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出版社吧 关注:7贴子:86
  • 1回复贴,共1

许玉泉:从9岁到85岁将气象日记进行到底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位85岁、有56年党龄的老人,临终前在病榻上,还提起沉重的笔,一撇一捺坚持记载本村的“风霜雪雨”……
  这位老人叫许玉泉,上虞市章镇镇张村人。
  半夜天气有变就起床……
  5月6日中午,在生命弥留之际,许玉泉老人还是叫家人拿来笔和笔记本,不少亲戚好友看着骨瘦如柴、面容日益憔悴的老人,都劝他不要再记时,许玉泉断断续续、低声答道:“记气象对人们有用,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记下去,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
  在张村,许玉泉可是个名人。他从9岁开始观察天气变化,对气象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每天观云识天,记下本村当天的天气情况。
  如今76年过去了,在他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一大捆一大捆“气象手册”,无论从天气变化到气温高低,都记得明明白白。
  翻开许玉泉的第一本“气象手册”,记下的是民国23年(即1934年)的气象。那年,晴天192天、多云46天、阴28天、雨99天,最高气温为37.5℃,最低气温为零下7℃,并且在结语中还写道:该年旱灾严重,农田几乎颗粒无收,像小甘溪自然村120余亩晚稻,只有一块泉水田收获了一罐稻子,因此人们将此地取名为“稻子罐”。
  许玉泉有个习惯,每天清晨就出门仔细观察天气变化,夜晚认真记录一天的天气情况,哪怕是半夜三更,只要一听到雨声,他就马上起床在日记中补写。碰上有事外出,他回家后也要问老婆,再完整地记下当天的天气变化。
  天气有变会提前告诉村民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几十年与“老天爷”打交道,逐步摸透了规律,能从风向、云彩、温差、水汽雾的变化来判断当日和近期的天气变化。逢天气有变,他总是提前告诉村民,让他们早作准备。
  1961年初夏晴热的一天,正值晚稻播种季节,第四生产队正组织社员准备播种150多亩“农垦58”稻子。许老伯根据村东大湾山与花公山两山半山腰水汽雾相接的特定现象,判断出下午将有大雨,立即告诉队长说:“今天要下大雨,稻子还是推迟播种为好,防止被雨水冲走。”果然当晚雷电轰鸣,下起倾盆大雨。
  用20多种小动物预测天气
  更为神奇的是,在观云识天记载58年“风霜雪雨”的基础上,许平泉又增添了一项“观动测天”的新内容,他能从燕子高飞、蚂蚁搬家、蜘蛛结网、蝉儿鸣叫等20多种小动物的生活变化,来预测当天和近期天气的变化。
  燕子高飞晴天告,长翅低飞雨大报;白蚁灯下飞,大雨洪水起等等。逢小动物活动迹象突变,他像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一样,向村民提前预报气象消息。2003年荷花初开的一天,本村两位种粮大户雇请劳力防治早稻纹枯病和稻飞虱。吃过饭天空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大雨,就打算延期防治。许玉泉获悉后,根据当天早晨观察到燕子高飞情况,预测当天不会下雨,就上门告诉对方。半小时过后,果然云散太阳又出来了。
  像这样的事,许玉泉一生不知做了多少件,他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气象土专家”,在儿女们流泪送上他“归山”的那天,许多村民自发来到现场,含泪对许玉泉说“一路走好,许老。”


IP属地:北京1楼2017-11-21 11:37回复
      在上虞市章镇张村,有一位叫许玉泉的农民,从1934年开始记气象日记,70年来基本没有间断过。如今,他的日记已经记了厚厚的一大堆。他已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气象土专家”。
      许玉泉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记气象日记那年的情况。那是1934年,种了12亩租田的父亲忽感天气对农业的重要,叫9岁的他想办法记下天气情况。“当时我还不识字,就想了个办法,在年历的相应日子上,用笔套印个圆表示晴天,印个半圆表示不晴不雨,拿香梗点三点表示下雨,一月一小结,一年一总结”,老人说。是年,他的日记显示:晴192天、多云46天、阴28天、雨99天。第二年,他上学识字了,记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虽说记气象只是个人爱好,但他还是很认真严谨,唯恐出了差错。听父辈说,1890年当地发生了特大水灾,1929年发生了蝗灾,他都马上记下来,但由于不是亲眼所见,故在旁边注明“传说”两字。1994年,他感到要把这些年的日记作个汇总,首先在本子上写下了“公元一九九四年重记”字样。开始记时,由于没有温度计,气温情况只能根据自身感觉估算,这竟成了这些年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憾事。几十年来,他几乎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出门去田畈上仔细观察天气变化,夜晚再记下来,就是半夜三更,只要一听到雨声,也会马上起床补记。有时碰上外出,就请在家的老伴儿子代记。
      渐渐地,许玉泉气象日记的内容多起来了。如1997年,他在日记中总结:“丁丑年,暗荒年,冬季长雨天,夏秋长晴天,多亏有水库相救。全年共365天,其中晴191天、雨98天、多云或阴76天……”如今他已整理出了一本70年气象日记。
      凭着这些年记气象得来的经验,老人渐渐地摸出了“老天爷”的脾气,从风向、云彩、温差、水气雾来预测当日和近期的天气变化,往往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对“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一批农家谚语,老人不仅烂熟于胸,而且有新的创造。如他说,“晨雾山脚连,当日便下雨”;“山头晨现海底云,三日之内必有雨”;“太阳落山生耳朵,当晚半夜雨淋淋”,等等。对他的这一套,乡亲们开始还有怀疑,但随着预言的一一应验,也变得深信无疑了。如1991年6月下旬的一天,村里的种粮大户老张想对早稻进行纹枯病及稻虱的防治,但中午天空乌云密布,怕天下大雨农药泡汤。老人获悉后,上门将自己的观察和预测告诉老张,说当天肯定不会下雨。果然,不到两个小时,天空便云散转晴。
      他说,他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把日记记下去;即使他不在了,他还要委托儿子、孙子继续他的气象日记,至少要记满180年。


    IP属地:北京2楼2017-11-21 11: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