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点打援意为: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是打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的战役目的。
诸葛亮北伐时,至少有三次使用了此计策,分别是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自卫反击战。
第一次围点打援——陈仓之战,王双受诛
石亭之战之后为了侧应东吴,应东吴方面请求,诸葛亮数万大军围攻陈仓守军数千二十余日,由于郝昭坚守不降,诸葛亮不能克。而曹真率领关中军回援陈仓,诸葛亮兵力远远低于魏军再加上粮草不足,立即撤退。曹真欲追击诸葛亮,大将王双主动请缨。于是曹真派遣王双追击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打败,王双被杀,魏军大败。曹真恐诸葛亮再设埋伏,停止追击。就在诸葛亮反杀王双的同时,北伐军的另一部分——陈式部出击武都、阴平,由于魏军主力集结在陈仓一线,二郡防务空虚,陈式得以兵不血刃夺取武都、阴平。
但是不管怎么说,陈仓之战的战果仅仅是斩杀王双,显然不能弥补兴师动众所消耗的物资,也因此备受争议。
但是,诸葛亮实际目的之一是想“围点打援”,陈仓之战,诸葛亮“攻其所必救”,成功引诱来了魏国关中主力。诸葛亮的目的是以陈仓为“点”,打曹真的“援”,只是可惜曹真没有直接追击诸葛亮而是让王双上,如果曹真亲自追击诸葛亮,恐怕诸葛亮就成功射猎曹真啦。
这一次北伐虽然没能动摇魏国,但是却展现出了诸葛亮高超的反杀技巧,而且成功将魏国主力吸引到陈仓,即让东吴欠了人情,也为第三次北伐陈式夺取武都、阴平,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围点打援——夺取二郡,郭淮遁走
诸葛亮派遣陈式夺取武都、阴平其实目的不仅仅是开疆扩土,而是以武都阴平为诱饵,引诱郭淮率领陇西军团救援武都、阴平,从而达到歼灭陇西军团,破坏魏军西线有生力量的目的,即围点打援之计。可惜郭淮也不失为一代名将,虽然一开始是准备从陈式手上夺回武都、阴平,但是当他探查得知诸葛亮已经出现在建威(诸葛亮隐蔽工作没做好),立刻反应过来,知道如果自己去救援武都,阴平,一定会遭到诸葛亮和陈式的夹击,诸葛亮是想围点打援。于是郭淮决定先解决诸葛亮部,打破诸葛亮围点打援的计划。于是试探性的向诸葛亮部发起进攻,被打败以后便仓皇撤退。退守上邽,放弃救援二郡。此即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虽然由于郭淮的谨慎和诸葛亮未能做好隐蔽工作,没能实现“围点打援”的战术。但是几乎兵不血刃的夺取了魏国的武都、阴平,巩固了汉中防线。而郭淮不敢救援二郡,更导致将士不满,军心动摇,也算是差强人意。
第三次围点打援——阳溪大捷,郭淮破走
这一次是曹真主动出击诸葛亮,诸葛亮在汉中严阵以待抵御曹真。曹真大军的先锋夏侯霸部在兴势被打败,仅以身免。而此时诸葛亮居然在兵力远远不如魏国,汉中防御压力巨大情况下,大胆的分兵给魏延进击陇西。郭淮认为诸葛亮是想乘机夺取陇西诸郡却没料到这是诸葛亮又一次“围点打援”。在阳溪阻击魏延,结果早有准备打魏延以少胜多,郭淮被打的丢亏卸甲。这就是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阳溪大捷。由于阳溪,兴势的失利,加之大雨连绵,道路难行,曹真浩浩荡荡的讨伐蜀汉之战,无功而返。
将围点打援运用的淋漓尽致,打的魏国丧师(阳溪之战)失地(二郡归汉)谁敢说诸葛亮没有奇谋呢?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只不过是说他训练军队的能力强过他运用奇谋的能力,并不是说他没有奇谋。人家诸葛亮训练军队100分,运用奇谋至少也有90!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北伐时,至少有三次使用了此计策,分别是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自卫反击战。
第一次围点打援——陈仓之战,王双受诛
石亭之战之后为了侧应东吴,应东吴方面请求,诸葛亮数万大军围攻陈仓守军数千二十余日,由于郝昭坚守不降,诸葛亮不能克。而曹真率领关中军回援陈仓,诸葛亮兵力远远低于魏军再加上粮草不足,立即撤退。曹真欲追击诸葛亮,大将王双主动请缨。于是曹真派遣王双追击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打败,王双被杀,魏军大败。曹真恐诸葛亮再设埋伏,停止追击。就在诸葛亮反杀王双的同时,北伐军的另一部分——陈式部出击武都、阴平,由于魏军主力集结在陈仓一线,二郡防务空虚,陈式得以兵不血刃夺取武都、阴平。
但是不管怎么说,陈仓之战的战果仅仅是斩杀王双,显然不能弥补兴师动众所消耗的物资,也因此备受争议。
但是,诸葛亮实际目的之一是想“围点打援”,陈仓之战,诸葛亮“攻其所必救”,成功引诱来了魏国关中主力。诸葛亮的目的是以陈仓为“点”,打曹真的“援”,只是可惜曹真没有直接追击诸葛亮而是让王双上,如果曹真亲自追击诸葛亮,恐怕诸葛亮就成功射猎曹真啦。
这一次北伐虽然没能动摇魏国,但是却展现出了诸葛亮高超的反杀技巧,而且成功将魏国主力吸引到陈仓,即让东吴欠了人情,也为第三次北伐陈式夺取武都、阴平,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围点打援——夺取二郡,郭淮遁走
诸葛亮派遣陈式夺取武都、阴平其实目的不仅仅是开疆扩土,而是以武都阴平为诱饵,引诱郭淮率领陇西军团救援武都、阴平,从而达到歼灭陇西军团,破坏魏军西线有生力量的目的,即围点打援之计。可惜郭淮也不失为一代名将,虽然一开始是准备从陈式手上夺回武都、阴平,但是当他探查得知诸葛亮已经出现在建威(诸葛亮隐蔽工作没做好),立刻反应过来,知道如果自己去救援武都,阴平,一定会遭到诸葛亮和陈式的夹击,诸葛亮是想围点打援。于是郭淮决定先解决诸葛亮部,打破诸葛亮围点打援的计划。于是试探性的向诸葛亮部发起进攻,被打败以后便仓皇撤退。退守上邽,放弃救援二郡。此即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虽然由于郭淮的谨慎和诸葛亮未能做好隐蔽工作,没能实现“围点打援”的战术。但是几乎兵不血刃的夺取了魏国的武都、阴平,巩固了汉中防线。而郭淮不敢救援二郡,更导致将士不满,军心动摇,也算是差强人意。
第三次围点打援——阳溪大捷,郭淮破走
这一次是曹真主动出击诸葛亮,诸葛亮在汉中严阵以待抵御曹真。曹真大军的先锋夏侯霸部在兴势被打败,仅以身免。而此时诸葛亮居然在兵力远远不如魏国,汉中防御压力巨大情况下,大胆的分兵给魏延进击陇西。郭淮认为诸葛亮是想乘机夺取陇西诸郡却没料到这是诸葛亮又一次“围点打援”。在阳溪阻击魏延,结果早有准备打魏延以少胜多,郭淮被打的丢亏卸甲。这就是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阳溪大捷。由于阳溪,兴势的失利,加之大雨连绵,道路难行,曹真浩浩荡荡的讨伐蜀汉之战,无功而返。
将围点打援运用的淋漓尽致,打的魏国丧师(阳溪之战)失地(二郡归汉)谁敢说诸葛亮没有奇谋呢?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只不过是说他训练军队的能力强过他运用奇谋的能力,并不是说他没有奇谋。人家诸葛亮训练军队100分,运用奇谋至少也有90!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