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吧 关注:252,310贴子:2,622,071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英国篇在二战列强中,英国可谓一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英国篇
在二战列强中,英国可谓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国家。截至二战前夕,若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算起,大英帝国操控欧洲均势前后200余年;如从拿破仑战争结束算起,全球处于大英帝国治下和平亦达100余年。而英国霸权之彻底瓦解,正为两次世界大战之一重大结果。因此,审视英国在二战中之国家战略,不单有助于增进对英国之理解,更可从大英帝国霸权体系之松动以寻二战之力学政治源头。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02 22:21回复
    其一,大英帝国的外交传统向来不以道德准绳作茧自缚。英国的远东鸦片贸易道德吗?然而,这丝毫不妨碍其20年内连续两次打败清王朝。英国在印度的纺织品政策道德吗?这同样不妨碍帝国因此扫清障碍,成为全球性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由此可见,道德本身不能解释大英帝国的政策选择,更不能解释其成败结果。
    其二,张伯伦虽然在公开场合喜欢扮演一种忠厚有余的绅士形象,实则对现实主义外交熟稔于心。这一点,他留下的大量日记、信函、会议纪要可以证明。其倚重的外交大臣哈利**斯绰号“圣狐”,同样是权力外交的超级高手。此君嗜好乡间狩猎,虽无左手,却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硬功。两人均把私德和事功分得一清二楚,往往在柔弱、高尚的外衣下,暗行力学外交的折冲樽俎。这样一个二人组合所推行的政策,显然不能等闲视之。
    今日回顾历史,最引发后人感叹的其实在于,后人往往忘记前人进行政策选择的基本环境。这就好比溺水的人和船上的人虽然处在同一水域,感受却大不相同。所以,本文将首先还原张伯伦内阁所处的基本战略环境,继而阐明其对德政策的战略实质,以明张伯伦、丘吉尔时代英国国家战略之因革损益。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1-02 22:25
    回复
      张伯伦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1-02 22:26
      回复
        衰落中的帝国
        对张伯伦内阁而言,最头痛的问题在于大英帝国的持续衰落。这种衰落与德国的挑战可谓一体之两面,而这也是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因素之一,更是检讨英国二战大战略的起点。
        究其衰落之源,大致可分为远、中、近三因:
        远因:陆权复兴的冲击。英国的崛起是海权的崛起。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受制于低下的技术手段,海洋在人类文明史中长期发挥的是障碍职能。地中海沿岸虽有早期海洋文明出现,但严格来讲只能算是海文明,还称不上洋文明。直到大航海时代,人类才算是真正进入海洋时代。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1-02 22:27
        回复
          随着海洋由交往障碍变成交通捷径,一个全球的资源、贸易网络浮出水面。在这个时代,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最多的市场;谁能控制最多的市场,谁才能得到最大的财富。有了财富,再培养国力,就产生了一条由海而富,由富而强的新强国之路。葡萄牙、西班牙得风气之先,荷兰、英、法紧随其后,最终由大英帝国集其大成。这首先得益于大英帝国是一个岛国,无须像半岛国家那样,始终在陆海之间挣扎。其位置又恰好位于欧洲大陆与海外市场的交会点上。这令英国海军不仅可以低成本捍卫国家安全,更可以轻易控制列强的命脉线。在此基础上,英国在外交政策、产业革命、国内制度、金融建设等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操全球霸权之牛耳,也就不足为怪了。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1-02 22:28
          回复
            正如著名的德意志经济学家兼战略家李斯特所指出的那样:“英国掌握了每个海洋的钥匙,对每个国家都安置了一个岗哨:对德国的是黑尔戈兰,对法国的是根西岛和泽西岛,对北美居民的是新斯科舍和百慕大群岛,对中美洲的是牙买加岛,对所有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是直布罗陀、马耳他和伊奥尼亚群岛(编注:又译作爱奥尼亚群岛 )。它拥有通往印度的两条航线上的每一个战略要点,只有它正在努力争取的苏伊士地峡除外;它以直布罗陀控制地中海,以亚丁控制红海,以布什尔和卡拉齐控制波斯湾。它只需将达达尼尔海峡和松德海峡、苏伊士地峡和巴拿马地峡拿到手,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开放或关闭每个海洋和每条海上通道。”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1-02 22:28
            回复
              但是,铁路的出现宣告了陆权复兴的福音。随着陆上资源的整合,德意志的统一和日后苏俄的崛起,均是把握这一时代机遇的结果。最终,终结这个时代的国家则是美国,它利用这一陆权复兴的风潮崛起于北美大陆,进而依托其“东西为大洋,南北皆弱国”的地缘格局,组建强大的海军向外扩张,从而形成了一条由陆向海的新强国之路,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可以组建强大远洋舰队,又可以组建巨型陆军的国家。这就终结了传统的陆权、海权二元化格局,开启了超级大国的新模式。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1-02 22:29
              回复
                作为上一轮地缘革命的受益者,大英帝国不免相形见绌,其本土过于狭小的弊端日趋明显,严重限制了其在大国棋局中的影响力。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1-02 22:29
                回复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1-02 22:30
                  回复
                    然后说中因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1-02 22:30
                    回复
                      中因:内部的离心力。大英帝国虽然本土狭小,但海外领地广大,如能将这些海外空间充分开发,英国仍不失为一个世界超强。可惜,在民族解放风潮的激荡下,帝国的离心力越来越大。到1939年,加拿大、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已成为完全的自治领,印度和缅甸则被允许成为自治领。不仅如此,澳大利亚汲汲于成为南太平洋上的战略棋手,南非、爱尔兰内部反英情绪日渐高涨,印度和缅甸则谋求彻底独立。
                      即便是在帝国的核心——英伦三岛上,形势也不容乐观。一战的惨重代价,让大多数国民将战争视为畏途。“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很大(一)部分精英(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还有政界和统治阶层)已转而确信大战没有胜利者,所有参战国都失败了。这一观点的必然推论,是在一场未来战争中也不会有胜利者——事实上任何原因、任何冲突都不能使得牺牲一国青年成为理由。1934年的‘牛津决议’(当时牛津大学学生拒绝在任何情况下为‘英王和国家’而战)突出了英国的‘出类拔萃之辈’在多大程度上认同于这种世界观。”(威廉森·默里,《帝国的倾覆:1919至1945年的英国战略》)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国际和平主义泛滥大潮中,一战的原因被简单归结为秘密外交,推波助澜者认为,只要让外交公开透明,内受民意、外受国际舆论的制约,自可将战争消弭于无形。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11-02 22:30
                      回复
                        事实证明,这是个一厢情愿的幻想。希特勒巧妙利用了这一点,他充分煽动战败国民众的复仇情绪,对内塑造好战的民意,同时又高摇橄榄枝,专用和平攻势瓦解敌对阵营的抵抗力量。这种宣传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英国内部舆情普遍同情德国,认为德国不过是要拿回不公平的《凡尔赛条约》剥夺的正当权利。各自治领更是一副作壁上观的态度。当捷克危机一触即发之际,南非总理赫佐格公开宣布,如果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卷入对德战争的话,他不能担保他的国家会给予支持。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对于又一场欧洲大战丝毫不感兴趣,后两个国家更担心的是迫在眉睫的日本威胁,为此,他们不惜向美国靠拢。这就极大削弱了英国一致对外的战斗力,甚至让领导者不得不再三扪心自问,对外战争会否加速大英帝国的解体?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11-02 22:31
                        回复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11-02 22:32
                          回复
                            近因:中等强国的群起挑战。国际政治有其残酷的一面,霸主国在其强盛之时,往往宾客盈庭、供奉不绝。一旦衰落,则每每引发中等强国的纷起逐鹿。
                            一战时,英国在远东有日本为盟友,在欧洲则有法、俄、意为盟友,并最终得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相助,这才得以击败德奥联盟。但是,就在一战期间,陆权复兴的影响已展示出来,英国对欧洲大陆均势的维持、塑造能力已遭到质疑。日本趁机在远东全面扩张,日渐扮演起英国远东殖民体系掘墓人的角色。沙俄则变身苏联,摆出与整个西方世界对抗的姿态。德国虽沦为战败国,但国力和民众素质不变,复仇情绪日强,再度挑战英国霸权只是时间问题。美国虽与英国同用一种语言,却一直标举反英、反殖民的旗帜。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陆海军仍在以英国为假想敌制定战争预案。世人受日后美英特殊关系的影响,往往认为两国之结盟为必然,实则只是诸多机缘聚合、外交努力的结果。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11-02 22:32
                            回复
                              1938年,“德奥合并”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11-02 22:33
                              回复