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盘即胯、脊、肩。胯为“下盘”,脊为“中盘”,肩为“上盘”。“三盘”中,以下盘为根基,以上盘为用,以“中盘”为主宰。
先说说“中盘”。太极拳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周身一家,练的是阴阳的协调。而要做到这一点,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腰(脊)如车轴,身如车轮”。
胯脊为人体之中心,为上下沟通之枢纽,练拳时不论做什么动作,都要用胯脊来带。中盘(脊),系力之源泉,四肢百骸皆由此带动。通过腰椎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来带动全身,对于手臂的动作,应由胯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形于手指;对于腿部动作,应由胯而膝而踝而脚而趾;这样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
中盘一动,引领全身,四肢百骸,融为一体。
然而要真正做到主宰于胯脊,每一个动作都要用胯脊来带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盘(胯)为根基,是拳法的基础
初学者往往手脚都不能配合好,更谈不上以胯来带动了。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才能逐步掌握主宰于胯的要领,开始时,有些动作能用胯来带,还有些动作不能用胯来带,到后来,达到所有的动作都能用胯来带,甚至一些极小的动作都能做到主宰于胯。
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每天反复练习拳架,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静心慢练,悉心体会松胯转胯,以胯来带动全身的感觉。功久,则全身协调,外形柔顺。这里要特别指出,用胯来带动动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为动胯而动胯。有的人,打拳时,胯乱晃,与手脚动作不协调,自以为是用胯带动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违反太极自然之理的妄动。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明虚实、知阴阳,乃太极拳第一要义
而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胯。推手时,就是通过转胯来变换虚实。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也是源于胯,如果没有胯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则四肢的缠绕便失于本而流于妄动,就不可能形成周身的螺旋缠丝,也就不可能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就必然被动挨打,为人所制。
中盘(脊),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脚皆由这里带动。
上行——脊(中盘)带肩(上盘),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脊带胯(下盘或底盘),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
士兵的作战行动,必须服从司令部的号令;车轮的转动,必须先有车轴转动的带动。可是,人的四肢拳脚动作,在后天背离了“力源”,养成自动、直动的不良习惯,已成积习,因此,短时间不易进入太极“力道”里去,这是要有思想准备的。在学习中,不可道听途说、不可自作聪明,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则理法锻炼,尤其要严格纳入被胯脊带动的状态。
即四肢拳脚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乱动。并且,胯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胯脊的规范,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脊的带动,如此,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轻、柔、绵、缠的劲道与脊的奥妙功能和独特感觉。
“底盘无脊换,进退如拌蒜”,“顺项贯顶”起自胯脊,这是前辈们用经验来说明胯脊的作用。可以说,处处是胯脊,胯脊无处不在,所以,太极先师们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际(脊)”,“刻刻留心在腰间(脊)”。
谈到中盘,就自然联系到肘,因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最近。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协作,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屈坠,意向中盘。中盘合乎要则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纲就抓住了。
练习中盘,腰眼要竖起来
腰眼(位于肾俞穴)要竖起来,随转才能松柔。如果腰眼不竖起来,脊背就会弯曲,就会造成驼背。练习太极拳,要使身法稳定,腰眼须竖起来。腰眼竖起来,加之涌泉穴有力,自然就能做到“含胸拔背”的身法。
练太极拳的中盘的基本规律
脊背、胸、腰、腹部为中盘。中盘的劲多为脊劲,即要松开,又不可软而无力。因为胯如车轴,是在顶劲的带领和眼法的指挥下,因势左右旋转,以推动手足进退变转的枢纽。它的运动是属于身法的,身法应以中正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静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转运动的中正,主要是保持人体重心平衡的中正。至于两肩臂到手部本应附于中盘,因手法变化较多,且可上中下兼顾。
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先说说“中盘”。太极拳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周身一家,练的是阴阳的协调。而要做到这一点,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腰(脊)如车轴,身如车轮”。
胯脊为人体之中心,为上下沟通之枢纽,练拳时不论做什么动作,都要用胯脊来带。中盘(脊),系力之源泉,四肢百骸皆由此带动。通过腰椎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来带动全身,对于手臂的动作,应由胯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形于手指;对于腿部动作,应由胯而膝而踝而脚而趾;这样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
中盘一动,引领全身,四肢百骸,融为一体。
然而要真正做到主宰于胯脊,每一个动作都要用胯脊来带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盘(胯)为根基,是拳法的基础
初学者往往手脚都不能配合好,更谈不上以胯来带动了。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才能逐步掌握主宰于胯的要领,开始时,有些动作能用胯来带,还有些动作不能用胯来带,到后来,达到所有的动作都能用胯来带,甚至一些极小的动作都能做到主宰于胯。
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每天反复练习拳架,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静心慢练,悉心体会松胯转胯,以胯来带动全身的感觉。功久,则全身协调,外形柔顺。这里要特别指出,用胯来带动动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为动胯而动胯。有的人,打拳时,胯乱晃,与手脚动作不协调,自以为是用胯带动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违反太极自然之理的妄动。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明虚实、知阴阳,乃太极拳第一要义
而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胯。推手时,就是通过转胯来变换虚实。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也是源于胯,如果没有胯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则四肢的缠绕便失于本而流于妄动,就不可能形成周身的螺旋缠丝,也就不可能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就必然被动挨打,为人所制。
中盘(脊),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脚皆由这里带动。
上行——脊(中盘)带肩(上盘),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脊带胯(下盘或底盘),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
士兵的作战行动,必须服从司令部的号令;车轮的转动,必须先有车轴转动的带动。可是,人的四肢拳脚动作,在后天背离了“力源”,养成自动、直动的不良习惯,已成积习,因此,短时间不易进入太极“力道”里去,这是要有思想准备的。在学习中,不可道听途说、不可自作聪明,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则理法锻炼,尤其要严格纳入被胯脊带动的状态。
即四肢拳脚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乱动。并且,胯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胯脊的规范,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脊的带动,如此,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轻、柔、绵、缠的劲道与脊的奥妙功能和独特感觉。
“底盘无脊换,进退如拌蒜”,“顺项贯顶”起自胯脊,这是前辈们用经验来说明胯脊的作用。可以说,处处是胯脊,胯脊无处不在,所以,太极先师们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际(脊)”,“刻刻留心在腰间(脊)”。
谈到中盘,就自然联系到肘,因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最近。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协作,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屈坠,意向中盘。中盘合乎要则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纲就抓住了。
练习中盘,腰眼要竖起来
腰眼(位于肾俞穴)要竖起来,随转才能松柔。如果腰眼不竖起来,脊背就会弯曲,就会造成驼背。练习太极拳,要使身法稳定,腰眼须竖起来。腰眼竖起来,加之涌泉穴有力,自然就能做到“含胸拔背”的身法。
练太极拳的中盘的基本规律
脊背、胸、腰、腹部为中盘。中盘的劲多为脊劲,即要松开,又不可软而无力。因为胯如车轴,是在顶劲的带领和眼法的指挥下,因势左右旋转,以推动手足进退变转的枢纽。它的运动是属于身法的,身法应以中正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静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转运动的中正,主要是保持人体重心平衡的中正。至于两肩臂到手部本应附于中盘,因手法变化较多,且可上中下兼顾。
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