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藏水入疆”提议出台,让千万市民感到震惊的同时,对其可行性深表怀疑。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像画饼充饥。说的不好听点,简直就是纸上谈兵,是空谈。 今天小编就“藏水入疆”这个话题,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吧。说一说我们为什么关注这件事。 因为西北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新疆荒漠化的确很严重了,更因为有很多关注这件事的非专业人群并不知道其中的问题。为什么可行,为什么不行,都应该拿出来好好说一说。 先说一下,王光谦院士的“藏水入疆”方案吧,个人意见啊,不喜勿喷。 首先什么是“大西线”调水方案?就是计划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不明白的可以自行百度。 怎么调水?主要是靠一二阶梯的地势优势自流,然后进行相应的辅助工程。 可行吗?王光谦院士强调了很多次是可行的,那么从方案提出到现在已经6年了,为什么还没实施呢?因为要顺着青藏铁路过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就需要由低到高,进行大规模的提水,每年要耗掉大约三峡三年的发电量,长期持续、高原施工以及生态和地质都是问题,显然这些问题他可能还没想出万全之策吧……所以“藏水入疆”,真的可行吗? 如果说王光谦院士的“长河计划”看起来比较扯,或者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那么一定是你还没有了解王梦恕院士的“大西线”方案。这位研究隧洞的院士,也不赞同做出一个全程6000多公里的水渠,他觉得两点之间支线最短。于是高原隧洞作业的“大西线”计划。 目前来说,我国的确已经建成了世界第一长的输水隧洞,但是在平原之上,而且里程不超过一百公里。所以,要在高原地区打出一个1000公里的高原输水隧洞,其地质施工环境、现有工程经验和所面临的技术问题,都不可同日而语啊!跨度太大了!工程量也不比“藏水入疆”少。 后面居然还谈到了“将传统的都江堰分水、分沙和引水防沙技术与现代取水防沙和水流控制技术相结合;首部枢纽采用无坝引水技术取洪留枯,顺应自然,永续利用;压力—流量自调节型竖井技术”……那前面的事情是已经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成功了对吗? 到底是“藏水入疆”方案,可以顺利的利用“远水”来解决西部地区的“饥渴”,还是凿一个一千公里深埋隧洞的“大西线”方案靠谱? 西部开发刻不容缓,但可行性仍然需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处理。拒绝纸上谈兵“藏水入疆”类的提议。相信我国西部开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上全新的领域,用有全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