连邑。⋯⋯三日城陷,⋯⋯贼众入城,焚掳淫掠。”“至除夜,设计恢复,杀歼达旦,伏尸遍地,生擒李士藻等归营。”五年“,十五日,寇陷南乡席湖营寨。”“是岁,土寇两踞揭坊寨,掳掠近寨乡村,焚烧民舍。”直到平定三藩之乱后,连城社会才得安宁。史载“:清自靖藩平定,不见兵革百八十年。”社会的动荡,加上明末清初连年的饥疫,造成百姓流离转徙”,而以清初为甚。正如康熙初年张来凤在《连城县逃亡纪序》所作的深入分析“:闽海之民逃亡也,不自连城而止也,而连城为甚;连城之民之逃亡也,亦不自今日始也,而今日为极。则以地不通商,无负贩之业;地亦有微产,而近今多阻故也。即如产纸也,海忽不航;纸售外洋获大利,售于江右仅值耳。产砖、碗一也,器粗,止售境内无利。又产木,粤中多盗,难行。区区耕石田,糊口维艰。戊子一经兵燹火,遂多亡户;连年又复大饥也。故闽海之民之多逃亡也,连城为甚;连城之民之逃亡也,而今日为极也。”这些逃亡者,相当部分成了对外移民。
汉民迁入连城始于唐代。连城县客家学研究会编的《连城县客家姓氏源流初探》(以下简称《源流初探》)第一、二辑,共收录了71 个客家姓氏。在这71个姓氏中,唐代迁入连城的有城北罗氏(唐僖宗年间)、席湖营吴氏和朱氏,孟姓是在902 -978 年间迁入,坑子堡罗姓则是在五代后唐( 923 -936 )迁入。其他姓氏迁入的时段大致如下:
宋:江(塘前)、饶(朋口、文亨)、黄(芷溪、北团)、范(庙前、李屋)[4姓7支]
北宋:吴(四堡)、罗(罗坊、揭乐)、赖(塘前)[3 姓4 支]
宋末:马(四堡)、郑(新泉)[2 姓]
南宋:王、华、邓(曲溪)、许、余(姑田)、吴(壁洲、曲溪)、宋、张(张家营、塘前)、李(城西、城南、城东)、邱(莒溪、城区)、邹、陈(隔川、姑田上堡)、卓、巫(4 支)、林(新泉、林坊)、罗(文亨翁源公和洪敬公)、黄(宣和)、钱、曹、揭、曾(莲峰、罗坊)、童、董、蒋、谢(城关、城东、东门城墙窝)、蔡[26 姓 40 支]
南宋末:邓(庙前)、伍、刘(曲溪)、江(城东)、沈、徐(北团、赖源)、林(壁洲)、罗(城关塔背)、项、姚、黄(莲峰、城关)、傅、魏(新泉)、卢、杨[15姓 17支]
宋末元初:邓(姑田上堡)、卢(五石祭)、余(朋口)[3 姓]
元:马(塘前)、叶、江(莲峰)、刘(林坊)、邱(宣和、芷溪)、汤、陈(姑田)、林(莲峰)、俞(良坑)、黄(隔田)、魏[11 姓 12 支]元末明初:邓(姑田下堡、李屋)、吕、吴(宣和)、周、曾(赖源)、詹[6姓7支]
明代:上官、冯、包、刘(罗坊)、池、严、余(莲峰)、吴(庙前、新泉)、陈(隔川)、林(莒溪吴坑)、罗(罗家坊)、俞、桑、黄(隔川)、赖(城西)[15姓 16支]
明末清初:邓(城关等地)、廖(莒溪)[2 姓]
清代:肖、郑(宣和)、康、赖(四堡)[4 姓]
清末:刁、孔、毛、林(北团)[4姓]
此外,以下几个姓氏(支)只记已传的代数:陈(新泉):26代;柯:27代;胡:24代;彭:26代;温:25代和23代;廖(赖源):22代;廖(宣和):10代;樊:24代。若以平均25年为一代,柯姓大约在元代迁入,陈(新泉)和彭在元末明初迁入,胡、温、廖(赖源)、樊大约在明代迁入,廖(宣和)在清代迁入。另:刁(莲峰)、郭、古、欧四姓是民国时期迁入,涂姓则迟至 1977 年才迁入(明朝建文永乐年间,涂氏念一郎从长汀涂坊迁连城朋口开基,但其后裔以后迁往其它地方,无资料可查)。
由上述可以看出:宋以前迁入连城的汉民只有吴、罗、朱、孟四个姓氏。汉民迁入连城数量最多的时段是在南宋,南宋及其末年计有 37 姓的 57 个分支迁入连城。若加上北宋迁入的 3 个姓氏以及只标明“宋”和“宋末”的 6 个姓氏,宋代迁入连城的汉民共有41 姓的69个分支。元代迁入的有 12姓13 支(包括柯姓),若加上宋末元初的 3 姓,计有 15 个姓氏的16个分支迁入。明代迁入的有 19姓20支(包括胡、温、樊和赖源的廖氏),若加上元末明初的 8 姓9 支(包括彭和新泉的陈氏),计有25姓29支。清代迁入的有9姓(包括宣和的廖氏),若加上明末清初的2姓,共有 10姓11 支。民国时期尚有4 姓迁入。
值得一提的是,志书所载的沈氏和傅氏的迁入时间与上述不同。沈氏,据《连城沈氏族谱》推算,连城沈氏开基祖永钦公的父亲冰洁公(即柏四郎)生于 1200 年,宋末隐居大丰山, [ 12](P9)因而永钦公迁徙连城是在南宋末年,《源流初探》即持此说。而康熙《连城县志》载“:有宋元礻右,吾宗永钦公来居”, [ 13](P230)据此沈氏是在北宋元礻右年间迁入连城。傅氏,《源流初探》认为傅氏在连城的开基祖是傅以南,南宋末年傅以南举家参加文天祥抗元部队,途经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村时,留下第三子是郎定居于此。康熙《连城县志》的记载与此不同“:自傅实为唐威武军节度使,避五季乱,挈男十八郎迁闽邵武石壁(按在今宁化)。居未数年,又以寇警徙莲花村(即连城也)⋯⋯”[13](P248)据此连城傅氏是在五代迁入。
明末清初连城很乱,很多各地盗匪劫掠:
嘉靖庚申以来,广寇张琏、萧晚等,蜂屯蚁聚,四出劫掠,所经连城之界无虚月,掳人民,烧储积,侵扰无孑遗。”顺治四、五年的战乱对连城的破坏尤其惨重。四年“,八月,山寇初攻,从横山隔口田直入隔川,焚掠逼县。”“十二月,山寇破永安,乘势攻连邑。⋯⋯三日城陷,⋯⋯贼众入城,焚掳淫掠。”“至除夜,设计恢复,杀歼达旦,伏尸遍地,生擒李士藻等归营。”五年“,十五日,寇陷南乡席湖营寨。”“是岁,土寇两踞揭坊寨,掳掠近寨乡村,焚烧民舍。”直到平定三藩之乱后,连城社会才得安宁。史载“:清自靖藩平定,不见兵革百八十年。”社会的动荡,加上明末清初连年的饥疫,造成百姓流离转徙”,而以清初为甚。正如康熙初年张来凤在《连城县逃亡纪序》所作的深入分析“:闽海之民逃亡也,不自连城而止也,而连城为甚;连城之民之逃亡也,亦不自今日始也,而今日为极。则以地不通商,无负贩之业;地亦有微产,而近今多阻故也。即如产纸也,海忽不航;纸售外洋获大利,售于江右仅值耳。产砖、碗一也,器粗,止售境内无利。又产木,粤中多盗,难行。区区耕石田,糊口维艰。戊子一经兵燹火,遂多亡户;连年又复大饥也。故闽海之民之多逃亡也,连城为甚;连城之民之逃亡也,而今日为极也。”这些逃亡者,相当部分成了对外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