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不靠转身
《文化中国》要做“养生”节目?周围的同事、朋友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难道《文化中国》要转型了。
《文化中国》已经做了三年了,推出了很多重量级的系列节目。比如《正说康、雍、乾》、《贞观之治》、《武则天》以及解读《红楼梦》《三国》系列等等,不外乎帝王将相、诸子百家再加X大名著。“国学热”持续至今,当前“说史”类、“讲坛”类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虽然《文化中国》以主持人和嘉宾“二重唱”形式在普遍“独唱”的讲述方式中别具一格,且有一定优势,但是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的包围。这一次涉足养生,是不是《文化中国》要转型了?岂不是做成《名医坐堂》类型的节目了?
其实,在和访谈嘉宾沟通时,就谈到了这个问题,讲“养生”还是要从文化讲起。这次邀请的嘉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张其成本人,不仅是一位“养生专家”,也是一位国学研究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主要研究三部古籍经典,依次是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才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只不过现在“养生”的话题太热,从央视到各地卫视,到处都请他讲养生,讲《黄帝内经》,他给公众的印象也只能是“养生专家”了。
养生也有文化?张教授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的白领喜欢去健身房,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可以一边跑步一边和旁人聊天。但是如果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打太极拳,就不可能这样,不仅动作要求到位,精神也要高度集中。这就是有趣的文化现象,背后包含着东西方哲学的差异。西方哲学主张细分,所以练形体就是练形体,与精神意志无关,可以边跑步边聊天。而东方哲学主张综合,在养生中就讲究“形神合一”。这还真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不过对于讲养生要从《黄帝内经》讲起,还是让人有一些疑虑。一部流传了2000多年的医书,难道到现在还没有过时?在现代医学非常发达的今天,读《黄帝内经》还有必要么?
张教授说,我们的先哲们认识事物的那种方法没有过时,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没有过时。比如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黄帝内经》是非常讲求人的内心,人的精神力量在养生中的作用,就是所谓的养神。这给了一点启发,或许正是由于现代医药科技的发达,使人们产生了某种依赖心理,更加相信药物,更加相信器械,更加相信技术,而不是相信自己的意志情操。于是养生的种种误区,比如恶补营养品、盲从广告、跟风流行健身方式等等就是这样的产生。
说着说着,张教授还讲了一个经典的例子,让人发现,问题不是《黄帝内经》过时了,而是我们现代人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关于现代人和古代人的呼吸问题。张教授在录制现场问主持人今波,一呼一吸是多长。今波试了一下,平静状态下三秒左右。张教授说现在人一次的呼吸的平均时间是3.33秒,而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古人一次的呼吸时间是6.4秒!也就是说现代人比古人的呼吸速度快了一倍!!这立刻让人想起了马路上、地铁里飞奔的人群。正是因为生活节奏快了,导致了人的新陈代谢也快了,人的呼吸也急促了,所以现代人也就衰老的早了。可以说在整个讲述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给人启示的发现。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所以张教授在现场教了一套调整呼吸的方法。所以,这次《养生之道》的录制现场是非常奇特的,嘉宾在镜头前演示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不仅镜头前的主持人今波在跟着做,摄像机后面的摄像兄弟在跟着做,就是导播室里的工作人员也都边看边学,一边还点头说“有道理,有道理”。这还真是《文化中国》开播到现在的头一回。
现在流行一句“漂亮的转身”,似乎“一个转身”可以制造话题,引来关注。而这一次《文化中国》试讲“养生”并非是一种转型,依然贯彻一贯的精彩讲述文化的述求,说白了还是在练内功。因为讲“养生”还是和讲历史、讲古籍不同,对自身的讲述能力是一次挑战,比如怎样来讲述阴阳五行?不提不行,说透了不行,说不透还不如不说也不行。但是和这个选题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收获相比,还是很值的。
《文化中国》编导:唐欣荣
![](http://dc.smg.cn/images/whzg-ys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