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长城|张掖大佛寺(上)
原创: 寻根长城 张明弘寻根长城 10月23日
走进长城历史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践行长城精神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平台
跟随我们的脚步
去感受不一样的长城文化
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北依龙首、合黎,南望祁连,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孕育了广袤的绿洲,位于河西走廊中段。
丝绸之路是从西安开始,一直延伸到欧洲,而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其中的一部分,是包含关系
很多人误以为张掖没有酒泉、嘉峪关、敦煌的名气大,所以容易被忽视。但如上篇《小口子墩》中提到,张掖可以说是甘肃乃至整个中国生态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有沙漠、草原、戈壁、雪山、林海、湿地、水田、河流等等等等,既有江南小景,也有旷野戈壁,所以有“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这样的诗句。
有谚语道“ 金张掖,银武威 ”。一种说法是,在隋唐时期,张掖地处丝绸之路上的要冲之地,是丝路上最为著名的商埠城市,史书记载:“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隋炀帝曾在此会见过西域27国君主,举办过“万国博览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张掖境内的重大活动,取得了安定边乱,发展拓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成效。在清代时,张掖为甘州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官,可见其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组成。
而另一说法,在谢继忠教授撰写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中提到,在清代乾隆年间,清王朝依据河西走廊地区征收税赋的多寡、土地的肥沃程度将这里的土地依情况划分为金、银、铜、铁四个等级,土地肥沃、出税率较高的定为“金”,依次为“银”、“铜”、“铁”等,所以当时的统称是“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可见当年张掖的GDP是最高级别,所以才有了这“金张掖”的荣誉。
张掖城,在靖安堡东南三十三华里,明时为甘肃镇总兵所在地。我们在北线长城的路线中,张掖境内自东而西的走向为:山丹县 →甘州区(城内市区)→临泽县 →高台县。又据《甘肃通志》载:旧城周九里三时步,明洪武二十五年都督宋晟于东偏增筑新城,又于四面俱筑关城。
而今我们进入张掖市,甘州区作为张掖市的文化中心,大佛寺又是其标志性建筑。大佛寺寺内主要建筑由西到东有:前山门、牌楼、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塔和山西会馆等,里面展示了众多的佛像雕塑、石窟造像、典籍和经书。
塞外的柳树格外可爱,在大梵刹山门北侧步行街旁,绿柳丝绦旁的白壁上,有由徐全熙于1998年绘制的壁画《取经图》,三十多平方米,已严重风化,绘有“悟空战八戒”、“辞别高老庄”、“收服沙悟净”、“三打白骨精”等耳熟能详的西游故事。
河西走廊的西游记壁画极其集中,并随年代变化呈现出演变的轨迹。张掖有着极为丰富的《西游记》文化资源,不仅是当年玄奘取经真实走过的地方,并且时至今日仍一直保留着众多独特的西游遗迹和民间传说。大佛寺虽以大佛闻名,但它更珍贵的其实是佛肚内所藏的经书,同时寺内主殿壁画形象生动地绘制了西游记的故事,它比《西游记》小说问世还要早大约300年。
大佛寺源于汉晋,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坐东朝西,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宣德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刚刚进入大佛寺内,山门的东面是四柱三楼歇山布瓦顶的牌坊,四柱前后施夹杆石,并设斜撑,檐下施如意斗拱。重重木制构件咬合,极具观赏性。
我们在清幽中欣赏着斗拱曲直举折,忽听身边啪的一声,不知什么落在了地上。四下一寻,原来是只小乳燕。小乳燕还没有睁开眼睛,羽毛也没有长全,想她应该是饿了,在窝里挣扎着便不小心从高高的檐顶上重重摔了下来。
摸一摸小燕还有心跳,为了她不受二次伤害,先把她放在附近安全的地方。既然无法帮她回到窝里,而且小燕子自己还不会吃东西,张老师说等我们回来如果她还活着的话,可以养着她!!!
祈求她脆薄的身子和柔软的内脏能在痛苦中得到庇护,祈祷着坚忍的生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紧握无畏,活着就是正义。
原创: 寻根长城 张明弘寻根长城 10月23日
走进长城历史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践行长城精神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平台
跟随我们的脚步
去感受不一样的长城文化
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北依龙首、合黎,南望祁连,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孕育了广袤的绿洲,位于河西走廊中段。
丝绸之路是从西安开始,一直延伸到欧洲,而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其中的一部分,是包含关系
很多人误以为张掖没有酒泉、嘉峪关、敦煌的名气大,所以容易被忽视。但如上篇《小口子墩》中提到,张掖可以说是甘肃乃至整个中国生态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有沙漠、草原、戈壁、雪山、林海、湿地、水田、河流等等等等,既有江南小景,也有旷野戈壁,所以有“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这样的诗句。
有谚语道“ 金张掖,银武威 ”。一种说法是,在隋唐时期,张掖地处丝绸之路上的要冲之地,是丝路上最为著名的商埠城市,史书记载:“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隋炀帝曾在此会见过西域27国君主,举办过“万国博览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张掖境内的重大活动,取得了安定边乱,发展拓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成效。在清代时,张掖为甘州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官,可见其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组成。
而另一说法,在谢继忠教授撰写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中提到,在清代乾隆年间,清王朝依据河西走廊地区征收税赋的多寡、土地的肥沃程度将这里的土地依情况划分为金、银、铜、铁四个等级,土地肥沃、出税率较高的定为“金”,依次为“银”、“铜”、“铁”等,所以当时的统称是“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可见当年张掖的GDP是最高级别,所以才有了这“金张掖”的荣誉。
张掖城,在靖安堡东南三十三华里,明时为甘肃镇总兵所在地。我们在北线长城的路线中,张掖境内自东而西的走向为:山丹县 →甘州区(城内市区)→临泽县 →高台县。又据《甘肃通志》载:旧城周九里三时步,明洪武二十五年都督宋晟于东偏增筑新城,又于四面俱筑关城。
而今我们进入张掖市,甘州区作为张掖市的文化中心,大佛寺又是其标志性建筑。大佛寺寺内主要建筑由西到东有:前山门、牌楼、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塔和山西会馆等,里面展示了众多的佛像雕塑、石窟造像、典籍和经书。
塞外的柳树格外可爱,在大梵刹山门北侧步行街旁,绿柳丝绦旁的白壁上,有由徐全熙于1998年绘制的壁画《取经图》,三十多平方米,已严重风化,绘有“悟空战八戒”、“辞别高老庄”、“收服沙悟净”、“三打白骨精”等耳熟能详的西游故事。
河西走廊的西游记壁画极其集中,并随年代变化呈现出演变的轨迹。张掖有着极为丰富的《西游记》文化资源,不仅是当年玄奘取经真实走过的地方,并且时至今日仍一直保留着众多独特的西游遗迹和民间传说。大佛寺虽以大佛闻名,但它更珍贵的其实是佛肚内所藏的经书,同时寺内主殿壁画形象生动地绘制了西游记的故事,它比《西游记》小说问世还要早大约300年。
大佛寺源于汉晋,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坐东朝西,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宣德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刚刚进入大佛寺内,山门的东面是四柱三楼歇山布瓦顶的牌坊,四柱前后施夹杆石,并设斜撑,檐下施如意斗拱。重重木制构件咬合,极具观赏性。
我们在清幽中欣赏着斗拱曲直举折,忽听身边啪的一声,不知什么落在了地上。四下一寻,原来是只小乳燕。小乳燕还没有睁开眼睛,羽毛也没有长全,想她应该是饿了,在窝里挣扎着便不小心从高高的檐顶上重重摔了下来。
摸一摸小燕还有心跳,为了她不受二次伤害,先把她放在附近安全的地方。既然无法帮她回到窝里,而且小燕子自己还不会吃东西,张老师说等我们回来如果她还活着的话,可以养着她!!!
祈求她脆薄的身子和柔软的内脏能在痛苦中得到庇护,祈祷着坚忍的生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紧握无畏,活着就是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