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弘´寻根•长城】——五条长城的交汇点•口子上
图文编辑兰芳曹卓 张明弘寻根长城 2015-09-29
【明长城口子上】
吃完早饭以后,我们便从北堡开车返回口子上村,下车后我们被村前保存完好的三通石碑惊讶了,中间最大的碑上记载了康熙的四公主曾路经此地,碑上写着“四公主千岁千千岁”,还配着精美的碑头和碑座十分罕见。
【在口子上的这三通石碑现在被保护完好,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
接着我们被这边垣蜿蜒、榆树掩映、颇具塞上特色的长城所吸引。
【我们顺着长城关外的山沟,在一条20公分宽的小道上艰难前行。】
通过老乡的指路,我们从一个干涸的山沟里爬上山顶,虽山上无人烟,但可以见到层层梯田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新收割的莜麦还一堆堆整齐的堆在梯田里。
【拔地而起的长城进入到河底被斩断,依河而建的石窑背靠长城。】
令我们想象不到的是,在连绵不绝的夯土构筑的长城中,突兀地出现了一个用石头垒成的敌楼和一段城墙,长度约为300多米。而这个敌楼看起来刚刚修缮不久,建筑废料还遗留在附近。
【我们走近了这段石包长城,用心去感受它的历史,用脚步丈量它的沧桑!】
听村民刘文兵大叔说:“这段长城是去年秋天山西古建筑单位过来修的。历时两个月左右,从山下搬来石头垒砌而成。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修完一小段以后就走了。”我们看到了这段新旧长城以后觉得这样的修缮破坏了明长城的原貌,使历史的凝重尽失。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旧长城墙基外是用经过锤凿加工平整的大条石砌筑,内部填满土石块。墙基以上的墙身,用大城砖砌成,外砖内土,白灰勾缝。而去年修复的这段明长城,则完全是用条石垒砌而成。
【从柏杨岭的长城上看到对面的圆形的夯土敌楼,雄伟浑厚、傲然高耸。】
从山下拔地而起,端端正正,保存的完好的一段奔向口子上村的长城,连着萧索的敌楼上,亘古的帝音在耳边回响。岁月沧桑,记忆已千疮百孔。那些肩并肩走过冷暖的石头,已被风霜磨平了最初的棱角,黯淡了原始容颜,以平静面对日月星辰。接着我们爬上最高点,抬头仰望,整个村子云雾缭绕,村后的山径蜿蜒曲折,烽火台似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画面中。三条长城的身形,宛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环绕着整个柏羊岭。
【正在修旧如新的明清戏台】
据说,村里有一戏台是明代古建筑,我们带着好奇心前往。还没到戏台时,我们就听到有施工的声音,走进一看发现戏台正在复修。
【村里留下了一座最具历史的戏台。】
新的面貌让它失去了一份神秘,我们还可以看到戏台内置扇分左右为出将入相门,两旁门上还带有凤凰的雕刻,台口处设置石杆栏,石板连接,上刻花草,石栏上雕雄狮、白菜、八宝灯装饰,线条粗犷、形象逼真。紧挨着戏台两边的是几间废置的窑洞,张老师说:“不久前这里应该是一所小学,因为洞壁上那几块黑板还写着汉语拼音。”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用长城砖石垒砌的窑洞、羊圈甚至厕所。
【被世世代代留下来坚固结实的石窑,缺没能留住现在追随时代脚步的孩子们。废弃了的石窑还镶嵌着过去精美的窗棂。】
长城脚下,随处可见农民开垦的耕地,不少村民的窑洞就是依着长城掏出来的。为了方便出行,我们看到土长城被开辟了一条条便道。
【口子上旧堡围】
第二天下午我们沿着村子的西山而上,往柏杨岭长城而去,这一路有随处可见废弃的窑洞和仍然屹立的烽火台,只是没有墙体。还有一个保存完整的没有人居住的堡,现已被人们种满了玉米。越往上走,越难见人烟,举目四顾,只见苍莽中远远近近的墩台兀自挺立,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从口子上方向的长城向柏杨岭方向攀登。】
此时羊肠小道,阡陌纵横,山上的石头有大有小,导致路面崎岖不平,穿过四座山,步履蹒跚,脚上如灌篮铅,汗如雨注。越往上走,风也越大,也越发凛冽。天色也渐黑,我们走了十几里终于爬上来柏杨岭长城交接处。
【夕阳下向西通往嘉峪关的长城起起伏伏。】
此时夕阳西下,站在柏杨岭上的夯土烽火台下,看下面的堡城和山,仿佛一幅浓墨重彩、密疏有致的山水画!而我们此时就身置其中,临风而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便油然而生。在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长城的走向。
【柏杨岭山顶上的美景】
长城从口子上村,村子东边七百米的一个叫泉子沟,长城分成两条,一条往北堡方向,一条沿着口子上东山翻下到口子上村。
【口子上村西的柏杨岭山顶,以上图夯土的烽火台为中心。左手的长城去往嘉峪关,右手的长城奔秦皇岛,下面的长城即是南线长城,去往北京。】
到口子上关口长城又一分为二,一条沿着口子上村东河岸往南有一千多米,然后奔西南方向。一条是沿着口子上村古村落往西山而上,到达柏杨岭山顶以后再分开,一条奔南和口子上村东头的长城相交以后,蜿蜒曲折,由南向东经山西北部地区奔太行山,沿太行山山脉北上过八达岭至剑扣长城,此为南线长城,一条从柏羊岭往北继续往西走,奔野羊洼、红门口、水泉堡往西一直到嘉峪关。
图文编辑兰芳曹卓 张明弘寻根长城 2015-09-29
【明长城口子上】
吃完早饭以后,我们便从北堡开车返回口子上村,下车后我们被村前保存完好的三通石碑惊讶了,中间最大的碑上记载了康熙的四公主曾路经此地,碑上写着“四公主千岁千千岁”,还配着精美的碑头和碑座十分罕见。
【在口子上的这三通石碑现在被保护完好,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
接着我们被这边垣蜿蜒、榆树掩映、颇具塞上特色的长城所吸引。
【我们顺着长城关外的山沟,在一条20公分宽的小道上艰难前行。】
通过老乡的指路,我们从一个干涸的山沟里爬上山顶,虽山上无人烟,但可以见到层层梯田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新收割的莜麦还一堆堆整齐的堆在梯田里。
【拔地而起的长城进入到河底被斩断,依河而建的石窑背靠长城。】
令我们想象不到的是,在连绵不绝的夯土构筑的长城中,突兀地出现了一个用石头垒成的敌楼和一段城墙,长度约为300多米。而这个敌楼看起来刚刚修缮不久,建筑废料还遗留在附近。
【我们走近了这段石包长城,用心去感受它的历史,用脚步丈量它的沧桑!】
听村民刘文兵大叔说:“这段长城是去年秋天山西古建筑单位过来修的。历时两个月左右,从山下搬来石头垒砌而成。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修完一小段以后就走了。”我们看到了这段新旧长城以后觉得这样的修缮破坏了明长城的原貌,使历史的凝重尽失。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旧长城墙基外是用经过锤凿加工平整的大条石砌筑,内部填满土石块。墙基以上的墙身,用大城砖砌成,外砖内土,白灰勾缝。而去年修复的这段明长城,则完全是用条石垒砌而成。
【从柏杨岭的长城上看到对面的圆形的夯土敌楼,雄伟浑厚、傲然高耸。】
从山下拔地而起,端端正正,保存的完好的一段奔向口子上村的长城,连着萧索的敌楼上,亘古的帝音在耳边回响。岁月沧桑,记忆已千疮百孔。那些肩并肩走过冷暖的石头,已被风霜磨平了最初的棱角,黯淡了原始容颜,以平静面对日月星辰。接着我们爬上最高点,抬头仰望,整个村子云雾缭绕,村后的山径蜿蜒曲折,烽火台似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画面中。三条长城的身形,宛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环绕着整个柏羊岭。
【正在修旧如新的明清戏台】
据说,村里有一戏台是明代古建筑,我们带着好奇心前往。还没到戏台时,我们就听到有施工的声音,走进一看发现戏台正在复修。
【村里留下了一座最具历史的戏台。】
新的面貌让它失去了一份神秘,我们还可以看到戏台内置扇分左右为出将入相门,两旁门上还带有凤凰的雕刻,台口处设置石杆栏,石板连接,上刻花草,石栏上雕雄狮、白菜、八宝灯装饰,线条粗犷、形象逼真。紧挨着戏台两边的是几间废置的窑洞,张老师说:“不久前这里应该是一所小学,因为洞壁上那几块黑板还写着汉语拼音。”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用长城砖石垒砌的窑洞、羊圈甚至厕所。
【被世世代代留下来坚固结实的石窑,缺没能留住现在追随时代脚步的孩子们。废弃了的石窑还镶嵌着过去精美的窗棂。】
长城脚下,随处可见农民开垦的耕地,不少村民的窑洞就是依着长城掏出来的。为了方便出行,我们看到土长城被开辟了一条条便道。
【口子上旧堡围】
第二天下午我们沿着村子的西山而上,往柏杨岭长城而去,这一路有随处可见废弃的窑洞和仍然屹立的烽火台,只是没有墙体。还有一个保存完整的没有人居住的堡,现已被人们种满了玉米。越往上走,越难见人烟,举目四顾,只见苍莽中远远近近的墩台兀自挺立,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从口子上方向的长城向柏杨岭方向攀登。】
此时羊肠小道,阡陌纵横,山上的石头有大有小,导致路面崎岖不平,穿过四座山,步履蹒跚,脚上如灌篮铅,汗如雨注。越往上走,风也越大,也越发凛冽。天色也渐黑,我们走了十几里终于爬上来柏杨岭长城交接处。
【夕阳下向西通往嘉峪关的长城起起伏伏。】
此时夕阳西下,站在柏杨岭上的夯土烽火台下,看下面的堡城和山,仿佛一幅浓墨重彩、密疏有致的山水画!而我们此时就身置其中,临风而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便油然而生。在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长城的走向。
【柏杨岭山顶上的美景】
长城从口子上村,村子东边七百米的一个叫泉子沟,长城分成两条,一条往北堡方向,一条沿着口子上东山翻下到口子上村。
【口子上村西的柏杨岭山顶,以上图夯土的烽火台为中心。左手的长城去往嘉峪关,右手的长城奔秦皇岛,下面的长城即是南线长城,去往北京。】
到口子上关口长城又一分为二,一条沿着口子上村东河岸往南有一千多米,然后奔西南方向。一条是沿着口子上村古村落往西山而上,到达柏杨岭山顶以后再分开,一条奔南和口子上村东头的长城相交以后,蜿蜒曲折,由南向东经山西北部地区奔太行山,沿太行山山脉北上过八达岭至剑扣长城,此为南线长城,一条从柏羊岭往北继续往西走,奔野羊洼、红门口、水泉堡往西一直到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