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前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明,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两轨”并存,存在存款搬家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银行负债短期化、同业化,资金稳定性下降,成本上升。
看到这个消息,真让人为银行捏了一把汗,用“屋漏又遭连夜雨”来形象商业银行现在的存款竞争,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据2017年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银行存款增幅出现首次下降,尤其是近年居民储蓄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已从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增速降至历史最低值。
这是以往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是一种破天荒的金融现象。且央行刚刚公布的今年1至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不仅存款增幅下降,存款搬家现象也呈加剧之势: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4.8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9.7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前月末高0.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人民币存款中,住户存款减少1.32万亿元。
住户存款下降实际上就是居民的储蓄存款下降,这已很明显说明了银行存款存在搬家现象,下降的这部分住户存款有可能流向了股市、楼市、债市和其他贵重大宗商品领域,还有不少流向了互联网金融理财领域。
而且,在央行放松存款利率上浮限制之下,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资金实力来决定自己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更会加剧存款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搬家格局。已有数据表明,今年1至5月全国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上浮、大额存单利率上浮幅度更大;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了10至20%,有的甚至上浮了50至60%。尤其是城商行大额存单的已达最高浮动上限,众多城商行一浮到顶。
那么,银行存款增幅下降和存款再现搬家现象折射出了什么?在笔者看来至少折射出三方面问题:一方面,银行存款下降和存款搬家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也将是未来银行存款增长的一种新常态,商业银行一定要增强认同性和适应性,既不能怨天忧人,也不能妄自菲薄。
这么说,是因为近几年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为居民提供了很多高收益理财工具。随着收入提高,居民理财需求也在增加。大量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产生存款搬家现象。而且,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将大量居民的投资和剩余的财富吸引到了楼市领域,这也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城镇化推进背景下,家庭收入中投向房产的比例大大超过存款配置。2016年和2017年,居民贷款增量连续超过存款增量,开始由资金供给方转变为资金需求方。尤其,随着货币政策趋紧、金融监管趋严,受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影响,商业银行表外转表内、非标转标不断加快,表内信贷占比进一步上升,负债端压力逐步显现,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压力加大。
这是这个经济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商业银行应对此保持淡定、平和的心态,想办法积极应对这种历史性的冲击,主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抓紧加大宣传力度、开辟新投资理财产品和工具、对民众存款形成较强的吸引力等途径,以遏制存款增幅再一步下降和搬家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机构长期实行的负利率政策已让民众深深感触到存入银行的资金在不断缩水,随着投资理财渠道增多和投资理财意识觉醒,民众已心生“奋起反抗”之意,决心将存入银行的存款加入到能够确保自身财富保值增值的投资领域。
对于这一点,商业银行既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无动于衷,而是应积极想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存款利率体系,确保存款利率具有较大弹性,适时切实反映物价上涨水平,并考虑重建或恢复存款利率保值补贴机制,使民众存入银行的资金同样能得到保值增值,以尽可能稳定住户的存款,为稳定银行资金奠定坚实基础。
再一方面,存款增幅下降和存款搬家现象发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加速银行降杠杆起到催化作用,这也为降低金融业风险创造了条件。截止2018年4月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较大,已逾25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达126.16万亿元。
显然,目前我国银行业杠杆率较高,需要有一个降信用、降杠杆的过程,存款增幅下降和存款搬家有助于银行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不再迷恋高扩张经营行为,催促银行加速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将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并不提高信贷资产运行质量,把提高信贷资金经营效益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银行业经营始终走在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上。
看到这个消息,真让人为银行捏了一把汗,用“屋漏又遭连夜雨”来形象商业银行现在的存款竞争,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据2017年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银行存款增幅出现首次下降,尤其是近年居民储蓄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已从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增速降至历史最低值。
这是以往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是一种破天荒的金融现象。且央行刚刚公布的今年1至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不仅存款增幅下降,存款搬家现象也呈加剧之势: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4.8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9.7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前月末高0.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人民币存款中,住户存款减少1.32万亿元。
住户存款下降实际上就是居民的储蓄存款下降,这已很明显说明了银行存款存在搬家现象,下降的这部分住户存款有可能流向了股市、楼市、债市和其他贵重大宗商品领域,还有不少流向了互联网金融理财领域。
而且,在央行放松存款利率上浮限制之下,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资金实力来决定自己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更会加剧存款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搬家格局。已有数据表明,今年1至5月全国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上浮、大额存单利率上浮幅度更大;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了10至20%,有的甚至上浮了50至60%。尤其是城商行大额存单的已达最高浮动上限,众多城商行一浮到顶。
那么,银行存款增幅下降和存款再现搬家现象折射出了什么?在笔者看来至少折射出三方面问题:一方面,银行存款下降和存款搬家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也将是未来银行存款增长的一种新常态,商业银行一定要增强认同性和适应性,既不能怨天忧人,也不能妄自菲薄。
这么说,是因为近几年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为居民提供了很多高收益理财工具。随着收入提高,居民理财需求也在增加。大量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产生存款搬家现象。而且,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将大量居民的投资和剩余的财富吸引到了楼市领域,这也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城镇化推进背景下,家庭收入中投向房产的比例大大超过存款配置。2016年和2017年,居民贷款增量连续超过存款增量,开始由资金供给方转变为资金需求方。尤其,随着货币政策趋紧、金融监管趋严,受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影响,商业银行表外转表内、非标转标不断加快,表内信贷占比进一步上升,负债端压力逐步显现,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压力加大。
这是这个经济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商业银行应对此保持淡定、平和的心态,想办法积极应对这种历史性的冲击,主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抓紧加大宣传力度、开辟新投资理财产品和工具、对民众存款形成较强的吸引力等途径,以遏制存款增幅再一步下降和搬家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机构长期实行的负利率政策已让民众深深感触到存入银行的资金在不断缩水,随着投资理财渠道增多和投资理财意识觉醒,民众已心生“奋起反抗”之意,决心将存入银行的存款加入到能够确保自身财富保值增值的投资领域。
对于这一点,商业银行既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无动于衷,而是应积极想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存款利率体系,确保存款利率具有较大弹性,适时切实反映物价上涨水平,并考虑重建或恢复存款利率保值补贴机制,使民众存入银行的资金同样能得到保值增值,以尽可能稳定住户的存款,为稳定银行资金奠定坚实基础。
再一方面,存款增幅下降和存款搬家现象发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加速银行降杠杆起到催化作用,这也为降低金融业风险创造了条件。截止2018年4月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较大,已逾25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达126.16万亿元。
显然,目前我国银行业杠杆率较高,需要有一个降信用、降杠杆的过程,存款增幅下降和存款搬家有助于银行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不再迷恋高扩张经营行为,催促银行加速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将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并不提高信贷资产运行质量,把提高信贷资金经营效益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银行业经营始终走在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