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苏鲁神话吧 关注:141,520贴子:419,841

邪神与那些创造邪神的人(一) BY 竹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授权许可确认,结尾发
感谢竹子 @_Frend_


IP属地:美国1楼2018-02-28 09:39回复
    在它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创造者曾有过的信念与梦想,恐惧与悲伤全都得到了一个可以容身的皮相,而它也因此获得了灵魂。那些真正飘渺虚妄的东西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形体,保护它们不再被真正可怕的东西——被琐事,空洞和易忘——侵蚀消灭。
                       ——《午夜与慕色一同沿仙境之路漫游到黎明》


    IP属地:美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02-28 09:40
    回复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请不要把这个东西当作克苏鲁神话快速入门指南或者怪物图鉴,它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整理和阐述现代的克苏鲁神话是如何而来的;那些神明、怪物、书籍、城市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才发展成了今天的样子。因此它面向的读者是对克苏鲁神话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如果你对克苏鲁神话一无所知,那么我建议你先去看看小说,这篇文章并不适合你阅读,因为很多时候你可能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巨大也非常有意思的工程,我预估可能需要花费三到四篇同样长度的文章才能勉强做一个大致的阐述。为了将工程量限定在一个有希望完成的范围内,如果没有意外,我在这篇文章里谈论的小说大多都是七十年代之前的作品。至于七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我只会挑出那些流传得太广或者影响太深远的观点和概念进行陈述(比如混沌社的桌面游戏规则)。当然这并不是说七十年代之后的作品就不值得注意,或者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它们相对较新,传播范围仍然有限,因而造成的影响也较为有限。通过阅读本文你就会发现,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克苏鲁神话的绝大部分仍然是七十年代之前的作品决定的。或许等到2050年的时候,会有人再将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作品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我写这篇东西的最终目的仍然是鼓励爱好者们多阅读小说,包括小说原著。当然我也知道真正愿意读小说的人并不需要什么鼓励,不愿意读小说的人也没办法被鼓励。但幸运的是,作为一个兴趣使然的工程,我根本不在乎结果如何——何况整个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总体上还是挺有趣的。总之,我不打算将它写成是一本百科全书或者怪物图鉴,以免过多地破坏阅读的悬念与乐趣。因此你会看到有许多地方我都没有选择引用而选择进行概括性的陈述。同样地,那些已经存在翻译版本的作品我都会尽量附上它的中文译名(而且你几乎肯定可以在trow.cc找到它),方便有兴趣的人阅读。虑到它的某一部分或许终有一天会搭配着奇奇怪怪的图片出现在某些科普介绍性的文章里,所以我决定将它写得尽量严肃与学究一点,尽量展示故事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渲染它的神秘性。
      由于许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扭曲和错位,因此如果你知道的某些信息并没有出现在这篇文章里,那么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它来自于七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或者某篇被我以及Joseph F. Morales无意间忽略了的作品;二种可能是它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扭曲,或者来自没有作品基础的爱好者理论。如果你很想知道信息的源头与原貌,欢迎与我分享,我会尝试查询其源头(但不能保证总是成功)。
      在此非常感谢Joseph F. Morales收集整理制作的Cthulhu Universalis。可以说没有他的工作,我根本不敢去想象这样一个工程。


      IP属地:美国3楼2018-02-28 09:41
      回复
        一切荣耀归于Morales
        A
        ——Abdul Alhazred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
        “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原本是洛夫克拉夫特童年时阅读过《一千零一夜》后为自己起的笔名(根据某些考据,他外祖父的家庭律师阿尔伯特•巴克在起名时可能也做出了一些贡献)。虽然看上去煞有介事,但这个名字并非是真正的,或者正确的,阿拉伯语人名。还一些评论家认为“Alhazred”其实是“All has read”的文字游戏而已。
        在1921年1月创作的《无名之城》(The Nameless City)中,洛夫克拉夫特第一次将这个名字用在了自己的小说里,并将其称为 “疯子诗人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然后,在他1927年创作的《<死灵之书>的历史》(History of the Necronomicon)中,洛夫克拉夫特简单地叙述了阿尔哈兹莱德的生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崇拜着某些他称之为‘犹格•索托斯’与‘克苏鲁’的未知存在”,书写了许多 “恐怖且自相矛盾的事情”且“默默无闻的穆斯林”——这基本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个 “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的形象了。
        当然,作为《死灵之书》的作者,这一人物自然也被其他作家在小说里反复提及,不过这种提及大多都是简单地一带而过,并未对这一角色进行更多的补充。而真正值得在这里提及的是奥古斯特•德雷斯于1951年创作的小说《The Keeper of the Key》。在这篇小说中,德雷斯对洛夫克拉夫特之前做出的叙述进行了些许的改变,并且较为详细地讲述了阿尔哈兹莱德的最终命运。小说将阿尔哈兹莱德称为“掌匙人”(The Keeper of the Key),并且将他的死亡时间改写到了公元731年(根据《<死灵之书>的历史》,阿尔哈兹莱德应该在公元738年失踪或死亡)。根据小说的叙述,由于阿尔哈兹莱德的研究及其所编写《死灵之书》泄露了某些秘密,他被邪教徒从大马士革绑架到了无名之城。在那里,邪教徒对他进行了惩罚与折磨,挖掉了他的眼睛与舌头,并最终处决了他。


        IP属地:美国4楼2018-02-28 09:42
        回复
          ——Arkham 阿卡姆镇
          “阿卡姆”一词最早出现在洛夫克拉夫特1920年创作的故事《屋中画》(The Picture in the House)里,顺带一提,“密斯卡托尼克(Miskatonic)”这个词最早也是出现在这个故事里,但是故事里提到的是“密斯卡托尼克河谷”而非后来更加著名的密斯卡托尼克大学。不过,在故事《屋中画》里,洛夫克拉夫特只是简单地提及了“阿卡姆”这个地名,但并未做更多的叙述。
          随后,在1921年,洛夫克拉夫特将故事《赫伯特•韦斯特—尸体复生者》(Herbert West—Reanimator)的前半部分情节放在了这个他新发明的叫做“阿卡姆”的地方,并且将故事的两位主角安排成为了在阿卡姆城密斯卡托尼克大学就读的医学生。但此文中的阿卡姆仍然是个毫无特色与风格的城市,即便我们简单地将它替换为“某城”,也不会让故事有任何不同之处。接着,在1923年,洛夫克拉夫特创作《不可名状》(The Unnamable)时,又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放置在了“阿卡姆的一座老墓园”里。同样地,他也没有对墓地之外的地方做任何的描述;同年10月,洛夫克拉夫特又在故事《盛宴》(The Festival)里再度提到了“阿卡姆”这个地名,但却仍旧没有谈论任何的细节,只是在故事的结尾简单提及故事的主角被人们送进了阿卡姆的“圣玛丽医院”(St. Mary’s Hospital in Arkham)。


          IP属地:美国5楼2018-02-28 09:42
          回复
            新英格兰小镇
            事情在1926年出现了转变。在纽约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的一连串转变后,洛夫克拉夫特于这一年再度回到了自己位于新英格兰的家乡普罗维登斯。对于大城市纽约的厌恶以及回到家乡的喜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他在1926年到1927年间创作的作品,诸如《银钥匙》(The Sliver Key),《雾中怪屋》(The Strange High House in the Mist)以及花了整整一章唠叨普罗维登斯风景的《查尔斯•迪斯科特•瓦德事件》(The Case of Charles Dexter Ward),全带上了强烈的新英格兰风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在他搬家前往纽约之前曾用过的虚构地名也被翻了出来,并跟着镀上了一层特别的新英格兰风情。
            在1926年9月创作的《雾中怪屋》(The Strange High House in the Mist)里,洛夫克拉夫特终于描述了一点儿自己想象中的阿卡姆:“…越过好几里格的河流与草甸,眺望见阿卡姆城那片由乔治亚风格的尖顶组成的可爱景色…”;随后在《银钥匙》(the Sliver Key)与《梦寻秘境卡达斯》(The Dream-Quest of Unknown Kadath)里,他开始以新英格兰地区那些自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小镇子为蓝本,概括地构想了这个他曾多次提及的虚构小镇:“…他折回了阿卡姆——那个被女巫侵扰的新英格兰古镇,那个他祖先曾生活过的地方…”(《银钥匙》);“…那位于被女巫侵扰着的古老阿卡姆中的灰白色复折式屋顶…”以及“…阿卡姆那生长着苔藓的山墙屋顶和城市后方乱石散布的茵绿草甸…”(《梦寻秘境卡达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个充满了女巫传说与复折式屋顶的新英格兰古老小镇终于诞生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洛夫克拉夫特在自己的小说里沿用了“女巫传说”,“复折式屋顶”,“古老小镇”这样的概括性的描述,继续将阿卡姆的形象符号化。但在此同时,他按着创作需要,也随手为这座古老小镇添加了一点儿细节。例如,他在1927年创作的《星之彩》(The Colour out of Space)里提到阿卡姆有发行《公报》(Gazette)——这是一种定期发布、用来刊登重要公共文件的政府报纸——这份报纸也被后世的爱好者称为《阿卡姆公报》(Arkham Gazette)。而在1928年创作的《敦威治恐怖事件》(The Dunwich Horror)里,他杜撰了另一份更加有名的商业报纸,《阿卡姆广告人》(Arkham Advertiser)。与仅仅提过一次的《阿卡姆公报》不同,《阿卡姆广告人》后来又在《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 of Maddness),《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都有露面。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奥古斯特•德雷斯在创作小说时,也频繁地提到了这两份报纸,使得这两份报纸与复折式屋顶一样成为了阿卡姆的标志物。遵循同样的过程,我们还在《印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中得知了阿卡姆存在有一个历史协会;在《门外之物》(The Thing on the Doorstep)得知了那里有一座疗养院。
            更晚些时候,1932年2月,阿卡姆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发展。洛夫克拉夫特再一次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阿卡姆,并创作《魔女屋中之梦》(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虽然他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仍然遵循着一贯的风格,但这一次他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阿卡姆的一些景色与地点,并且贡献了大量的街道与地名,让这座虚构的小镇看起来变得更加真实了,也为后世那些吃设定这口饭的人——比如混沌社——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那些熟悉美国历史与新大陆驱巫运动的人在看到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阿卡姆时,通常都会联想到了同样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以及著名的塞勒姆驱巫案。洛夫克拉夫特本人也在与朋友的信件中认可了这种想象。他在1934年4月给F•李•巴德温的书信里这样写到:“…想象中的阿卡姆应该是个氛围与建筑风格有些类似塞勒姆的镇子,但地势要更起伏一些,而且还有一座学院(当时的塞勒姆还没有设立学院)……我准备把这座镇和想象中的密斯卡托尼克河放在塞勒姆北面的某个地方——或许靠近曼切斯特……”
            其他作家对于阿卡姆的贡献大多因为缺乏足够的知名度而没能得到大范围的认可。较为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布洛克在自己1937年出版的小说《The Creeper in the Crypt》中提到了在阿卡姆镇可以看到海边;而1974年出版的那部德雷斯未能完成的小说《The Watchers Out of Time》中也提到密斯卡托尼克河在阿卡姆镇进入大海。这两处描述似乎都暗示了阿卡姆是一个港口城市。虽然洛夫克拉夫特在《雾中怪屋》(The Strange High House in the Mist)里的一些描述似乎也暗示了阿卡姆离海不远,但港口城市的设想仍然会产生非常多的问题,因而最终还是被爱好者们抛弃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阿卡姆地图仍然将它描绘成为一个分部在密斯卡托尼克河两岸的小城市。
            混沌社在1982年开启了《克苏鲁的呼唤》d100TRPG产品线后,自然也对这座著名的新英格兰古镇进行了整理和翻修,并且出版了详细的设定集《Arkham Unveiled》(或者也被称为《H.P. Lovecraft's Arkham》)帮助玩家与主持人更好的认识这座城市。当然这其中包括了很多混沌社自己编撰的内容——毕竟,洛夫克拉夫特与后世作家们笔下的阿卡姆是无论如何也凑不出一本248页的书的。这部设定集一共出了三版(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1995年,第三版2002年),但在设定方面的内容变化并不大,差别的更多是TRPG剧本以及配合不同版本的CoCTRPG规则作出的一些调整。而在2009年的时候,为了将更新设定集(出更多的书骗钱),混沌社还出版了一本基于现代背景的设定集《Arkham Now》,将阿卡姆在21世纪初的模样展现给了玩家。


            IP属地:美国7楼2018-02-28 09:44
            回复
              ——Azathoth 阿撒托斯
              阿撒托斯是个特别难搞的角色。由于他的地位实在特殊,所以很多作家都想要往他身上添点什么,再加上爱好者们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演绎与附会,如今万物之主的面目已经变得和他本身一样扭曲了。
              “阿撒托斯”一词最早出自洛夫克拉夫特1922年创作的只有480个词的故事片段《阿撒托斯》(Azathoth)。但是这个故事与我们所知道的痴愚之神没有任何联系。洛夫克拉夫特也没有解释标题Azathoth究竟是什么意思。
              盲目痴愚之神
              而“阿撒托斯”第二次露面时已经变成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存在。在1927年初创作的小说《梦寻秘境卡达斯》中,洛夫克拉夫特这样写到:
              “它存在于有序的宇宙之外,一个任何梦境都无法触碰到的地方;这股没有确定身形的毁灭力量存在于最深的混沌里,待在一切无垠的中央,翻滚冒泡,亵渎着一切神明——那就是无所限制的恶魔之王阿撒托斯。没有哪张嘴唇胆敢高声言及它的名讳。在那些超越时间之外、让人无法想象的黑暗巨室里,污秽巨鼓敲打着隐约而又令人发疯的回响,邪恶长笛吹奏出的空洞而又单调的哀嚎,而在这一切之中,它饥饿地啃咬着。那些巨大的至高神明缓慢笨拙而又荒诞不经地伴着那令人憎恶的敲打与尖啸翩翩起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神明,盲目痴愚而又阴暗无声,而他们的灵魂与使者即是伏行之混沌,奈亚拉托提普。”
              这段文字基本已经概括了我们对于阿撒托斯的所有印象:无限中央,邪恶长笛与污秽巨鼓的声音不断回荡,一大群盲目痴愚而又阴暗无声的神明翩翩起舞。此外,这里还提到了阿撒托斯的第一个,也是最少被提起的称号“恶魔之王”/“恶魔苏丹”(daemon-sultan)——至于洛夫克拉夫特为什么选择了sultan而非更常见的king或者lord,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或许仅仅只是为了增加一点儿异域色彩而已。
              而在《梦寻秘境卡达斯》的后半部分,伦道夫•卡特被奈亚拉托提普欺骗,骑上夏塔克鸟飞向深渊时,洛夫克拉夫特再次提到了阿撒托斯:
              “而最后那股位于最深混沌中、没有确定身形的毁灭力量则正待在无垠的中央,翻滚冒泡,亵渎着一切神明——那便是毫无心智可言的恶魔之王阿撒托斯。”
              这也是阿撒托斯获得“盲目痴愚之神”(the blind idiot god)这一称号的主要原因。
              随后,在1929年到1930年创作的长诗《来自尤格斯的真菌》(Fungi from Yuggoth)中,洛夫克拉夫特专门用整整一节(第二十二节)谈论了阿撒托斯。当然,具体的内容与《梦寻秘境卡达斯》中没有太多的区别:笛声,混沌,毫无心智,一应俱全。但在这一节里出现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Here the vast Lord of All in darkness muttered
              Things he had dreamed but could not understand,”
              “黑暗之中浩瀚的万物之主于此喃喃低语
              口中所言皆是他梦见却无法理解之物,”


              IP属地:美国8楼2018-02-28 09:44
              回复
                阿撒托斯之梦
                让我们暂时跳出乏味又学究的考据之路,先来谈一谈一个广为流传而且颇具迷惑性的观点。关于阿撒托斯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以及其他万事万物只是一个阿撒托斯的做梦,他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当他醒来时,宇宙就不复存在,所以他也是宇宙的毁灭者。”
                而支持者们最常用来论证这一观点的论据就是《来自尤格斯的真菌》中的这一段诗:
                “黑暗中浩瀚的万物之主在此喃喃低语,
                口中所言皆是他梦见却无法理解之物,”
                其中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我们在做梦时,理性和逻辑都会消失,但梦中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和清醒世界一样真实(至少在醒来之前是这样);而对于阿撒托斯来说也是如此,他的梦境里诞生了理性与逻辑这些他“无法理解之物”,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充满理性与逻辑的宇宙梦里。而当他醒来之时,我们所知道的这个充满理性与逻辑的世界也将不复存在。
                这个推理虽然听上去很有意思,但我们必须承认,从一段诗句跳跃到这个结论实在有点儿过于跳跃,难以让人满意,更别提在洛夫克拉夫特笔下宇宙本身就是“盲目痴愚”而又“漫无目的”的。
                但是,“阿撒托斯之梦”虽然很可能只是穿凿附会,但它或许的确摸到了一些东西,因为它有着一个并非属于克苏鲁神话的原型。在邓萨尼勋爵1905年出版的第一本书《The Gods of Pegāna》中存在着一位叫做Māna-Yood-Sushāī的神明。在邓萨尼勋爵的笔下,他是Pegāna的第一位神明,他创造了其他所有神明,然后便开始休息,而当他再度醒来时,他就会开始创造新的神明与世界并毁灭那些他已经创造出来的一切。于是,当Māna-Yood-Sushāī创造出Pegāna的诸神时,其中有一位名叫Skarl的神创造了一面鼓。当Māna-Yood-Sushāī入睡后,Skarl就开始敲打这面鼓。鼓声让Māna-Yood-Sushāī陷入沉眠,不会醒来。于是鼓手Skarl就这样永恒地敲打下去。有人说,无数世界无数太阳都是因为Skarl鼓声的回音而存在;也有人说无数世界无数太阳本身就是鼓声在Māna-Yood-Sushāī脑中激起的梦境而已。
                当我们将这个故事与“阿撒托斯之梦”进行对比时,之间的关联就变得非常明显起来——无比强大而危险的神明与安抚他的鼓声。在1919年前后,洛夫克拉夫特读到了邓萨尼勋爵勋爵的作品,并很快就着了迷,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The Gods of Pegāna》。而在1919年到1927年,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许多与梦有关的小说里都有着邓萨尼勋爵的影子,那么谁又敢保证《梦寻秘境卡达斯》里的阿撒托斯不是洛夫克拉夫特的Māna-Yood-Sushāī呢?


                IP属地:美国9楼2018-02-28 09:44
                回复
                  从梦境到现实
                  需要说明的是,直到此时为止,阿撒托斯仍然是梦境系列故事里的存在。虽然洛夫克拉夫特喜欢在自己的小说中交叉引用。但他对于梦境系列故事与那些发生在现实世界的故事之间的交叉似乎是比较谨慎的。事实上只有小部分最早出现在梦境系列故事里的东西,后来被他挪到了现实的舞台上,而阿撒托斯就是其中之一。
                  在1929年到1930年间,洛夫克拉夫特与齐里亚•毕夏普合作的《丘》(The Mound)中,他再一次地提到了阿撒托斯——虽然仅仅只有一个名讳,但这位盲目痴愚之神的确就这样被带进了现实世界。随后在1931年创作的《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洛夫克拉夫特给阿撒托斯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号“核心混沌”(nuclear chaos)。这个称号后来在某些情况下被解释为阿撒托斯代表了核能,但放在当时的视角下看,此处的nuclear更可能是指“处于中心”的意思,而非在当时较为罕见的 “核能”含义(洛夫克拉夫特在1934年创作的《超越时间之影》里描述核能时使用的术语仍然是Atomic而非Nuclear)。随后在1932年创作《魔女屋中之梦》(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时,洛夫克拉夫特再次搬出了阿撒托斯,甚至再度描绘了一遍阿撒托斯的王庭,并且也暗示了他的王庭并不存在于我们所能够理解的宇宙空间之中。
                  阿撒托斯的家谱
                  让我们将时间继续推移到1933年。那年的4月27日,洛夫克拉夫特给朋友詹姆斯•F•莫顿写了一封信,介绍了一些自己从巴勒斯街10号搬到了学院街的情况——这就是著名的617号信件(因为它在《洛夫克拉夫特信件摘选》一书中排在第617篇)。洛夫克拉夫特肯定没有想到,这封信后来居然引发了爱好者间旷日持久的争吵。当然这和洛夫克拉夫特搬家毫无关系,而是因为他在信里画了一个这样的东西:


                  IP属地:美国10楼2018-02-28 09:45
                  回复
                    于是,每个看到这封信爱好者都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这个玩意到底算不算是克苏鲁神话的一部分?如果说它算,这张表格上面的东西不仅滑稽,而且充满了从未在其他作品里出现过的内容,对我们熟悉的体系来说简直就是颠覆性的改变;如果说它不算,这张表格出自洛夫克拉夫特亲笔,恐怕不会有比它合法性更高的东西了。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这张表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内容甚至脱离了表格本身,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在了常见的资料里,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混乱的神话体系产生了更多的误导。比如,英文wiki里“阿撒托斯”一栏里就列举了阿撒托斯的子嗣——其内容完全来自这张表格,却根本没有提及表格一事;还有我们经常在中文资料中看到的那句“……他(阿撒托斯)生出三柱原神——‘黑暗’、‘无名之雾’和‘混沌’……”亦是来源于此。
                    从今天的角度看起来,这张表格仅仅只是洛夫克拉夫特与朋友开的玩笑,熟悉他信件的爱好者会发现他的信件里充满相似的玩笑内容。比如,他曾经抱怨纳各与耶伯(没错,就是表里犹格•索托斯和莎布•尼古拉斯的子嗣)搬来和自己一起住,让自己睡得不好。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洛夫克拉夫特的确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故事当作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来看待,也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各种神话存在之间的联系。
                    另外,在1934年9月份,C•A•史密斯写信给R•H•巴洛时,同样也绘制了一张与阿撒托斯有关的家谱:
                    介于C•A•史密斯一贯的脸滚键盘式命名方法,我就不翻译这张家谱了。
                    滑稽的是,C•A•史密斯在这件事上的态度要远比洛夫克拉夫特认真得多,但这张家谱的影响力却要比前一张小得多——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谱里的“著名人物”并不太多的缘故。


                    IP属地:美国11楼2018-02-28 09:46
                    回复
                      旧日支配者头子
                      在洛夫克拉夫特去世之后,德雷斯主动扛起了克苏鲁神话这面大旗,并且创造出了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概念,其中就包括了“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s)——关于旧日支配者的具体细节,我们留到相应的条目再做讨论,但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只是:德雷斯笔下的“旧日支配者”是一个非常宽泛且缺乏明确定义的术语。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外神”,“旧日支配者”,甚至其他一些神话存在,在当时统统都被划到了“旧日支配者”一栏里。当然,出于种种考虑,德雷斯同样也在自己小说里创造出了另一批仁慈的存在——“旧神”(Elder Gods)。接着自然就有了被爱好者们口诛笔伐的“善恶大战”。
                      在最早于1945年出版的《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中,德雷斯提到了:
                      “……旧日支配者们与旧神展开了大战,而指挥他们的乃是阿撒托斯,盲目痴愚之神,以及犹格•索托斯,万物归一,一生万物者……”
                      面对这样的叙述,人们往往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批评“善恶大战”这一想法上,却忽略这些叙述的深层含义。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神”,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的故事里,“神”与“神”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除了那张奇怪的家谱图)——阿撒托斯与他的“王庭”整个处在无垠中央,仅仅只与奈亚拉托提普有所牵连;就连《穿越银匙之门》(Through the Door of Sliver Key)里的犹格•索托斯也没有明确地向卡特提起阿撒托斯。在他的笔下,阿撒托斯与犹格•索托斯与旧日支配者的关系更像是玉帝天庭,諾恩三女神与西瓦尔巴的死亡诸神——他们同存在于一个现实世界里,但却属于不同的神系,彼此间也鲜有交互。而德雷斯却在尝试将他们揉合在一起,让阿撒托斯与犹格•索托斯带领旧日支配者对抗旧神,让克苏鲁与哈斯塔死斗到底,从而让这些神秘的存在真正融合进一个“克苏鲁神话万神殿”。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
                      另外,多说一句,在许多英文资料里都提到了,根据德雷斯的理论,阿撒托斯是在对抗旧神失败之后被旧神剥夺了智性。但我目前没有在他的小说里看到这样的说法(当然,我实在没有兴趣翻完他所有的小说,所以的确有可能他说过这样的话),而且根据一些叙述的推测,这种说法可能是以讹传讹。


                      IP属地:美国12楼2018-02-28 09:47
                      回复
                        夏盖虫族之神
                        在拉姆齐•坎贝尔1964年创作的小说《Insect from Shaggai》中,坎贝尔为阿撒托斯打造了一批昆虫一样的信徒,这就是后来广为人所知的“夏盖虫族”(其实它们在小说里被称为Shan,Shaggai只是它们原本所居住的行星的名字)。需要指出的是,Shaggai一词并非是坎贝尔的原创,洛夫克拉夫特的确在《夜魔》(The Haunter of Darkness)里就曾提到过这颗星球,但夏盖虫族的确是坎贝尔的原创。在小说里,这些虫子一样的生物崇拜阿撒托斯,并且建造了像是金字塔一样的神殿。这些神殿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传送的宇航设施。在小说中,它们的母星已经被毁灭了,只有在阿撒托斯神殿中的夏盖虫族幸存了下来。另外,小说里的主角Shea曾在这样的神庙里曾瞥见了某些东西,让他联想到了阿撒托斯的模样——混沌社后来根据这一片段声称每一座夏盖虫族的神庙里都保存着用阿撒托斯的一小块碎片供能的反应炉。
                        另外在拉姆齐•坎贝尔1964年创作的另一篇小说《The Mine on Yuggoth》中,他提到了阿撒托斯存在有另一个秘密名字“N——”(但故事中并没有将它完全写出来)。这个细节后来被混沌社改编成了CoCTRPG里的一个咒文“DREAD CURSE OF AZATHOTH”。


                        IP属地:美国13楼2018-02-28 09:48
                        回复
                          ——book of Azathoth 阿撒托斯之书
                          阿撒托斯之书最早出现在洛夫克拉夫特1932年创作的小说《魔女屋中之梦》(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里。虽然现在很多爱好者都把它当作魔法书来看待,但根据小说中叙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女巫名册一样的东西,加入老凯夏所属的女巫教团的人需要用血在该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挑选一个新的秘名后才算正式加入了教团。(这一点混沌社倒是做的非常忠实,至少在第六版的CoCTRPG核心规则里《克苏鲁神话中的主要书籍》一章并没有提到阿撒托斯之书。)同样注意的是,在《魔女屋中之梦》里提到阿撒托斯之书(book of Azathoth)时并没有使用斜体,book一词也没有大写,因此可以看出洛夫克拉夫特并没有把这个词当作一本书的名字来处理。
                          另外,德雷斯在1957年创作的小说《The Peabody Heritage》也提到了阿撒托斯之书,而且把《魔女屋中之梦》里被老鼠咬出血来在书上签字的桥段又玩了一遍,只是把老鼠换成了黑猫。


                          IP属地:美国14楼2018-02-28 09:48
                          回复
                            ——Book of Eibon《伊波恩之书》
                            伊波恩是C•A•史密斯1932年创作的小说《The Door to Saturn》中的主角,这也是他的第一次正式出场。C•A•史密斯将他描述成为了一个生活在终北之地(Hyperborean)的巫师,并且崇拜Zhothaqquah(撒托古亚的另一个名字)。但是在后世爱好者当中,这个名字远不如《伊波恩之书》有名(Book of Eibon)。
                            《伊波恩之书》最早则出现在洛夫克拉夫特与海泽尔•希尔德在1932年合作的小说《石像》(The Man of Stone)中,但是考虑到洛夫克拉夫特与C•A•史密斯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书信来往,很难说《伊波恩之书》就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原创。接着,C•A•史密斯在1933年的小说《Ubbo-Sathla》与《The Holiness of Azedarac》中详细阐述了一些与《伊波恩之书》的有关的信息。
                            在《Ubbo-Sathla》中,C•A•史密斯表示《伊波恩之书》最初的版本是由一种已经被遗忘的终北之地语言书写的(考虑到书的作者很自然结果),随后它被翻译成了希腊语,然后又在中世纪被翻译成了法语。这本书里面充满了险恶的神话,宗教祈祷,仪式与咒语,也记载了与乌柏-撒斯拉(Ubbo-Sathla)有关的许多信息。同样地,C•A•史密斯还在小说中表示,与《死灵之书》相比,《伊波恩之书》里记载了许多相同的黑暗秘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阿尔哈兹莱德不知道或者有意忽略的知识。此外,《Ubbo-Sathla》也提到此书后来被翻译成了希腊语,并且在中世纪时,其希腊语版本又被翻译成了法语。
                            而在《The Holiness of Azedarac》中,C•A•史密斯则详细地描绘了其中一本《伊波恩之书》的副本,称它是“一本由终北之地语言书写的副本”,上面有“用龙血绘制的装饰与图案”,包含着“最为古老的咒语”以及“那些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的,有关Iog-Sotot(犹格•索托斯的另一个名字)与Sodagui(撒托古亚的另一个名字)的秘密学识”书的封皮是用“一种原住地的类人生物的皮”制成的。显然,他对于这一副本的描述,比如,神秘的文字,以及使用人皮装订等特色。可以看到这些描述后来被多次套用在了克苏鲁神话中的其他魔法书上。


                            IP属地:美国15楼2018-02-28 09:48
                            回复
                              其他版本的《伊波恩之书》
                              同样地,许多作家也在自己的小说使用了《伊波恩之书》在其他语言中的名字。当然遵照C•A•史密斯对于此书的历史设定,其他作家使用的名字基本都是此书的拉丁文名字或者法语名字,包括:
                              拉丁语:
                              《Liber Ivonie》,出自罗伯特•霍华德的故事残篇《The House in the Oaks》;
                              《Liber Ivonis》,出自洛夫克拉夫特1935年的小说《夜魔》(The Haunter of Darkness),罗伯特•布鲁洛1950年的的小说《The Shadow from the Steeple》(《夜魔》的后续)以及德雷斯1945年的小说《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与1951年的《The Adventure of the Six Silver Spiders》
                              《Liber Ivoris》,出自德雷斯1957年的小说《The Shadow Out of Space》
                              《Libor Ivonis》,出自德雷斯1945年的小说《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
                              (老实说,这四个拉丁文名字中只有《Liber Ivonis》勉强算是正确的)
                              以及法语:
                              《Livre d'Eibon》出自洛夫克拉夫特与威廉•拉姆雷在1935年的《阿隆佐•泰普尔的日记》。


                              IP属地:美国16楼2018-02-28 0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